根据研究,产业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产业融合四个阶段。
一、技术创新阶段
弗里曼(Freeman,1987)把技术创新区分为增量创新、基本创新、新技术体系和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四种类型。增量创新是工程师和其它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员的发明和提出改进意见的结果,或者是用户首创或建议的结果。实证研究表明,这一类创新对于改进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非常重要,也是产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基本创新是不连续事件,通常是专门的研发机构的成果。基本创新在各个部门和各个时期的分布不均匀,常常是会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组合,并带来经济结构的变革,是重要的产业创新活动之一。技术体系的变革对若干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导致全新产业出现的、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其变革以增量创新和基本创新的一种组合为基础,使整个产业体系产生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创新。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即“技术革命")包含了多组基本创新和增量创新而且最终可能包括出现若干新技术体系的变革。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是对整个产业具有渗透效应。技术经济模式指的是相互关联的产品、工艺、组织和管理创新的结合。自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都将形成一大批新兴产业群,并使原有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有的产业获得新生,有的产业将会衰退。
上述四种类型的技术创新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强度是依次增强的,增强创新一般是对产品质量的改进或样式的增多,也即形成产品差异化的过程。基本创新一般诱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会产生新产业门类、技术革命不但会形成大量的新兴产业群,而且还会使原有产业升级、分化、重组并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当然,并不是所有重大技术创新都能形成产业创新,如冰毒的合成技术即是一例。只有那些运用已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以及现有知识,为创新产品或新工艺而进行的技术活动才能有促进产业创新的技术创新,即是以获取商业价值为直接目的创造新技术成果的活动。也就是熊彼特所讲的技术的商业化。
二、产品创新阶段
产品创新是产业创新的第二个功能性环节。这一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技术成果的产品化,二是产品的商业化。技术创新成果一般是在实验室里而非正常生产条件下获得的,其可转化的各种性质也仅仅是建立在预测而非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产品化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延续,是在生产条件下对技术成果的“可生产性"或“可转化性"进行检验。至于商品化可以理解为正常生产和市场销售的经济检验,主要是检验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盈利能力以及把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转化为大批量生产供给的过程。这是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最基本表现。具有对原有产业较大替代程度或巨大的价格性能比以及全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创新会吸引大批企业的进入,使企业层面产业创新转化为产业层次的产业创新,也就标志着新兴产业的形成,单个产业的创新也就基本完成。
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一般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即时滞性。所谓创新的时滞性是指一项产品从最初的设计思想或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等到作为实用化商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有一个过程,西方学者称其为发明——创新时滞。从历史上看,时滞性是一个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滞,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时滞有缩短的趋势。
