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李旭,1966年1月出生,笔名豫人,原籍河南开封杞县圉镇镇人,“豫人策划”智业品牌创立者。历史学硕士。中共党员。本科和研究生系河南大学历史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安徽出版集团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暨社交网站时光流影TIMEFACE总编辑。社会兼职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开封市蔡文姬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开封圉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顾问、开封市圉镇蔡邕蔡文姬纪念馆名誉馆长。1990年24岁硕士研究生毕业至今,曾先后任职于河南人民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人民出版社。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工作16年期间,曾担任旅游读物编辑处副处长,编辑《世界著名旅游策划实战案例》、《河南旅游产业年鉴》等旅游类图书。1997-2000年间因在信阳商城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四年成绩突出,被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授予“河南省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撰写的与圉镇和蔡文姬相关的文著有《中华十大才女·蔡文姬》、《蔡文姬和她的那个时代》、《东汉才女蔡文姬》、纪录片《圉城:一个千年古地的历史传奇》、电影剧本《文姬归汉》、《开封圉镇历史读本》等。目前除了在策划组织10卷本《开封通史》、4卷本《朱仙镇文化大典》、4卷本《开封四大古镇》等出版项目外,还在策划、组织开封籍十位作家写作“圉城十大历史人物传记丛书”,并自撰《“强项令”董宣》一卷。多年来热心家乡文姬故里圉镇圉城文化旅游事业开发。本文是其十几年来思考的结晶。
引 子
3000年前的中国殷商时期,在豫东平原大地古涡河的上游,今天开封东南六七十公里外,有一个甲骨卜辞上记载的被称着“圉”(音yǔ)的古地。据考古发掘,这里在五六千年曾是仰韶文化的遗存地。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在秦汉魏晋前唐时期是800多年的古县城圉县、圉城县,唐贞观年间的公元627年改县为镇,至今这个名叫圉镇的千年古地现是中州名镇、全国重点镇。在城镇化时代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个古风犹存的文化名镇繁衍生息着近十万人口,S213省道贯穿而过,东西南北十字交汇的大广、商洛高速公路从十几公里外绵延而过。这个历史上曾涌现出汉初刘邦谋士郦食其、东汉文学家蔡邕、蔡文姬、东汉“强项令”董宣、东汉名仕夏馥、三国曹魏以治法闻名的高柔、西晋提出著名“徙戎论”的江统、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手下大将李岩等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圉”人。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为当今圉城开发旅游及拍摄影视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加上历史上留下的文保单位秦汉古圉城、明清时期古圉镇留下的古城墙、城门、城隍庙、县衙大堂、三贤祠(蔡邕、高柔、江统)、文姬井、蔡邕故里、董宣故里、孔子行宫、圣庙、子在塔、崇兴寺、泰山庙、水景龙耳沟、杞县八景之一“圉城夜月”等历史遗迹与历代人文景观,为古城古镇的实体复建开发提供了路径参照。