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科班出身的历史图书编辑,我曾在内地一家地方人民出版社从事历史文化类图书的编辑工作18年,两年前调入上海大学出版社,仍主要从事历史和传统文化类图书的策划出版。与本人当初所在的那家地方人民出版社历史类图书出版以中国古代人物传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和中共党史的出版方向不同,近两年上大社历史图书出版是以大众历史读物为特点。为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向兄长大社学习,我花费时日,对上海人民出版社网站“分类检索”栏“社会科学卷”“史地”板块公布的历史图书,作了初步归类和浅近分析,发现他们在1992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15年间出版的历史类图书以名家历史著作为主,突出学术性、系统性和前沿性,逐渐形成以常规选题切入,物色一流作者,成系统上规模出版一流历史名家著作的特点。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图书类别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代历史、中国现代历史、世界历史、中西文化、历史理论等几个方面。他们所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是:越是常规选题越是需要一流作者,大家最常见的耳熟能详的通史、人物或事件,往往最需要大家手笔。上海人民出版社走的就是一种常规选题的超常规操作路线,犹如体育中的体操比赛,规定动作不外那么几种,但最后胜出的往往就是完成动作最好的那少数几位。中国历史只有一个次,历史朝代翻来覆去也就二十多个,著名的皇帝、后妃、将相百官也就那么几十个甚至数百位,大的历史事件也就那么几百件,关键是看谁能写得最深刻最高远最有独到见地。史家著史的功力成就历史编辑的文化梦想。
上海人民出版社乃历史书出版重镇,耙梳该社史类书籍出版之目的,在于总结提升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彰显历史关怀,予人以启迪。每一类图书不求本本俱到,而是列举若干代表性图书,详加分析其出版对于推动史学进程之作用,以及此书策划出版操作之原委。比如该社出版的那套有名的断代史著,从作者看皆为该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且均系呕心沥血之作,出版后作者皆因此书奠定了其在学术界的显赫地位,为其一生著述之精华。这体现了出版社与专家是推动学术发展的两个车轮,相辅相长;从选题操作看:上海人民出版社突出精品意识,尊重学术发展规律,从策划到全套丛书出齐,前后不离不弃三十余年。有的作者开题时年轻力壮,出书时已白发苍苍;有的父子相继(譬如胡厚宣父子作《殷商史》),有的夫妻教学相长,相濡以沫(譬如《元史》两作者周良霄、顾菊英系夫妻),共同完成终成传世之完璧之作。这些都是可圈可点之书事佳话。
这里结合自己在第一线从事历史类图书编辑工作的体会,尝试作一点规律性的剖析。
一、中国古代历史部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历史部分的图书,网站上公布的有代表性的约有近百种,既有成规模的中国通史著作,成系统的断代史著作,又有中国专题史系列著作,中国专题史系列中既有断代专题通史,又有制度通史著作,另外还有单项的专题研究著作。历史人物类图书的出版,既有单行本的人物图书,又有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以“细说”命名的帝王后妃和朝代断代史两类通俗历史读物。
重视出版中国通史类图书也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历史图书特点之一。像《中国通史纲要》(白寿彝主编,2000)、《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1-12卷)(李新,2001)、《中国通史》(1-22册)(白寿彝总主编,2002)、《中国通史》(下)(周谷城,2003)、《中国通史》(上)(周谷城,2005)、《中华文明通史图鉴》(上、下册)(王廷洽主编,2004)、《中国通史词典》(全二册)(杨宽、方诗铭等,2008)等通史著作,都是名家担纲,有通史,有通史纲要,还有通史词典。
断代史著作约15种左右,如《中华远古史》(王玉哲,2003)、《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2003)、《西周史》(杨宽,2003)、《隋唐五代史》(王仲荦,2003)、《宋史》(陈振,2003)、《辽金西夏史》、(李锡厚、白滨,2003)、《西夏社会》(史金波,2007)、《元史》(周良霄、顾菊英,2003)、《明史》(南炳文、汤纲,2003)、《清史》(李治亭,2002);中国专题史系列著作60种左右,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史、科学文明史、音乐史、舞蹈史、景观史、园林史、散文史、戏曲史、古代音乐史、美术史、杂技史、典史籍、服饰史、冶铁技术史、天学史、小学史、禁毒史、民间宗教史、货币演变史、水利史、史学史、饮食文化史、长城史、甲骨学史、经学史、文祸史、算学史、秘书史、交通史、流氓史、儒教史等几十个专题,其作者都是国内史学界名家。
中国专题史系列中,又分断代专题通史和制度通史两种。断代专题通史如《明清文化史札记》(冯天瑜,2006)、《亡天下——南明痛史》(梅毅,2007),制度通史如《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宽,2003)、《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杨宽,2003)《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2005)、《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王超,2005)、《中国宦官制度史》(余华青,2006)、《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邱永明,2006)等。