不同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的时滞长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很难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但这种时滞的存在无疑为企业带来了产业创新的机遇。意指在某项技术创新领先的国家或企业并不必定在该产业创新或产品创新上领先。历史上有无数事实说明,技术创新领先者往往并不是产业创新领先者。如20世纪钢冶炼产业中主要的技术创新之一-不锈钢冶炼技术由法国人吉列特(I·Guillet)于1903~1910年间发明,但它却由德国人斯考斯和毛里以及英国人亨利·伯里雷利(HarryBrearely)首次实现商业化,并把不锈钢用于武器制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的武器竞赛大大促进了不锈钢技术的产业化。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时滞为传统企业从事产业创新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机遇:一是使企业有识别新兴替代技术或产业的时间,企业只要在收获衰退产业的同时,抓住产业创新的先机,就能获得创新上的成功,通过后发优势来占领市场;二是延长了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技术创新周期越长,产业生命周期也越长。但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产业生命周期也将相应缩短,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其生命周期已到了昙花一现的地步,如播放行业在短短几年内就经历了从VCD→DVD→PDVD的替代过程。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势必加速许多传统产业的衰退程度和速度,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在产品创新阶段,要把技术开发阶段的成果试制成产品,并对其进行加工改良,使之实用化、商品化,制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的努力集中在发掘并试用新材料以及锤炼概念设计、使之精良的工作上。在这一阶段,除研究人员外,往往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产品创新的突破口应当是取得制造的成功,但除此以外,还有明确的技术条件(包括安全性、标准性),以及与需求相结合的实用条件等。
三、市场创新阶段
产业创新的前两个层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实际上是技术的商业化,因此,产业创新包含商业化并以商业化为基矗但从经济学角度,如果产业创新仅仅局限在一个企业或产业的某个环节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市场,是不可能形成一个产业系统的。产业创新只有通过市场创新,开辟出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新产品或新技术的扩散,形成生产新产品的企业群或行业群。市场创新的本质就是我们常讲的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就是不断开拓新市尝新需求的过程。
在产业创新初期,技术和用户都不确定,开发人员不可能询问用户,也不可能对用户进行观察。技术人员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什么技术生产什么产品,因此他们无法询问用户的意见;同样,市场上不存在类似的产品,开发人员无法观察用户的反应。由于产业未结构化,产品和市场都不稳定,市场信息收集和市场预测很困难,产品开发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在推出最初的产品之后根据市场和用户的反馈不断改进产品,不断使产品“变形",使新兴产品成为更加成功的商业化产品。在市场创新阶段,大部分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从市场上消失,或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市场上。如索尼公司就曾推出过各种型号的随身听,但是其中很多都没有通过最初的市场考验。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关键环节。市场创新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刺激市场需求:使用户对未来的产品翘首以盼。当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时,用户很难决定他们将来是否会使用这种产品,也很难接受新产品的新功能。这就要通过市场创新,采用极富创造性的方法来使人们认识和接受新产品。在市场创新的方法上,有些公司喜欢一次性推出多种同类产品;有些公司则喜欢某一种特殊的产品,然后根据市场反馈不断地改进产品,使它更加符合市场需要;还有一些公司喜欢等待先驱者在前面探索市场,当市场基本定型或成熟时它们才进入市常
市场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一个互动的回溃市场创新的内容与产业生命周期密切相关,产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市场创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一个新兴产业的形成和成长,似乎可以描述为需求拉动、科技推动、竞争促发的过程。在产业孕育期,至为重要的是潜在需求的存在、技术创新的实现;而在成熟期,则是市场的迅速扩张、产业技术进步的加速,形成大量的创新企业,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市场创新是产业创新中的关键环节。市场创新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塑造产业的竞争规则,因为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是没有游戏规则。这是由于技术不确定性、企业战略不稳定性、高初始成本但成本急剧下降、企业大量进入等基本因素决定的。市场创新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建立产业竞争规则(如产品质量标准、产品市场形象、分销渠道等),使企业可以遵循并在这些原则下发展繁荣。二是开拓新的客户资源。市场容量是一个产业成长的基本环境。市场容量的开拓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其一是提高产品直接客户的市场占有率;其二是不断开辟产品的新的应用领域。下面就以电力产业为例来说明市场创新的过程。
电力的发现和应用是人类最伟大的技术成果之一,也是产业创新的楷模。1820年代法拉第建立了电动机理论,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40年代建立了第一台实验室电动机,这就标志着电力产业创新的开始。电能最早是用于通讯如电报、电话,其能量级相当低。甚至1860年代才大规模用于商业化的照明,1880年才出现了电的远距离输送,从此标志着电力产业化的开端。