在这一背景下,出生在圉地、在圉镇念完高中的历史专业出身、多年从事体制内出版与文化新媒体产业的“豫人策划”,从文姬归汉1800周年的2008年自费在家乡修建蔡邕蔡文姬纪念馆,到多次向省市县各级递交“文姬归汉园”的旅游开发策划书,到如今实质性联合多方发起组建开发实体,一个以汉代古县城为风格的复建开发正式启动,目的是复原一个千年古地的历史真面貌,作为中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个缩影,复原一个融入现代生态生态理念、智慧城镇理念的古县城,使之成为像杭州宋城、凤凰古城、平遥古城、浙江乌镇那样的旅游胜地,从一个6平方公里的古城城区进而拓展到辐射周边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古圉文化区,最后打造成为一个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开封四大古镇”(朱仙镇、圉镇、洧川镇、固阳镇)旅游联合体的一元,在运营上通过“1+n” 即一个总的策划平台加若干独立子公司的的模式,将镇治十几处景点与镇治外的高阳颛顼、郦食其郦商故里、李岩故里、吴芝圃故居、竹林仰韶文化遗址、郭屯古战场、江淹墓、江统故里、刘伯温行宫等十几处景点联动开发,形成一个覆盖近30平方公里、上百万人口的人文历史旅游区。通过10多年上百亿资金的资本运作,最后的经济成果是以“圉城集团”的形式,联合成千上万的农家,成为一家中原农区发展旅游的上市公司,复建古城,发展旅游,让平原崛起农村新城区。这种模式将是中原农区经济转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典型,具有文化和社会、经济多重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企协力、政府给予政策、企业商业运作,公司加农户,前十年打基础、搞建设,后十年玩文化、搞经营。
千年古地 香火不断
“圉”,现为豫东开封市杞县圉镇镇。她位于中国“八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东南方向80公里、杞县南25公里处。这里是先秦时期仰韶文化遗存地,商朝时期圉邑所在地,甲骨文字中有古地名“圉”的记载。圉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作为城邑存在,加上商代和西周时期,圉作为地名存在至少有3600年的历史。根据圉镇附近5公里竹林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推断早在6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居住繁衍,从事原始的农耕活动。根据甲骨文考证,圉作为商代地名已经存在,商代、西周时期近1000年间,这里都是重要的居民点。秦置圉县,属砀郡。西汉属淮阳国。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义起兵讨之,败于圉北,即圉城北也。后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后魏曰圉城县,属阳夏郡。北齐县废。隋复置,属宋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六年废。五代周显德三年,征淮南,驻师于圉城镇,即此。今亦曰南圉镇”。早在2700年前春秋时期,这里就是陈国的城邑,后被郑国夺取。秦、西汉、东汉、西晋、北魏、隋、唐七个朝代均在此设县,唐朝贞观之后,五代、宋、金、元为镇治,明、清时期为杞县重要城邑。明朝,圉镇虽称之为镇,但仍是杞县境内的主要城邑,当时杞县有城两座,一为县城,一为圉镇(或为圉城)。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圉城废县为镇,并入雍丘县(今杞县)。这是历史上圉城和圉镇的一个分界线。从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开始,圉结束共计长达八百多年县治的历史,由县治改为镇治,始称圉镇。
历史上自东汉初至唐朝贞观元年,统称陈留郡圉县或圉城县的古圉地“陈留圉”,辖境大致为以今杞县圉镇镇为中心的竹林、官庄、湖岗、沙沃、高阳、邢口、宗店、板木等乡镇的区域,甚至包括太康县高贤乡、通许县四所楼镇部分村庄。
从圉镇遗存的古迹来看,旧有“大堂”,为圉县故治遗址、崇兴寺、泰山庙、普济桥、伯喈胡同(即蔡邕故里)、城隍庙、孔庙、子在塔、龙耳沟、“圉城古址”、“烽火台”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明初于其南部(目前圉北、圉南村所在地)筑寨。清朝时期保留下来的一份清末某秀才绘制的“古圉城廓图”,详细地记录着明清时期圉镇古城的十几处历史古迹的名称、城墙、炮楼及其具体地理位置,十分珍贵,对于今日复原重建古圉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留是开封的东汉古称。陈留圉,在中国汉晋时期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是汉晋时期董(代表人物董宣)、蔡(代表人物蔡邕、蔡文姬)、高(代表人物高柔)、夏(代表人物夏馥)、江(代表人物江统)五大名门望族的故里,而且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县治所在。明清时期,圉镇仍有城墙存在,是与杞县县城并列的杞县境内两大城池之一。