上述图书的一大特点是,这些题目虽容易确定,但关键是要在国内找出本专题研究中最一流的专家来完成,找准了作者就成功了一半。浏览一下上述书名后单括号中的部分作者名单,就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国内在本专题研究方面最权威的学者。像撰写《明史》的第一作者南炳文先生系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会长,笔者所在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曾出版过他和另一明清史专家白新良教授合作主编的《清史纪事本末》(1-10卷),该著作为由现代学者撰写的国内第一套纪事本末体的清史巨著,2007年被评为由上海市政府组织评选的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除专题通史之外,历史的单项专题研究还有20余种。其所涉及到的专题选题有《明代粮长制度》(梁方仲,2001)、《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杨宽,2001)、《晚清四大幕府》(李志茗,2002)、《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冯贤亮,2002)、《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陈业新,2004)、《宋代家庭研究》(邢铁,2005)、《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2005)、《南宋儒学建构》(何俊,2004)、《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李卿,2005)、《明代宗族研究》(常建华,2005)、《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2006)、《澶渊之盟新论》(张希清、田浩等主编,2007)、《<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沈大明,2006)、《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蒙思明,2007)、《汉代社会结构》(瞿同祖,2007)、《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究》(李晓,2007)、《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2007)、《宋代社会政治论稿》(陈振,2007)、《多维视角下的皇权政治》(朱子彦,2007)、《中华文明探源》(张碧波、张军,2007)、《古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韩昇主编,2007)、《宋代刑法史研究》(戴建国,2008)、《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1021-1067)》(杨天保,2008)等。其中,像《多维视角下的皇权政治》的作者朱子彦系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与复旦大学历史专家徐连达教授是中国帝王制度研究方面的权威,笔者最近编辑的徐连达教授著《帝国宫廷的深处——解读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
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类图书的出版上,单行本的人物类图书像《乱世风云——东周列国人物故事》(赵剑敏,2002)、《隋炀帝新传》(1995)、《大唐玄宗时代》(赵剑敏,2007)、《西楚霸王》(王征赵慧珠,1997)、《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朱刚、刘宁主编,2007)、《雍正称帝与其对手》(金恒源,2007)、《海瑞》(蒋星煜,2007)等,出版后都很受市场欢迎。以“细说”命名的帝王和后妃两类通俗历史读物,如《细说宋太祖》(顾宏义,2005)、《细说汉高祖》(完颜绍元,2005)、《细说曹操》(章义和、唐燮军,2005)、《细说隋炀帝》(刘善龄,2005)、《细说唐太宗》(黄纯艳,2005)、《细说秦始皇》(王子今,2005)、《细说明太祖》(冯绍霆,2005)、《细说光武帝》(颜晨华,2006)、《细说明成祖》(王日根、何锋,2006)、《兴国太后——细说孝庄》(张建安,2007)、《大汉高后——细说吕后》(臧知非,2007)、《大唐贵妃——细说杨贵妃》(刘建英,2007)、《辽宫英后——细说萧太后》(顾宏义,2007)、《大明贤后——细说马皇后》(张海英、许瑾、阎鸣,2007)、《晚清女主——细说慈禧》(沈渭滨,2007)等,出版后也已多次重印。
在“细说”系列中,除细说人物外还有细说朝代的。如:《细说清朝》(黎东方,2001)、《细说明朝》(黎东方,2002)、《细说秦汉》(黎东方,2002)、《细说元朝》(黎东方,2002)、《细说两晋南北朝》(沈起炜,2002)、《细说隋唐》(赵剑敏,2002)、《细说三国》(黎东方,2002)、《细说宋朝》(虞云国,2002)。其中像笔者曾为之担任责任编辑的四卷本《大唐盛世》作者赵剑敏教授写作的《细说隋唐》一书5次重印,印数多达50000册。
以上几部“细说”系列的图书,在2002年出版后,2007年又重新加以命名包装,以“黎东方讲史”的丛书名出版。除上述几种外,又补充了《黎东方讲史•细说民国创立》(黎东方,2007)等新品种。黎东方在抗战时期曾在重庆以开坛讲史著称,开创了讲历史收门票的先例。
二、中国近代历史部分
