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到底有多少内容以及怎样创新发展,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重庆文化人及各界人士多年来的探讨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更取得了较快的进展。问题在于重庆经济、社会、形象的急剧变化对重庆文化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创新的步伐,我们必须作出新的努力,才能满足21世纪的需要。
作为一个职业的创意策划人,下面我就重庆文化提出八个创意,以求能为重庆文化发展打开一些新的思路,拓开一些新的疆域。
拍一部史诗巨片“巴蔓子”
重庆人祖先巴蔓子的英勇事迹,比起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的那位古罗马将军毫不逊色,而且更具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是绝对的真实。这种罕见的中国古代英雄,用绵长细腻的电视连续剧来反映是不够味的,只有用凝重庄严的电影大片来表现才是上策。重庆人应该倾力在新的世纪完成这一大制作,才无愧于自己光荣的祖先。重庆自己的大编剧、大导演、大演员、大制片也将于此片中脱颖而出。
重庆大学已办了一个美视学院,演员是绝对不绝的,我个人建议主角全用新演员来拍,男主角应该用正宗的重庆男子来演,冒一点风险也是值得的(可搞一次大众评选)。
一个荆柯剌秦王的故事反过来复过去的拍有什么意思呢?那与争夺江山为主旨的西楚霸王所具有的精神境界与男儿血性比起卫家护国的巴蔓子也差多了,还是快些让我们的《巴蔓子》开拍吧!
这部片子绝不只是重庆的大片,也是我们中国的大片,是可以参加任何国际电影节并产生震撼性影响的大片。在这样的大片面前,没有谁再敢对重庆文化投来不屑的目光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该片的投资至少1 个亿以上,3个亿以上更好。大重庆大文化的时代,钱少了是绝对不行的,也不符合重庆人豪放慷慨的性格。
(“钓鱼城”则第二部大片了,那另外再说。)
重庆市全民读书大赛
为了向中外优秀的文明城市的市民学习,为了更快地提高重庆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搞这样一个大赛(或名大奖赛)是必要的。这也是原先搞过的市民藏书大赛的一种升华。
大赛应该每年举行一次,从春读到秋,冬天公布比赛结果。
可以在年初指定一批精品书(社科、历史、文学、科学、文化的都可以,视情而定,但不要太多)作为当年阅读的主要书籍,读后感和读后交流会可以在报上发表也可在电视上发表。中途有新的好书出现也可以临时加入。除指定书外,也可以有部分市民自选书阅读参赛,同样提供发表的园地。
读者当然要分类的,可按年龄分,也可按行业分,也可按区域分,届时再作商定。优秀读者当然是要给奖的,奖品主要是最新出版的书籍(包括光盘书籍)。企业当然可以进行冠名和赠奖品,因为这属于最佳的企业公关活动,相信会有企业动心的。
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下去,让重庆人成为最爱读书、最会读书的中国现代城市人,功莫大焉。
用文化包装解放碑
解放碑的商业化气味肯定是第一位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解放碑的文化气味不重要,恰恰相反,离开了文化包装的解放碑的商业前途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因为那太容易被周边的新商场分流了。
怎样包装呢?解放碑应该有一座至少是西部最大规模的、最富有现代气息的、以人为本的知识城,这座城中有堆积如山的书籍、杂志、音像制品,这一点可能不难办到,难办到的是这座城中提供了充分宽裕的免费的供读者读书休闲的好地方(目前仅有的一点地方太小太小了)。后一点仅凭商家之力是办不到的,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行,但为了重庆的文化形象,政府提供这一支持是值得的。
解放碑地区应该举办丰富多彩的双休日科学文化知识讲座(或者专家论坛、专家咨询会),而且全都是免费的(由企业公益文化赞助或公益广告赞助),以形成解放碑地区浓厚的科学文化学习氛围,给远远赶来解放碑的人们一点高质量的额外奖赏,以吸引大量的人流持续不断地涌向解放碑。不过,这一措施也需要政府给予引导和支持。
另外还有举行经常性的商业文化演出,店名、招牌上的广告文字要求显示更高的文化水准,引入或创办几家甚至十几家现代科技文化博物馆(不在于大小也不论是否私营)、建一座硬件软件最出色的超大型网吧、建一个重庆最长的报纸阅读专栏……这些文化措施综合起来,解放碑就不仅十分可爱而且十二分的可敬了,连许多外地游客也可能会乐而忘返的。
“新文化”电视品牌专栏
湖南卫星电视台创办的“新青年”品牌专栏(特别是其中的那个“千年论坛”)搞得有声有色,使人千里外也能感到一股勃勃的生气。我们重庆卫星电视台创办一个“新文化”品牌专栏吧(如有人已搞了同名的专栏,换一换名字就是了),现代重庆文化是有这种底气的,现代重庆文化人是有这个能力的。
虽然新文化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我认为新文化的核心或实质是创新文化,它与我们传统中的大量存在的那种以保守、中庸、静止为特征的文化是相对立的,它是充满进取性、开拓性、创造性、独创性的文化,它是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文化,它也就是江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代表”中的先进文化。
这种新文化的宣传、倡导和发扬(其重点可以是一个“创新论坛”)将使我们重庆充满新的内在活力,将令重庆充满令人生畏的创新意识和斗志,将给我们重庆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新动力,也将为重庆塑造现代大都市形象立下汗马功劳。
