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实质上从20世纪下半期就开始了,它在漫长的几十年中,深刻地影响了许多新的产品(及企业)突破地域局限的命名。
瑞士、荷兰、芬兰都是小国,但人们提到雀巢、飞利浦、诺基亚这些大(产品)品牌的时候,不得不露出喜爱钦佩的神情,似乎已经忘了这些产品是几个弹丸小国所产的了。世界家电巨头伊莱克斯的所在国瑞典,也和它们差不多大校伊利、杉杉、罗蒙、农夫山泉、七匹狼、罗西尼……的产地在哪里,消费者也越来越不注意这个问题了,
据说徽软公司开发的电脑操作软件原名叫芝加哥94,芝加哥是一个美国城市的名字,其地方性内涵是全球沟通的一个障碍,在芝加哥改为视窗后(全名视窗95),便一扫地方色彩,为风行全球扫清了障碍。
太太口服液,其名称也是超越了地域界限的,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家庭,有家庭就有“太太”,在哪里卖都可以,都能引人注目,其他的如护舒宝、洁尔阴、康尔寿等,都走的是这条道路,也相当的成功。
亚细亚商场的名字也超出了郑州的界限,粗粗一听,我以为肯定是北京的大商场或合资大商常“长大了我也要到亚细亚”,多么有感染力的广告词(我永远认为它属于中国超一流的商场广告词,至今鲜见对手),如果改成“长大了我也要到郑州×××百货商潮,谁听了都会有矫柔造作之感。
中国的十大品牌矿泉水中,唯有崂山矿泉水勉强支撑着,但已排名末位,而且被逐出前十名是指日可待的事了,重庆高质量的“中梁山”矿泉水也因为区域局限只能固守重庆作战,发展空间太狭窄了。它们比起那毫无地域限制的乐百氏、娃哈哈、农夫山泉来,一开始就棋低一着,传统地域性名称把自己的手脚缚住了。
我认为,在一切产品都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被卷入全球商战的今天,中国的企业们不要太偏爱地域性的产品名字了(至少新的产品不要轻易取这类名字),否则我们还会走许多的冤枉路。一个产品在打响了以后却因为名称而无法或难以进行品牌延伸的话,那才真的是活天冤枉,真的是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