上海人民出版社网站上公布的中国近代历史图书约60种左右,主要以人物、专题史、专题研究、文献资料四类为主。
人物类图书像《苦命天子——咸丰皇帝》(茅海建,1999)、《袁世凯与北洋军阀》(苏智良、张华腾、邵雍主编,2006)等,多是以清末民初的人物为主。专题史图书如《中国帮会史》(1995)、《青帮秘史》(郭绪印,2002)、《中国近代妓女史》(邵雍,2005)、《甲午战争史》(戚其章,2005)、《中国近代音乐史》(1840-1949)(余甲方,2006)等,则主要涉及帮会、妓女、战争、音乐几个方面。专题研究类图书如《民国时期的土匪》([荷]高罗佩,1996)、《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剖析》(石霓,2000)、《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胡绳武,2002)、《细说民国创立》(黎东方,2002)、《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2002)、《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杨立强,2003)、《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冯尔康,2004)、《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美]林达•约翰逊,2005)、《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李世众,2006)等,则着重突出社会史、城市史的内容。此外,该类图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突出近代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出版了《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2004)、《晚清华洋录——美国传教士、满大人和李家的故事》([美]多米尼克•士风•李,2004)、《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陶飞亚,2006)、《基督教与中国近代中等教育》(尹文涓,2007)等几部力作。像写作《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一书的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陶飞亚教授,是近代基督教史研究专家,笔者曾约请他写作《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100位西方传教士》。
其它像《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高瑞泉主编,2007)、《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思想演变与制度变迁》(杨勇,2007)、《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许纪霖等,2008)、《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研究——以江苏咨议局为视角的考察》(刁振娇,2008)等,也都是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名家力作。
文献类图书如《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1995)、《东瀛遗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稀见史料辑注》(1999)、《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2001)/《轮船招商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八》(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2002)、《汉冶萍公司(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陈旭麓、顾适龙、汪熙主编,2004)、《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79—200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图书馆,2005)、《史料与视界——中文文献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张先清,2007)、《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吴旻、韩琦,2008)等,则为治中国近代史者提供了有用的资料,尤其是其中关于盛宣怀的档案资料和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两种,就很有文献价值和出版特点。
三、中国现代历史部分
上海人民出版社网站上公布的中国现代历史图书约40余种,一大半约近30种为中共党史类图书,其它包括有国民党史、抗战史、港澳史、中外关系史等图书内容。