电力产业发展的历程基本上是市场创新的过程,但市场创新又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基础上的。市场创新一方面是不断开拓新的用户,另一方面不断开辟新的应用领域。电力产业创新的最终结果是不断扩大市场领域,不断替代蒸汽能和油气能成为能源领域的主要产业。电力产业创新过程中,不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而且也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如电力在工业的应用就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
四、产业融合阶段
把科学转化为技术,然后把技术应用于商品,再由少数厂商生产这种商品转为大量企业群时,一个产业也就基本形成,这个过程具有生命周期。产业一旦结构化,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将从突破性新技术开发转向跨行业的技术应用开发,如技术再造和技术改良。主导技术向其它产业的扩散和渗透过程也是产业创新的重要环节。对已结构化的产业而言,产品的成熟程度越来越高,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的频率就越高,这些设计更多的是对产品进行修饰,而不是对产品进行根本的改进。因而,新产品的概念与产业生命周期是有关的,在产业孕育期,新产品即是以前没有过的全新产品,而在产业衰退期或成熟期,新产品是对已有产品的局部改良或改进。英国学者洛克乌尔和帕蒂希利(RockwellandParticelli)调查了13311种新产品,结论是:只有10%的产品是全新的产品,19%是外型改观,26%是增加了现有产品的花色品种,26%是现有产品的改良,7%是降低了成本,11%是进行了重新装配。技术创新通过现有产品和将来产品体现出来,技术生命周期一般呈S形曲线。S曲线底部是全新的未知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创新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加速度增长。然后,当技术成熟时,S曲线到达其固有极限的时候,创新的速度减慢并至平稳。当技术创新速度减慢至平稳时,产业创新的途径由产业内创新为主转变为产业间创新为主。我们把产业创新向产业间转变的过程称为产业融合阶段。如果产业创新未能达到产业融合阶段,那么S曲线的含义非常明显;如果产业继续沿原技术前进,必然会衰退甚至自取灭亡。正是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即熊彼特讲的创新是连续与突变的统一体。因此,钢取代了铁,蒸汽轮船战胜了风力轮,聚氨酯泡沫坐垫淘汰了橡浆泡沫坐垫。
产业创新具有连锁反应。一是某些产业的创新会呼唤另一产业的创新。按斋藤优的N·R创新理论,即所谓“需求呼唤需求"就是一个例子。洗衣机的开发自然要引发洗涤剂的开发;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对开发安全性和废物处理产业的需求。就像粮食问题的解决会引发衣料问题的解决、住宅问题的解决那样,N1→N2→N3……,连锁式地对产业创新产生影响。另一种是一个产业创新会成为另一产业创新的供给因素,N1→N2→N3→N4……,表现为需求-供给的螺旋式发展效应。例如计算机产业的创新被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和办公自动化,它们又扩散到工厂形成工厂自动化。工厂自动化的发展又为计算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促使了计算机产业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创新。在许多产业领域都可以看到需求-供给的螺旋式发展。特别是在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中,这种连锁效应更加司空见惯。
一般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化以及产业的不断演进,技术和产业的关联越来越广,产业间的关联也越来越强。比如,在信息技术产业未形成前,汽车产业一般只与机械、化学、电气相关联。但在信息革命时代,汽车产业除与上述产业关联外,还与信息技术中的许多产业相关联。而且,随着生命科学产业和能源产业创新的进展,汽车产业也将与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能源产业直接关联。现代的汽车产业是多种产业融合的产物。目前,汽车产业创新中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几乎是同步发展的,汽车产业创新正在广泛吸收越来越多产业创新的成果。
技术-产业关联的强弱是产业融合程度的决定因素。如果一产业的核心技术具有对其它产业很强的关联,则这一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的程度也就较高,产业创新的空间也就较大,其生命周期就较长;反之,则产业就容易衰退或被替代。如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正是具有很强的技术——产业关联度,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以及各国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产业融合并不是技术在产业间的简单扩散过程,而是对原有技术和产业的再造过程。技术再造是产业融合的基矗技术再造是一个连续的创新积累的过程,它的展开会加速产业创新的步伐。图1描述的是计算机产业、通讯产业和传媒产业相互融合所引发的当前迅速发展的多媒体信息产业。每次产业创新产生的产业都是对原有产业的一定程度的替代,并没有完全替代,但不可避免地引起原有产业产生一定程度的衰退。
总之,投资者只有对产业创新的机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正确认识上市公司的产业创新行为,识别产业创新中的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