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振兴九大创意》末尾我写道:希望重庆首创一个市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郊外划一块土地,给诸多优惠,让有一定资金、一技之长的市民,慷慨赴之,豪迈创业……这得到了王贤明等人的热情反响,使我觉得应该描述得更细一些。
不少市民达到小康后,便想按自己的意愿走上实业之路,但现实的经济框架(特别是地价太高、不分零及手续繁多)令他们感到路很窄,只好拥挤着去开商店餐馆、集邮、收藏或炒股,长此以往,生命蹉跎,壮志销磨,不由他们不经常的仰天长叹。
认为最急需发展的是第三产业,是一种误区,动不动拿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来对比,却不言其建立在强大的第一、二产业基础之上,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思维。已有专家警告:过分偏好第三产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投资再不能过多集中于第三产业了,那么多豪华的娱乐尝度假村、信息中心的萎缩该使人清醒一些了。
创办市民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实已产生了这样的需要,一方面都市资金、技术、才能的相对积压与急于寻找新出路,另一方面农村的土地、资源、农民对此极度渴求,两者一旦对接,不需任何新投资,实力便会倍增。
创办市民经济技术开发区,能让那些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酷爱田野山村风物的市民,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少年壮志、青春理想、中年宏图。即使几万元起家也并不丢人,纵观世界经济史,许多大公司起步时的资金也都是很小的。
创办市民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大战略,它先让都市多余的资金、技术、人才移向近郊,让其活起来,再促其向远乡转移;同时吸引集聚市区的一批农村人才回流,将他们──尤其是青年的智慧才华(永远别忘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出自何处)从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点的意义怎样评价也不过分。
创办市民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因为中国的事,终归还得自己来办。外资利用有必要,然而那是一柄双刃剑,弄不好就会伤了自己(“天府可乐”的命运令人警醒)。若放着市民的一大笔资金不去创造性地运用,而把眼光像十几年前一样只盯在外资上,少说也是一种懒惰,是一种新时期的实践脱离群众。
开发区内,让都市志愿者带来属于他个人的伟大而独特的创业规划(可组织专家作些相关的论证、咨询和指点),然后据资金数额给予相应的土地(在一定时期内无偿或象征性收费),然后全心全意地帮他们办手续、招人员、供水电气、安电话传真、接电脑网络(总之不让他们为琐事分心),再逐步搞好生活、绿化、交通、法制环境等,让他们如蛟龙在海、飞龙在天。
不错,来者中是会“死”一批的,可这种“死”是清醒的、自愿的、无怨无悔的,一如席慕蓉诗中所写: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那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但肯定也会“活”一批的,有的将稳步长成重庆巨人、中西部巨人;有的则将惊人地暴长成中国巨人、世界巨人。
一旦有谁初露巨人之相,区民们就召开一场隆重的欢送大会,欢送它出境──欢送它到一个更大的天地去施展。我相信,不管将来发展到什么规模和总部设在哪里,它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摇篮的。
不错,这是一桩单凭房地产公司办不起来或者办不好的综合性房地产业开发的大事业,但政府对这样的事业一定会像再就业工程一样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帮助的,这是该项事业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动手吧,一切有着伟大抱负的房地产商,光荣和梦想正在前方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