中共党史类图书主要有长征、党史通史、党史辞典、党史图志、党史人物等内容。譬如《腥山血岭——红军长征过桂北纪实》(王熙兰,1996)、《中国共产党80年事典》(1999)、《回眸:共和国的五十年》(1999)、《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志》(全三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01)、《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历史与经验》(2004)、《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事记》(倪兴祥,2004)、《新四军通信简史》(2005)、《中国共产党在江南造船厂80年》(2005)、《长征日记》(萧锋,2006)、《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倪兴祥主编,2006)、《中共党史教育读本》(李宣海主编,2006)、《二万五千里》(珍藏本)(董必武、李富春,2006)、《左联与中国共产党》(张小红,2006)、《走进统帅部——共和国高级将领采访录》(张黎明,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图集》、《中国共产党建设80年》(卢先福、王长江,2001)、《中国革命史教程》(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99),等等。
国民党史类图书有《国民党派系斗争史》(1995)、《联姻与角逐——国民党高层内幕》(王朝柱,1999)、《汪伪政权全史》(上、下卷)(余子道、曹振威等,2006)。
抗战史图书有《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忻平,1999)、《抗战时代生活史》(陈存仁,2001)、《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苏智良、毛剑锋等,200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何理,2005)、《江苏日伪基层政权研究》(1937~1945)(潘敏,2006)。
港澳史图书有《香港全纪录(第三卷):香港回归十周年1997-2007》(郭志坤、余志森主编,2007)、《澳门全纪录》(陈昕郭志坤,1999)。
中外关系史图书有《中苏关系始末》(孙其明,2002)、《中国外交官在非洲》(李同成、金伯雄,2005)、《中国外交官在拉丁美洲》(李同成、黄士康,2005)、《中国外交官在北美、大洋洲》(李同成、蔡再杜,2005)、《中国外交官在亚洲》(李同成、喻明生,2005)、《中国外交官在欧洲》(李同成、徐明远、李锡龄,2005)等。
四、上海地方历史文化部分
上海人民出版社立足在上海本地的优势,策划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上海地方历史文化的图书,范围包括上海地方历史通史、近代上海史、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上海革命史、上海地方文化、外地人在上海等几个方面。
反映上海地方历史通史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近50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1999年出版的15卷本的《上海通史(1-15卷)》(1999)。此外,反映上海地方历史通史的单本书还有《上海宗教史》(1995)、《上海春秋》(曹聚仁,1995)、《上海法制史》(王立民,1998)、《上海一百年》(朱华,1999)、《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002)。
反映近代上海的专题图书有《上海传奇:1553-1949》(罗苏文,2004)、《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方平,2007)、《“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高福进,2003)。
反映上海地方文化的有十二三个品种,如《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黄飚,2002)、《海上旧梦影》(方明光,2002)、《梨园海上花》(姚旭峰,2002)、《老上海文化奇葩:上海佛学书局》(孟令兵,2003)、《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李康化,2003)、《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熊月之主编,2005)、《上海坐标》(绿页干线,2005)、《上海老房子的故事》(杨嘉祐,2006)、《上海弄堂元气——根据壹仟零壹件档册与文书复现的四明别墅历史》(张伟群,2007)、《海上银楼简史》(谢建骁、谢俊美,2008)、洪帮秘史》(1996)。
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状况的图书也有十四五个品种,如《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朱亚民,1996)、《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忻平,1996)、《上海抗战与国际援助》(2001)、《上海抗日战争史通论》(2001)、《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2001)、《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2001)、《劲旅雄师二十三军》(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23集团,2002)、《淞沪抗战遗迹大观》(2005)、《抗战前期上海外汇市场研究》(1937.7-1941.12)(宋佩玉,2007)、《日军占领时期的上海》(上海市档案馆编,2007)、《口述淞沪抗战》(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2007)
反映上海革命史的有:《中国共产党在上海80年》(1999)、《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与上海》(1999)、《上海革命文化史略》、《烈士与纪念馆研究》第七、八、九辑(龙华烈士纪念馆,2003-2005)。
