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属于战略性的创新建议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让教育真正的回归教育”这一条,这一条从反面证明了现在的教育已经严重地偏离、背离了教育的本性,甚至走向了教育的对立面。老师打死学生、学生杀死老师、学生斗殴、下暴、自杀增多等罕见现象则是一份又一份鲜血淋淋的诉状。
如果不从这一条根上进行清理,斩断、砍尽、挖绝那一条腐臭粗长的黑根,那么,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教改措施都是最终落不到实处的,只能是一场又一场的魔术幻术表演而已。
这方面,人们同样已经提出了许多高见卓识。
1、成一个人是教育存在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高分学生,不是装了一脑袋书本(网络)知识的学士硕士博士,而是培养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说,这才是教育的唯一正当和合法的目的,是教育存在的绝对理由,任何背离这个宗旨的教育行为都是反教育和反人性的。
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人类也是万物之尺度,让人类获得自由的、健康的、快乐的、全面的成长与发展,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神圣任务和终极目的,而教育在其中担任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和达到这一目标,教育必须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生命,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激励和奖赏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之创造力,让校园成为生机勃勃、昂扬向上、激情活力无限的人生生命最初的乐园,舍此别无他途。
2、让学生们独自学会学习
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有的地方还比不上韩国。据介绍,韩国人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没有人去扶着他们学走路,即使孩子跌倒了也不会去扶起他们,而是鼓励让他们自己站起来。当然,没有哪个孩子会因此学不会走路。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那些英明的教育家也不会填鸭式的向学生硬灌猛灌书本知识的,而是尽可能的进行了启发式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独自学会学习。
而我们的应试教育中核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了傻瓜,无休止地让学生做成堆的习题,没日没夜的辛劳于题海中,学生没学会独立学习的能力,只学会了应付考试的能力,太可悲了,而这种背离教育宗旨的方法太可恨了。
在互联网时代,查询大多数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事,学生们一旦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会比他们的前辈创造出更精彩、更丰富的精神与物质产品,对这一点,我们不应该有丝毫的怀疑。
3、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这是一位大哲人说的,也得到了人类社会高度认同的。任何知识、学问、技能的传承的过程中,离开了爱的主题,也就离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道,注定会走到邪路上去。对学校来说,爱是什么,爱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喜欢,是一种对学生才华——特别是天才的欣赏,是一种对学生能力的信任,是一种对学生顽皮与错误的宽容、是一种对学生人格与尊严的尊重,是一种为真正的教育事业献身的激情……
这样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引发心灵的共鸣,才能让校园里永远百鸟鸣唱,鲜花盛开,充满青春与人生的欢乐……
这个2009年10月发生在我家乡重庆的事例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我孙女掉进粪坑里了,你们快点救人啊!”前日下午,当云阳谢婆婆到青山九年制学校找孙女孙立英时,看见“小英被粪水淹得只剩下头顶”。听到呼救,该校3位老师立即跳进又臭又脏的粪坑内寻找……半小时后,当大家以为无力回天时,在街上寻找小女孩的女老师打来电话:小英已独自回家了。
4、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不是唯一的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上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能是少数的学生。而在广大的劳动力市场上,对具有某一专长的职业学生(无论高中生还是大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忽视国家的这一需求,不能让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边是大量的企业与单位找不到合乎需要的人才这种现象出现。
可惜的是,这一共识至今还未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达成,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仍然被当成一个学生“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然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死板,缺乏前瞻意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专业不对路,没人要。那些一口气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许多也因为过度教育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呆子”,所谓“知识性失业”的现象也已经出现了。
据介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技术型岗位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高学历人才的增长速度,岗位数量高于高学历人才数量。中国教育界该醒醒了,别老是沉睡在几十年前的梦景中,以为培养千百万高技术能力的产业工人与学校教育无关。
5、陶行知教育理论没有过时
一代教育大师陶行知,吸引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西方教育的合理部分,独家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历经百年风雨,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显其新颖性、先进性、代表性。
他那源于实践与实验基础上系统化的创造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创新、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加具有魅力。他的民主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严肃反思、浴火再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
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重回正道,再返大道,即使还会犯些错误,有些过失,都不是要命的问题了。
——摘自即将出版的舒明武第四部著作
《中国软实力》第五章
舒明武
电话:13983101295
邮箱:smuce@vip.163.com
QQ:524842691
创意生活QQ群2:44029210
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