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的同质化是一个大问题,在重庆我就见到不少因为在名称选择、商品陈列、功能分区、营销方式上毫无个性特色的商场(有些是新的、规模较大的、商品丰富的商场)生存得十分艰难的例子,有的甚至从开张那天起就没有火过,一直在苟延残喘。
跳出同质化的陷阱,走出差异化的新路,是许多商场老总头都想痛了的问题,不过否认,随着女人购物广场、白领消费中心等的出现,商人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问题的解决还远得很。我提出收门票的商场的创意,代表了一种新的经营探索,主要的功能是启发性的。
商场收门票?有些人一听可能就跳了起来,这怎么可能?请人进商场都很困难了,你倒还要收费,这不是自掘坟墓吗?莫急,这一招虽然有险,却正因为这险而鹤立鸡群,一下子引人注目了,一下子先声夺人了,一下子把人们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商场经营的差异化风格出现了(收费多少当然应视情而定了)。
收一点门票,不单一下子同自己的商场同大多数或绝大多数商场划出了界限,也一下子把顾客分成了界限鲜明的两大类,反感的和有兴趣的。其实,对某一具体的商家来说,它的顾客总是有限的,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来了也没啥用。对了,文章就在这里,敢于买门票进来的顾客人数也许少了许多,质量却会高了许多,这不也是一种收效吗?
真要收门票,对自己的商场就先得精心创意策划一番,最重要的是选择好自己的目标消费群,再依据目标消费群的需求欲望布置商场,陈列商品……也就是说,商场要有自己异常鲜明的经营特色,才具备了收门票的可能性。另外,这种商场一般是经营高档、超高档商品的,至少也是中偏上的,进来的人才会对门票费无所谓。
商场中还要有一些商品是观赏价值极高的(相关的文物珍品也可以),使进来了没买商品的人也不觉得遗憾。这种商品先一下子不要摆得太多(资金也受不了),不断的进一点,保持持久的新奇魅力。
不过,对许多喜欢这商场的顾客来说,门票不过是一种假收而已,一旦他们购物了,门票费 立刻被冲抵一尽了(包括以前所购的门票),任何的损失与不满全就烟消云散了。敢于或愿意购门票进商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商场中行走,谁都会成为别人眼中的不俗之辈,这难道不是顾客的一种特殊收益吗?在其他鱼龙混杂的商场中会获得这样的心灵感受吗?
不要以为,我们对所有的消费者都只有一个方法对待,不要以为对于消费者,我们只能低垂着头而且头垂得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