反映外地人在上海的有《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宋钻友,2007)、《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1953)》(高红霞,2008)。
反映现当代上海状况的有《上海改革开放二十年》(政法卷、科技卷、教卫卷)(1998)、《21世纪上海纪事(2001—2003)》(当代上海研究所,2004)、《当代上海城市发展研究》(当代上海研究所,2008)等几个品种。
五、世界历史部分
本部分主要涉及古希腊罗马史、欧洲文化史、文艺复兴史、犹太人历史、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美国史、俄罗斯-苏联史、印度史、日本史、埃及史和综合性历史图书。
古希腊罗马史图书有:《希腊人》([英]H.D.F.基托,2006)、《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法]菲斯泰尔•德•古朗士,2006)、《古希腊众神的生活》([法]裘利亚•西萨等,2008)、《罗马的遗产》([英]理查德•詹金斯编,2002)、《建城以来史•卷一》([古罗马]李维,2005)、《外族名将传》([古罗马]奈波斯,2005)。
欧洲文化史图书有:《欧洲文化的奥秘》(1999)、《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1999)、《原初智慧形态——希腊神学的两大话语系统及其历史转换》(李咏吟,1999)、《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比]亨利•皮郎,2001)、《早期基督教》([法]伯德,2005)、《凯尔特人的欧洲》([法]克里斯蒂亚娜•埃吕埃尔,2006)、《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美]埃里克•沃尔夫,2006)。
文艺复兴史图书有:《12世纪文艺复兴》([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2005)、《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德]海因里希•沃尔夫林,2007)、《欧洲文艺复兴》(插图本)([美]玛格丽特•L•金,2008)。
犹太人历史图书有:《犹太百科全书》(1998)、《犹太人——谜一般的民族》(肖宪,2000)、《美国犹太人,1585-1990年:一部历史》([美]雅各•瑞德•马库斯,2004)、《600万犹太人魂断欧罗巴》。
英国史图书有:《英国庄园生活:1150——1400年农民生活状况研究)》([英]亨利•斯坦利•贝内特,2005)、《爱尔兰大饥荒》([英]彼得•格雷,2005)、《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汪熙,2007)、《伊丽莎白二世时期白金汉宫的生活》([法]贝特朗•梅耶-斯塔布莱,2007)、《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英]威廉姆斯,2008)
法国史图书有:《论法国》([法]约瑟夫•德•迈斯特,2005)、《法国史图说》([法]E•巴亚尔,2005)、《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法]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2005)、《中法关系史》(杨元华,2006)、《拿破仑时代法国人的生活》([法]让•蒂拉尔,2007)、《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法]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2007)、《文艺复兴时期卢瓦尔河谷的城堡》([法]伊旺•克卢拉,2007)、《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生活》([法]菲利普•贝尔捷,2007)、《中世纪劳动史》([法]罗贝尔•福西耶,2007)。
德国史图书有:《希特勒的战争谋略》(2003)、《希特勒时代的柏林》([法]让•马哈比尼,2007)。
美国史图书有:《美国百年排华内幕》(1999)、《纽约老房子的故事》(朱子仪,2006)、《美国南方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研究(1877-1920)》(黄虚峰,2007)、《美国大萧条》([美]默里•罗斯巴德,2003)、《纽约简史》([美]乔治•J.兰克维奇,2005)、《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法]古斯塔夫•博蒙,2006)、《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2008)、《圣约翰大学史》(熊月之、周武主编,2007)。
俄罗斯-苏联史图书有:《1917年,革命中的俄罗斯》([法]尼古拉•韦尔特,2007)、《俄罗斯史》(第七版)([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2007)、《苏联兴亡史》(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2003)。
印度史图书有:《印度的遗产》([英]G.T.加勒特,2005)、《莫卧儿统治下的印度帝国》([法]瓦莱丽•贝兰斯坦,2006)。
日本史图书有:《太阳旗与星条旗——日本间谍与美国使者》(王朝柱,1999)、《日本简史》(王保田主编,2006)。
埃及史图书有:《埃及通向耶路撤冷之路(1999)、《埃及的遗产([英]J.R.哈里斯,2006)。
