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灵魂。中国在21世纪知识社会富国强兵的美好未来,只能取决于以经济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和以国防建设中的军事创新为主的重点创新。
一、创新无限。 然而,中国目前在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行为中,有三大误区:
一是将创新的内涵和外延,要么局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波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技术创新”的含义,要么等同于“发明”、“创造”、“革新”等狭义概念。却不知存在各领域的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金融创新、机制创新、设计创新、环境创新、旅游创新、文艺创新、竞技创新、谋略创新、战法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统统都属于创新;
二是只有像孙膑指导田忌赛马得胜、韩信背水列阵、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名画、爱迪生发明电灯、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天才人物所做出的创造,才是创新。却不知千百万普通人所做出的一些具有创新性质和创新价值的事情,同样属于创新,只是层次不同而已;
三是笼统地讲创新“是什么”、“为什么”即重要性、必要性的太多,而深入研究“到哪里创新”、“怎样创新”即可操作性的创新思维方法太少。
二、方法无价。 黑格尔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确曾产生了许多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智慧的方法成果,其中在软科学领域,就有人们熟知的相似论、灰色系统、可拓学、人才学、金三级思维法、全息生物学、系统辩证法、速算法、泛系理论、信息战理论等,但总的来说,在创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国产思维精品”还不多。至于有意识地以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行为的创新者,则更为稀少。
三、制度高于科技。 新的世界是由我们的品德、智慧和意志创造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民族或企业的实力和前景如何,能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一般地说,主要取决于其中有多少人在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实质性劳动。人的创新性来源于其积极性、主动性,而最能激励人的东西,莫过于对“两制一分”(即体制、机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创新了。“分蛋糕的文化”与“做蛋糕的文化”,其实同等重要。科学、合理、可行的“两制一分”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和生机活力的源泉,只有在“两制一分”上改革创新成功,才能取得战略性、决定性的突破,并留住和造就出无数愿为“祖国实力强大,人民富裕文明”而奋斗的创新者,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问题不在于你说原有的事物不行,而在于你能够拿出比它更好的办法来。
四、国家竞争在创新,国家决胜在创新。 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国家集团,纷纷提出和付诸实施像“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美国)、“头脑强国”(韩国)、“实力决定一切”(新加坡)、“走向知识化欧洲”(欧盟)之类的战略概念,这里所昭示的难道不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实力、人才和创新”吗?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不仅要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还应加上“创新立国”,以此形成“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立国”的完整国策。此外,我国不仅要有传统性、纪念性的节日,而且应立法在世界上首创“创新节”。每年“创新节”时,各级政府要大张旗鼓地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军队指战员、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师、金融学家、专业技术能手、体育工作者等创新型人才,使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蔚然成风,逐渐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