圉城自秦初以来,渐成商贾重镇,豪族大户汇聚而来。西汉中叶,圉县城中已有董氏、蔡氏、高氏、夏氏四大望族,成就两汉时期政治文化繁盛期,涌现出以董、蔡、高、夏四大家族众多名人,最为卓著者有:东汉初有董宣,字少平,光武时为洛阳令,执法不避权贵,天子不能屈,敕为“强项令”,京师号为“卧虎”。东汉未有蔡邕,字伯喈,好辞章,妙音律,曾为议郎。董卓时强辟之,三日三迁,拜右中郎将,后为王允所杀,有《蔡中郎文集》遗世。其族,蔡勋拜郡令,蔡郎拜博士,蔡豹拜振武将军,蔡裔为武乡侯。有高柔、夏馥等官宦与蔡氏比邻,然夏馥不与高、蔡往来。高柔家族历代为官,祖父辈以来,高柔父亲高靖任蜀郡都尉,高柔担任廷尉长达二十三年,后来升任太常,位列三公;高躬,高赐子,高干父,曾任蜀郡太守;从兄高干,东汉末年并州刺史;高俊,高柔长子,为大将军掾;高诞,高柔次子,历任三州刺史、太仆;高光,高柔三子,西晋黄沙御史,守廷尉,后任廷尉,官至尚书令,追赠司空;高浑,高柔孙,继承高柔的爵位。西晋时期,江氏在圉城崛起。有江统,字应元,静坐有远志,时人谓为“嶷然稀言江应元”,拜散骑常侍,有赋、颂、表、奏传世。其族江彬官历尚书仆射,江攸中书郎,江享著《崇俭论》,江灌为晋陵太守,江思远为儒林参军。
圉镇附近十几公里原来属于历史上“陈留圉”概念上的圉文化圈,有圉镇镇内东北荆岗村的李自成大将李岩故里,有圉镇北15公里的高阳西汉刘邦谋士郦食其、郦商,有西南8公里以成语“江郎才尽”闻名于世的江陵岗村的江淹故居,有南4公里的郭屯古战场、6公里的竹林仰韶文化遗址,以及现代人物中位于圉镇东北8公里的赵村的原新四军第四师政委、河南省第一任书记吴芝圃的故里。
圉镇历史上有多位人物入选中国学生的教学课本:蔡文姬六岁能辨琴入选《三字经》、强项令董宣事迹、高柔、夏馥事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在中国的古镇古城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位居中国十大才女之首的蔡文姬的“文姬归汉”事迹,经过历代流传,家喻户晓,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以“文姬故里”的概念推出圉镇古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4年,作家何向阳曾想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建议,要设立专项文化发展基金,把河南豫东圉镇的蔡邕蔡文姬故里和豫西巩义的杜甫故里放在全国的层面加以开发。圉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名人辈出,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800年古县城,还是一千五百多年的古镇,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文化开发 创意先行
旅游开发,理念先行,在整体理念上,依托历史,主打汉文化牌,使这里成为豫东地区汉文化开发的中心点,与开封主打宋文化、朱仙镇主打明清文化是个必要的丰富与补充,拉大开封旅游框架。为城镇化时代的开封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个新样板。开发模式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主导开发。圉镇北距杞县、西距通许、东距睢县、南距太康等县城,距离都在30公里以上,这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的实际情况,亦都是方圆15公里半径的文化商贸中心和教育中心(杞县第一高级中学就在圉镇),加之该地历史上曾经就是一个七八百年的古县城,所以将来随着城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圉城设立一个 “圉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委会(副县级)、甚至是将来成为一个“圉城区”,不是没有可能。
在总体框架设计上,主要是三大块的内容:
一是“先秦秦汉古圉城遗址保护区”:东西1华里、南北约1.5华里的区域。
二是 “明清古圉城”:原明清古圉城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的规划、开发;