综合性历史图书有:《二十世纪国际间谍要案》(1993)、《战后世界1956-1958历史长篇》(第11册)(时殷弘、蔡佳禾,2000)、《20世纪世界大博览》(上下)(陈昕、郭志坤主编,2001)、《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英]阿诺德•汤因比,2001)、《世界文明通史》(全彩版)全十卷([英]J.M.罗伯茨,2002)、《历史研究》(插图本)([英]阿诺德•汤因比,2005)、《上瘾五百年: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美]戴维•考特莱特,2005)、《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意]卡洛•金斯伯格,2005)、《世界史纲》(上、下)([英]韦尔斯,2006)、《历史中的英雄》([美]悉尼•胡克,2006)、《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法]雅克•勒高夫,2007)、《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1914-1918》([法]雅克•梅耶,2007)、《近代史讲稿》([英]阿克顿,2007)、《西方经济思想史18讲》(张旭昆)、《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公元前800-1950年)》([美]查尔斯•默里,2007)、《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李宏图,2007)、《国际城市日内瓦》(张志凯,2006)、《古亚洲文明百科全书》([新西兰]查尔斯•F.W.海厄姆,2007)。
六、中西文化类
中国文化部分:有名的书有《中华文化通志》(101卷)、“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华科学文明史(4、5卷)(李约瑟,2003)”等几种。其它单本图书有:《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周谷城主编,1996)、《龙:神话与真相》(何新,2000)、《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徐善伟,2002)、《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张佩国,2002)、《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2003)、《鸡尾酒时代的记录者——<现代>杂志》(张永胜,2002)、、《老城厢之脉(孔庆伟,2004)、划越——一个中国人和一个丹麦人横渡大西洋的故事》(黄思远、孙海滨,2004)、《中国当十铜元》([美]特拉西•伍德华,2005)、《名茶美器》(朱匡宇主编,阮浩耕等编著,2006)、《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许纪霖主编,2006)、《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张希清主编,2006)、《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李孝悌,2007)、《雅室品茗》(徐传宏、刘修明,2007)、《欲望的想像——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王儒年,2007)、《紫禁城》([法]多米尼克•莫雷尔等,2007)、《事茶淳俗》(余悦,2008)、《四神:起源和体系形成》(王小盾,2008)、《读经有什么用:现代七十二位名家论学生读经之是与非》(龚鹏程主编,2008)、
外国文化部分有:《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英]克莱夫•庞廷,2002)、《共有的习惯》([英]爱德华•汤普森,2002)、《尴尬的气味——人类排气的文化史》([美]吉姆•道森,2003)、《蒙娜丽莎微笑五百年》([英]唐纳德•萨松,2004)、《尼古丁女郎:烟草的文化史》([英]伊恩•盖特莱,2004)、《复活节岛最后的秘密》([法]卡特琳•奥里亚克,2004)、《海妖的歌([法]东代VicdeDonder,2004)、《钻石与宝石》([法]帕特里克•瓦优,2004)、《希腊的遗产》([英]F•I•芬利主编,2004)、《启蒙运动百科全书》([美]彼得•赖尔艾伦•威尔逊,2004)、《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美]罗伯特•麦克艾文,2005)、《房龙精选集》([美]房龙,2005)、《厕神:厕所的文明史》([美]朱莉•霍兰,2006)、《海外中国文化珍宝探秘书系——正仓院》(韩昇,2006)、《天国之花:瘟疫的文化史》(德•霍普金斯,2005)、《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英]彼得•伯克,2005)、《毛发的故事》([奥]达尼埃拉•迈耶等,2006)、《融资美国梦:消费信贷文化史》([美]伦德尔•卡尔德,2007)、《50经典神话》([德]多默穆特-古德里希,2007),《欧洲大教堂》(朱子仪,2008)
七、历史理论部分
上海人民社推出的该类图书有20种左右。以国外学者写作的历史理论著作为主,内容涉及历史学家、社会权力、观念史、文化史、艺术史、社会组织等方面;中国部分涉及历史阐释、经学、国学、史学史、口述史、封建社会理论等。