我期盼它早日诞生,我对那中外文化名人荟萃重庆、慷慨放言的“新文化”电视品牌专栏十分的神往。
建一座文化主题公园
随着市场细分时代的到来,重庆那些喜欢包罗万象的公园中,应该分化出一个以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来了,虽然以什么文化为主题还是一个需要好好策划的事。
在我的构想中,至少有几种重庆特色的文化可以作为这座公园的主题,一是有三千年之久的巴渝文化,二是重庆独特的火锅文化(可以与民居建筑文化相融合),三是重庆的抗战文化(我个人认为提抗战文化比陪都文化更全面),四是重庆的现代文化(如汽车摩托车、足球、商品、旅游探险、新建筑等)。
也可以跳出重庆文化来进行思考,如搞西部民俗民风文化、西部自然景观文化、西部餐饮文化……世界军事文化、世界书刊文化、世界电脑文化……
文化公园内当然应该有最好的文化茶楼、丰富的文化沙龙、高水平的文化笔会……甚至可以与企业联合起来,定期搞企业文化研讨会,帮助重庆企业提升文化档次。
这座公园新建不那么必要,最好利用现有的某一座公园进行改建。我想,它开业的那一天,主动到场喝彩的中国大腕级文化名人恐怕不在少数。
拍一部反映支边知青的连续剧
尽管我们早已有了一部《红土热血》,——有了一部反映1971年-1979年年间两万多重庆知识青年在云南边疆生活的纪实作品,但相对于那段未来不再可能产生的一种人生(社会、历史)群体青春的独特经历来说,一部匆忙写就的纪实作品加上一些回忆性的散文诗歌是远远不够的。
北京、上海等地的支边青年,都写出了反映自己生活的长篇小说并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重庆支边青年在这方面却仍需努力。拍摄一部反映当年生活的电视连续剧(至少不低于20集),是这种努力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反映知识青年当年在云南支边的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几乎是空白,仅有的一部八集电视片《中国知青部落》,也是广东一位作家听到关于有人讲诉的云南支边青年生活的故事后,深受震动而情不自禁的写下的一部同名小说改编的,真实性艺术性尚且不说,仅作者身份这一点就令人汗颜(包括笔者本人)。故事片《美人草》也只是反映了支边知青生活一个小小片段而已。
我认为,现在是时机了,也可以说是最后的好时机了,不要等到我们这一批支边青年的记忆全都消失之后再来动手吧,不要再让那么丰富神秘的、重庆独有的电视连续剧题材再荒废下去吧。
我相信这部连续剧一定会得到当年的重庆支边青年们的大声喝彩和全力支持——无论在哪一一个方面。
为重庆火锅提供文化支撑
重庆火锅既是重庆的传统产业,又是重庆的现代产业,其通过加盟连锁之势向全国乃至海外扩张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但是,重庆火锅要成为麦当劳那样的大产业特别是大品牌,离开了强大的本土文化支撑是不可能的。
重庆文化能为重庆火锅提供什么的文化支撑呢?目前仍是一幅半遮半掩的、欲露还羞的景观,它仿佛能提供很丰富强劲的文化支撑,而火锅业界人士却一直又感到心头空荡荡的不踏实。这就需要重庆文化界作出新的努力了。
什么新的努力呢?重庆文化界人士要跳出原有的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从商业的角度(即品牌文化底蕴、品牌形象塑造的角度)来重新提炼、整合重庆的文化资源,找出最适合重庆火锅发展的那一部分,让它与重庆火锅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商业运作中渐渐成为重庆火锅新的灵魂。
没有文化作为支撑的重庆火锅,永远出不了大品牌,也永远成不了大气候。从这一点上来说,重庆文化人肩头的责任其实是一点不轻的。
(当然,重庆火锅业界为此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撑,也是必要和可能的。)
演不完的话剧《渝蓉恩怨》
我认为重庆人可以创作一部永远演不完的、常演常新的世俗生活话剧,名字就叫《渝蓉恩怨》,反映发生在重庆人、成都人生活之间的恩恩怨怨。
前不久《渝洲服务导报》搞了一个关于成渝两地优劣的专版,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华西都市报》的网上读者聊天园地中,重庆人和成都人的嘴仗是一直打得沫味横飞的,在重庆人日常的谈吐中,关于成都人的话题也是十分精彩的,最近重庆火锅又与成都人搞的四川火锅发生了冲突。在新华社区、天府在线的城市论坛上,成渝两地的民间高手经常争论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日月无光……这一切都为《渝蓉恩怨》提供了丰富无比的、日新月异的生活素材,怎么演都演不完。
这部话剧投资不大,可以主要在一个大家庭之中展开,在数个成都男人和重庆女人交叉组成的大家庭中展开,两地的民俗民风、文化品味、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等将在剧中构成许多妙趣横生的、令人捧腹的生动情节,不断在新的演出注入当代生活中最新发生的现象,使人每一次观赏都感到新鲜活泼,常看常新,百看不厌(要注意的是褒贬须有分寸,尤其不要过头)。
更有趣的是,可能会——不,一定会出现《渝蓉恩怨》的成都版,因为重庆版肯定是以褒扬重庆人为主的,而成都版的当然相反,这一下更有意思了,两者相映生辉,足可构成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两剧赴各异地同时交换演出时,观众可能会挤破剧场的大门。
(我认为,为了保持该剧的神秘与鲜活,每一场都保证增加30%左右的新创内容,电视台所放映的内容,永远都是滞后的,永远都只能是参考内容,比起剧场表演的差多了,落后多了。)
舒明武
原作于2001、3、5
略改于20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