三是“圉镇周边旅游区”:圉镇镇周边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关联开发:包括圉镇镇治西北2公里左右的古汉墓群、北4公里处的刘伶岗(刘伶醉酒处)、东北4公里处的“李家寨”荆岗村明末李自成手下下大将李岩故里、东北8公里的赵村吴芝圃故里、东4公里的蔡丘屯蔡邕家族祖坟地、东南2.5公里的江庄(西晋江统故里)、南3公里郭屯古战场、南6公里竹林仰韶文化遗址、西南5公里江陵岗江淹旅居地等等。向北再远一点的10余公里外的“高阳酒徒”郦食其、郦商故里,也是汉代古圉城文化的一部分。圉镇的旅游开发,基本上就是围绕上述三个核心部分展开。至于纪念性的“文姬归汉园”、“圉镇历史文化民俗博物馆”等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那是旅游商业与公共文化设施开发的部分。
归结出来,就是打造成以下镇所在地的“四大旅游景区”和镇治外的“十条旅游线路”:四大旅游景区是:蔡邕蔡文姬文化艺术旅游区,包括伯喈街、蔡家花园、文姬井、文姬归汉园、书法碑林、艺校、蔡邕蔡文姬纪念馆、夏馥纪念馆等:强项令董宣官吏文化旅游区,包括董宣故居、董宣纪念馆、中国古代司法博物馆、高柔纪念馆、江统纪念馆等,;圉镇古城遗址旅游区,包括前城、后尧一带遗址区、汉墓区、圉镇古城遗址博物馆、古窑博物馆等;明清圉镇古城城区旅游区,包括综合性的仿古一条街、古城墙、城门、古桥、古寺、古庙等。镇治外的十条旅游线路是:a.蔡丘屯蔡氏祖墓祭祀区,b.江庄江统故里,c.江陵岗江淹旅居地,d.荆岗明末大将李岩故里,e.赵村吴芝圃故里,f.郭屯古战场及汉墓群,g.竹林仰韶文化遗址,h.板木刘伯温行宫,i高阳郦食其郦商故里,j.刘伶岗刘伶醉酒地,k.铁底河-古淮河上游故道。
除了复建,还可以新建一批文化主题博览园区,譬如 “文姬归汉园”。该园将是一个以汉文化、三国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同时兼具影视城功能。汉、唐以后留下的大量有关汉文化和蔡邕、蔡文姬、曹操等历史有关的画卷,尤其是有关蔡文姬的画作,比如金代画家张瑀《蔡文姬归汉图》、宋代画家李唐《文姬归汉图》、南宋画家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为“蔡文姬影视城”的设计、开发,留下了大量直观的资料,将这些图画中的房屋或人物加以物化 ,就是很好的影视城景区景观。依“文姬归汉图” 开发“文姬归汉园”,可以借鉴开封仿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开发的“文姬归汉园”。主要包括蔡家文姬出生地、蔡家祠堂、悲愤坊、蔡邕与曹操、董祀殿等与“文姬归汉”相关的内容。
运营得方 成效可见
古城古镇的整体开发要邀请国内一流的有资质的团队统一规划设计。成立运营主体 “开封市圉城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运作,统一招商、筹资、设计、施工、宣传、推广、维护。临近方圆15公里内“圉文化圈”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与产出,与临近的有关旅游资源所在村庄、农户进行协商,寻求以其资源入股的方式联合共建,将各临近景区点统一纳入公司的运营体系,一体化开发,凸显规模效应。
基本策略是分批投入,滚动开发,连点成面,最后打造成整体性的类似凤凰古城、平遥古城那样的“圉城古镇”旅游品牌。国家当今大力提倡城镇化,圉镇去年已和朱仙镇一起被国家七部委批准为开封市四个全国重点镇之一。国务院出台文件鼓励大力发展乡镇旅游。开封市出台的民营博物馆资助政策是每平方资助500元,圉镇历史名人资源丰富,形成名人博物馆群,这在全国镇一级也是一大特色。
旅游将带动古镇相关产业的开发,如办一家三星级的“文姬大酒店”或“圉城大酒店”、“圉城影视城”、“蔡邕书法培训学校”、“蔡文姬琴校”、“开封市(圉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等。在旅游食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开发“圉城八大样”:“陈氏老汤”牌牛肉、“蔡家花园”牌小麻油、“中郎将”牌大蒜、“强项令”牌辣椒、辣椒油、辣椒粉、“圉城夜月”牌月饼、糕点、“娘家人”牌红薯泥红薯干、“圉城土炉”牌烧饼、“龙耳沟”牌豆腐干等。书法产业上,依托圉城是中国书法理论鼻祖蔡邕的故里,建设 “蔡邕书法碑林”、“蔡邕书法学校”、“蔡文姬女子书法学校”,建设全国最大的农村书法爱好者碑林,实际成熟时申请成为“中国书法之乡”。 音乐器材生产开发上,创办“开封市蔡文姬焦尾琴厂”,依托当地丰富的桐木资源开发“焦尾琴”,注册“文姬”牌女子汉服厂。
