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小吃是每一个地区多少都有的,它既是一个地区世俗物质生活的积淀与提炼,又是一个地区风俗文化的骄傲,它如同一个地区的自然风景点一样,不会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过时,而它优越于固定不变的风景点的是,它能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以下便以我的故乡──重庆市的风味小吃为例,创意一种新的热闹场面,相信对其他城市也是会有所启发的。
集各种风味小吃于一体的重庆“好吃街”曾是大名鼎鼎、享誉全国的,重庆的风味小吃品种是极为丰富的,随口就说得出一串:王鸭子、口水鸡、怪味鸡、吴抄手、正东担担面、山城小汤元、川北凉粉、九园包子、阳春面……近年来,富于创新的重庆人从店堂大火锅中创意出来的街头麻辣烫,从野外大烧烤中创意出来的街头小烧烤(从广义上来说,辣子鸡、泉水鸡、安平鸡、球溪鲢鱼、乌江鱼等都可归入重庆人新创的地方风味小吃)更是风靡了巴山渝水。
重庆人为振兴重庆的风味小吃正在作艰苦的努力,如新建的××名特小吃城、××美食城等,但和那些川粤大菜、生猛海鲜有所不同的是,风味小吃是人人都喜爱的,是人人随时都想吃到的,从这一点上来看,目前的某些做法是不是过于严肃了一些呢?风味小吃有如轻松愉快的民间小调与流行歌曲,让它在高雅华丽的音乐厅中演奏是否反而会让它会感到浑身的不自在呢?
风味小吃本质上属于街头艺术,属于大众乐趣,就是要让它经常性的离开店堂,到街头去热闹一番,到大众中去游历一番,为之创办一个大众化的、世俗化的、气氛轻松又欢快的风味小吃赶大集,是有必要的。
重庆市可以每月办上一次,在每一个月最初或最后一个周末的双休日举办,地点选择某一区县的繁华热闹的中心区域。第一次可以从渝中区开始,然后各区县轮流办,轮回一圈后再转回渝中区。
在哪一个区县举行时,大集上的中心舞台就归哪个区县,让它本地的风味小吃尽情展示一番,它还可以辅之于本区县的一些特色文艺节目、特色景观旅游、特色商品展示、广告形象宣传等,使之更为热闹红火。
其他区县则带上自己经典的风味小吃参加,以区域划地,每一个区县各据一块地盘,大旗在上空飘扬,漂亮的广告牌上,每一区县所赶集的风味小吃数量、种类、味道、包装、价格等一目了然,借此开展一场各区县之间的风味小吃擂台赛,以竞争和奖励来激发风味小吃制作者们的创新激情。
大集上,鼓励传统风味小吃,比如鼓励“米花糖开水”等的重振旗鼓;更欢迎新创风味小吃,比如对流行的街头麻辣烫、烧烤摊在摊架、火源、原料等进行一番艺术性的改造,让其更为美观漂亮;对赶集的所有风味小吃设专家奖、大众奖、有如电影百花奖、金鸡奖一样,另外可增设创新奖,奖励新创的风味小吃。
可以预见,每逢某一区县的风味小吃赶大集时,当地的民众将在那两天一夜间将大饱口福兼眼福,而其他区县那些好吃好玩好游的人们则像大乡场时代的重庆人之赶集一样,每月定时如溃堤的洪水般涌向那里,给该地的饮食交通旅游业带来一片繁荣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决口越来越大,水势越来越急,越到后来举办的区县越将感到“一种难以承受的美味之乐”。
于是,到一定火候时,便可在重庆那宽敞的“都市客厅”搞一次重庆暨大西南名风味小吃赶大集了(它并不影响各区县之间的轮流赶集),特邀成都、贵阳、昆明等地的名小吃前来赶集(西南地区所有自我感觉良好的风味小吃都可报名前来),弄得那解放碑水泄不通,各大商场夜不闭户。
再过些时日,等经验、水平、人才、资金储备够了,就可以创办重庆第一届中国风味小吃赶大集了,那时,广州、上海、北京、天津、青岛、香港等大批城市的风味小吃将蜂涌而来,把以“好吃”著称的重庆人一个个喂得朝天门都找不到了。
再过些时日呢?当然是创办重庆第一届国际风味小吃赶大集了,让外国人在重庆重新认识一番中国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并为之惊羡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