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公元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数高达两三千万的风华正茂的中国年青人远离了父母,远离了城市,到落后的农村,到遥远的边疆,到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去艰苦劳动,去直面人生,去独立生活,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往事虽不堪回首,历史却公平回报,被命名为“中国知青”的这一代人今天已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另外,那个时期半文明半野蛮的传奇色彩浓厚的生活,无意中还造成了现在的青年对知青生活的某种神秘的向往,有点象现代人对武侠小说中描绘的历史生活的向往。
二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已发生了巨变,但农村(特别是广大的内地农村)相对的贫穷、封闭,农业科学知识欠缺,文化生活落后单调,依然是中国国情之一。改变这一切,仍然需要艰苦的、长期的努力,需要城市人的帮助,需要城市青年的帮助。
现实剖析
应该说,知青的子女也是独特的一代,那就是大多数的家里只有他(她)一个。由于社会普遍的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他们长大后多显得娇嫩软弱(在高中、大学、待业青年里这类例子很多,就不必例举了)。还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弊端不少,农村──这一片中国面积最大的土地在他们眼中又极为陌生了。
中国的诸多大都市中,高楼林立,人潮汹涌,交通拥挤,个人空间狭小,空气中的花草芬芳日益减少,短期内根本解决这些问题那是梦想。还有那可怕的待业,让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的都市青年处于待业状态,对他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是远大于生理压力的,是他经常难于承受的。
农村已发生巨大变化,粮食、副食、日用商品日渐丰富,交通的进步,电力的发展、电视普及、小城镇建设等,已和知青时代所提供的基础条件完全是两码事了。通信条件的改善,这一点是以前的知青做梦也不到的长足进展,未当过知青的人实难于体会到这一进步的意义,如果二十年前的知青有这么好的──还在飞速发展着的通讯条件,肯定有相当一批知青都不会那么狂热地要求返城的。另外,农村土地宽广、住房条件好、资金利用价值高,更是城市无法比拟的。
向农村发展能直接避开都市人海战术般的商业竞争,利用自己的特长,另辟创业新路,获得超常规发展,精明过人的某些上海青年实际上早已开始这样做了。与此同时,全国大批知青中年回游第二故乡,面对蓬勃青春之故地,无限感慨,想为第二故乡的建设出一把力是大多数知青的共同心愿,有的捐款捐物,有的作无偿的技术帮助,有的搞合资项目,这些事迹各地都有所报道。
然而这一切只是一个迹象,一个主动创造历史的良机已出现的迹象。
方法创新
如果是当年知青运动的简单重复,那就没什么味道了。我认为,这一点对第二次上山下乡运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是自愿的去,同时永久保留城市户口(以法定形式),这一点就免除了大多数人的后顾之忧。其次,是自由的去,可以个人去、团体去,也可短期去、长期去,可自由的去、自由的回来,等等。
其三,可去的地方很多,如农业科技开发区、农村(市郊)房地产开发、农村旅游开发、修桥建路工地、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学校、农村家庭企业建设、生态农业庄园建设、个人创业理想的实践、青春期纪念森林栽植、父母生活过的地方……
其四、与新的人生体验相结合,经受纯粹的体力劳动的艰苦锻炼,接受相对纯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洗礼,人在青春年代,没有这样一番浪漫的、神奇的、不想知道终点也不愿知道结果的生命漫游,实在是一种遗憾。
其五、与旅游相结合,短期的由专业的旅游公司组织,长期的由国家、公司、乡镇三结合组织。
其六、与知识、技术、信息输出相结合,这显然是城市青年的优势。
其六、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可提“接受农民再教育”(或“向农民学习”)的口号,
其七、与农村调查、基本国情教育相结合。
新传奇
当一阵阵清新的都市之风吹向吹向毛阿敏高唱的黄土高坡,吹向王洛宾行吟的戈壁沙漠草原、吹向路遥笔下的陕西原野……这风吹过的地方,便会有一个个的新传奇出现。
新的生活传奇:它与当年知青们的生活相似又截然不同,艰苦生活中的甘甜是多得多了。
新的财富传奇:都市青年和农村青年的合作会产生新的力量,会产生新的财富──如秋色般丰饶的新财富。
新的爱情传奇:《小芳》那个悲凉的故事该完全改过来唱了,那么多风华正茂的都市青年人来了,还有必要站在那小村痴疾的等吗?
新的艺术传奇:故事片、电视连续剧、小说、诗歌、流行歌曲的作家们会发现新主题和题材的不竭之源泉。
…………
在这众多的优美迷人的传奇中,有的青年不知不觉地也就留下了,赶都赶不走了;有的公司也从都市迁来了,信息时代,借助电话传真电脑网络哪里都可以办公,城市的风水又哪里比得上乡村呢?如果城市青年都开始到农村来了,那农村青年还拼命挤到城市去干什么呢?
不过这场运动是否真的会发生呢?作为一个当年知青,我一时还有点吃不准。且把这个问号留给当年的战友和现在的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