圉城,这里拥有的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将使这片千年香火不断地沃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新的人文历史旅游景区。圉城古镇将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书法之乡”、“开封四大古镇”等等,全面复原一个汉代古城的风貌,推广汉服、汉文化,成为国内外享誉盛名的汉代、三国影视基地,同时也是以“蔡邕”书法、“蔡文姬”琴艺为制高点的书法、艺术类教育基地,尤其是,“文姬归汉园”还必将能成为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推动这个千年文化古城古镇圉镇,在我们这个21世纪,在沉寂十几个世纪后重现光辉。这是圉城文化区域内老百姓的“中国梦”。将来,随着圉城的不断开发,还有望被申请成立省级“圉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
作为一个15年前离开中原在南方发展的圉城游子,
前不久回河南出差,代表所在的社交网站时光流影与《小小说选刊》、《大观》杂志签订有关协议,计划在河南开设若干时光流影时光站,今年在圉城设立专门的时光站已是水到渠成之事。能将自己的爱好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社交网站的管理经验让日后的圉城的新媒体推广变得近在咫尺。
在故乡看到73岁的老父老母,他们省吃俭用,忙着搭建“文姬大舞台”,备受感染!父亲作为宁波的一名退休书法专业教师,在家用自己的退休金建起了“文姬大舞台”,母亲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更是心甘情愿拿出自己的2亩自留地支持儿子的文化旅游事业。在17岁考上大学前,自己生长在这片土地,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解这里的一坑一哇,圉城古地所在的几个了解农户土地情况的村支书、组长,都是自己小时候的玩伴,听说自己要牵头组织多年来结交的各地企业家朋友前来投资开发旅游,大家伙都表示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邻里感情加上商业规范,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因地制宜,接地气,和民意,生民财,智利天下(自己多年的座右铭),造福一方,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相信一定能够如愿以偿。本来是要等到12年以后退休时再来“玩”旅游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再不启动恐怕以后的成本就更高了。问了家中文学硕士、文学编辑小夫人的意见,她表示坚决支持。现在剩下等到唯一问题就是,自己尚是体制内上市国企员工,几个月前又刚刚被从副职的岗位提拔为正职,既要做家乡旅游开发的事,又不能影响本职工作,一年多来“运作”的结果最好的情况盼望是能代表安徽军团像奇瑞、方特已进入开封设立分支机构一样,自己所在的上市国企也能在自己的充分调研与论证下,到自己的开封家乡创立子公司,自己申请回来做老总。等有一天,圉城大的文化开发做到一定规模,要是能让安徽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参与投资开发,那将是皆大欢喜的事了。事在人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4年前,我主动放弃了上海大学的事业编制,前来安徽从事专业出版,如今上级又安排自己从事社交新媒体和新媒体出版的运营管理,整合资源、皖豫联合,是当下最需要创意突破的事。
(作者系安徽出版集团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总编辑、开封圉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策划)
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圉”字
南宋萧照《胡笳十八拍》第18拍《归来故乡》。将以此为蓝本开发“文姬归汉园”。
清末圉镇秀才绘图《八月初六日绘圉社形势图》
圉镇蔡文姬塑像
退休后在故乡闲居的70多岁父母李存忠、李秀花(图中书法文字均由父亲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