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意是一个词,是当代中文向我们所奉献的美妙绝仑、生龙活虎、神采飞扬的一个词。
创意是中国近十年来最热门、最火爆、最走红的一个词,它的名望已经超过了点子,其流行程度与策划、企划、策略等词不相上下,在意义、价值和功能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然托夫勒为什么要说“21世纪是创意时代”而不说“21世纪是策划时代”呢?
遗憾的是,创意的定义是什么,它由什么元素构成,它的功能如何,它与点子、策划、企划、策略等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等等,都还是众说纷纭的、不那么清晰的。
二、
我认为,创意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不平凡的、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说某个人“思维很有创意”的时候,也就是说他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常人,经常打破常规。
创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成果,一种新鲜的、新奇的、新鲜的思维成果,当我们说某个人“有了几个创意”的时候,也就是说他有了几个思维上的新成果。
创意的两种表现形态,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用途,应该注意区分开来,混为一谈对事业是不利的。
应该看到,目前认为创意属于后者的居多。
三、
创意的简洁定义是:创造新意。
将这定义扩展一下,就是:打破陈规,逆反常规,冲击平庸,创造新意,其重点仍是创造新意。
这新意的“意”,既指新的主意(新的点子、建议),又指新的意念、意境、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意是一门以“立”为主的学问,以“立新”为主的学问,“破”是次要的,“破”只是一种顺带的结果。
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创造中的中国,是太需要太需要“创意”这种学说了。
四、
令我痛心不止的是,在为数众多的中国企业中,创意的作用被忽视了,被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忽视了。
如“企业需要的是实干而不是空想”、“创意是广告公司的事不是企业的事”、“严格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员工是出不了什么杰出创意的”……都属于这类似是而非的言论。
听听美国的富商比尔盖茨怎么说的:“创意有如原子裂变,每一盎司的创意都会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听听台湾的管理大师郭泰是怎么说的“创意是今后企业决胜的不二法门”。
我们的诸多企业家是不是错了呢?是不是错得有些离谱了呢?
五、
一方面,创意是一种寻常的、不神秘的东西,一种每个人多少都有一些的东西(一个人在年轻谈恋爱时候的创意是最多的了),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普通人经常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主意,特别是在受到剌激、激励时也能产生一些非凡的创意,便是一种证明。
另一方面,创意又是一种非常的、很神秘的东西,对大多数人或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是循规蹈矩的、按步就班的、有条有理的,他们一生中较少冲破习俗、规则、定理的束缚,更不敢轻越雷池一步,所以,创意丰富的人使往往他们感到不可思议,视为另类。
既寻常又非常,既不神秘又奥妙无穷,这也许是正规严谨的创意学为什么难以建立的原因之一吧。
六、
创意与点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相同,特别是当我们把创意明确地定义为“创造新意”以后。
今后,我们提到一个创意的时候,它就只能是一个有新意、有创见的点子,好坏暂且不论,但它绝对不能是陈腐的、平庸的点子。
我认为,今后我们最好与国际接轨,多提创意,少提点子,渐渐的成为习惯。
何阳的倒下使点子受了一次重创,创意也附带受了点伤,这也是我们转变用语的一个良好时机。
七、
创意与策划有时被混为一谈,有时被抑此扬彼,这都是有失偏颇的,对两者都是有伤害的。
如果把业绩比喻为一幢大厦,那创意就是建筑师构勒的草图,很粗,策划便是施工图,很细。前者若是平庸,后者难以卓越。
创意可以脱离策划而存在,脱离策划的创意仍是创意,它虽不能变现,却仍有启发新思路的价值。
策划也可以脱离创意而存在,脱离创意的策划仍是策划,不过只能属于平庸的策划、误事的策划、浪费钱财的策划。
其实,不含一点创意的策划越来越少了,问题仅仅在于,仅含一点创意的策划对应付今天的竞争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八、
创意与创新、创造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不同的文章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认为创意、创新、创造实质上一回事,有的认为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有的认为创造最关键,有的则认为离开创意一切无从谈起。
除大量的文章外,双方还各有专著出版,如《创意经济》、《创新经济》两者就鼎足而立。
我认为,创意是无形的、思想的、智慧的,是一件新事物的起点、序曲、主线、灵魂。
创新是无形向有形转化的开始,是无形与有形的结合的发端,创新是一个由新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过程中一直有创意在起作用,创意贯穿于创新的始终。
创造则是有形的,是通过无形而最终实现的有形,是创意通过创新而抵达的终端,也是创意、创新的终极目的。
创意力衰竭意味着创新力的衰竭、创造力的衰竭,也意味着创新过程无法展开和创造目的无法实现。这一现代定律,对个人、对企业甚至对国家民族都是同样起作用的。
九、
据介绍,创意的应用技巧现在已经几百种了,流派也有几十个,新接触创意的人往往一时还摸不着头脑。
我认为,创意的应用技巧虽林林总总,但基本技巧却是不多也不怎么复杂的。我把它们分为四类:
增减思维技巧,就是在原有的东西上增加或减少一点什么,增加或减少的有色彩、功能、外观、声音……
改进思维技巧,主要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一下改进,改进的内容有色彩、功能、外观、声音……
组合思维技巧,主要有同类组合,异类组合,功能组合,非功能组合……
延伸思维技巧,以原有东西为一个点,向许多方向进行延伸,延伸的方向有历史、未来、精度、反面……
你看,创意技巧也不是那么神秘虚幻的,关键只在于灵活的有效的运用罢了。
十、
创意与中华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在过去几千年大多数时间里,中华文化中充盈着创意的源头活水,因而也硕果累累。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中国人的创意枯竭了,像温室里不见阳光的花朵那样枯竭了。
山川依旧,依旧的山川里却没有李白、苏东坡、陈亮那样的诗了,没有火药、造纸术、地动仪那样的发明了,吴承恩的西游幻想只是一道返照的回光,其原创性是无法与《封神榜》的想象相比的。
沉闷如死的大地上,只有龚自珍那一行行带血而泣的诗在漂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 究可哀……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历史文化中的创意活力才慢慢慢慢的有所复苏,我们才读到了“少年中国”、“创造颂”等令人振奋的名作。可惜的是,在20世纪的整整100年中,这一股创意活力也经常被迫中断。
十一、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将走向创意经济、创新经济(两者是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中国必将成为创意之国、创新之国,中国必将以伟大的崭新的丰富的创造而笑傲全球,这也是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的了。
为中国的创意事业开路,为中国的创新事业呐喊,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创意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我们是独立运作的,还是寓于广告、公关、营销、企划、咨询业中间的。
我们的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却很高,一个个有如武侠小说中的独孤剑侠。就像集中1000名普通作家来胶尽脑汁,未必就能创作出一部能与《高老头》、《飘》媲美的小说一样,真正的创意人从来不是靠数量来取胜的。
我们现在的业绩虽然还不够辉煌,但我们代表了历史的大方向,我们与时代的大趋势同行,我们的前程无比远大,我们的价值的体现才刚刚开始,我认为: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的付出终将得到意想不到的美好回报。
中国的创意者们,努力吧!
选自《智慧光源》C篇、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