国外学者的历史理论著作有:《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美]埃里克•霍布斯鲍姆,2002)、《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英]迈克尔•曼,2002)、《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法]伊曼纽埃尔•勒鲁瓦•拉迪里,2002)、《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美]保罗•纽曼,2005)、《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美]约翰•斯梅尔,2006)、《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德]阿尔弗雷德•韦伯,2006)、《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德]于尔根•科卡,2006)、《从历史看组织》([美]许倬云,2006)、《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美]阿瑟•赫尔曼,2006)、《艺术史的历史》([美]温尼•海德•米奈,2007)、《社会权力的来源(1-2卷)》([英]迈克尔•曼,2007)、《改变世界的观念》([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2007)。
中国学者的历史理论著作有:《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周裕锴,2003)、《中国封建社会》(瞿同祖,2003)、《中国简明史学史》(瞿林东,2005)、《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盛邦和主编,2005)、《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郭晓东主编,2007)、《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当代上海研究所,2007)、《论国学》(刘梦溪,2007)。
八、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多年在历史类图书出版方面的不懈努力,在高品味的历史名家著作出版方面创出了高端品牌,在国内史学界具有高度影响力,可以说是国内历史研究著作出版的第一方阵,众多学者都以能在该社出版历史研究著作为荣。该社已像商务印书馆在国外历史名著的翻译出版、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已形成顶尖品牌一样,在国内历史研究著作的出版方面,无论是从品种规模和内容质量上,都已无可争议地位居前列。
2.在具体操作手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即便对于一般的常规性选题,也能作出较大影响,主要得益于这些常规选题物色到了高水平的作者,从而保证了这些常规题目图书在同类书中的脱颖而出。
3.上海人民社出版的历史图书,范围涉及面宽,中外古今兼俱,历史理论与历史实证兼备,在出书品种上保证突出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两大板块的同时,注意各大图书板块的平衡,既注重历史积累,又注意历史创新,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或新颖的专题,努力加以开拓,在总结历史中创新历史,出书结构具有立体感。
4.在一些具体选题的策划思路上,上海人民社也能给我们一些个案的启发,如上海人民社出版了反映外地人在上海的《广东人在上海》、《上海福建人研究》等品种后,我们可以此思路类推,接下来推出《东北人在上海》、《浙江人在上海》、《江苏人在上海》、《中原人在上海》、《四川人在上海》、《湖南人在上海》等等。
5.当然,在大众历史读物的出版方面,与近两年锐意开拓大众历史读物的中华书局相比,上海人民社虽然已推出了像“细说”系列那样受欢迎的通俗历史著作,但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中华书局在上世纪八九年代推出过二三百种的通俗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市场反响较好,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推出的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品司马迁<史记>之吕后》等非历史学者创作的通俗历史读物,团结出版社推出的民国史图书,市场影响都较大。我们能否看到在不远的将来,上海人民社的历史图书出版,也能在优先保证高端出版的同时,兼顾大众历史图书出版,在保证历史图书出版的同时,兼顾像《国家历史》那样的新闻性通俗历史杂志的出版,从而在历史图书的出版上更加全方位地出击市场,真正能成为中国历史图书出版的重中之重镇!
在国人注重传统、注重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当下,历史类图书出版这棵出版市场上的常青树、摇钱树正焕发出勃勃青春。大历史需要细化,小历史需要走向广大民众,历史正史需要按当下的阅读口味重新进行解读。是否涉水大众历史读物出版,对于一个以出版严谨历史著作的名牌出版社来说,无疑是一个两难选择,这涉及到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定位和读者层的宽窄高低定位问题。拿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历史著作出版来说,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为历史学界的学者服务,仍主要出版高端历史名作,还是尝试将历史著作加以普及,这是我几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的主张是历史图书出版既要为历史学者服务,也要为历史爱好者服务,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广大读者的口味。一句话,历史需要走向大众,历史图书出版需要面向广大读者。
作者:李旭 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总编辑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