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书选:创造力的开发历史

[日期:2007-09-16]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回顾创意设计的发展历程,创意设计方法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30年代起步,40年代奠基,50年代发展,60年代飞跃,70年代兴盛,80年代普及。由于创意工程的复杂性,其理论体系至今尚不能说成熟,但这并不影响其开发、普及和发展。据统计,至今已提出创意、创造方法340余种。
    创造力开发首先在富于创意的美国出现。早在1906年,一位专利审查人普林德尔写了一篇《发明的艺术》的论文,最早提出对工程师进行创造力训练的建议,并以实例阐述了一些逐步改进发明的技巧和方法,后来另一专利审查人撰写了《发明家的心理学》,其中有发明方法一章。同年,克劳福德发表了《创造思维的技术》,提出特性列举法,在大学讲授,以后,奥肯和史蒂文森相继开出了发明方法和创造工程课程。 1938年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制定了"头脑风暴法",并取得成功。为推广这种方法,他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如《思考的方法》、《所谓创造能力》、《实用的想象》等,并深入到学院、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大家运用这些方法。一些大学、公司等先后采用其理论讲课或办训练班,为群众性的创造普及活动开拓了局面。
    1942年,由瑞士来的天文学家茨维基,在参与火箭研制中利用排列组合原理制定了"形态分析法"。他按照火箭各主要部件可能有的各种形态的不同组合,得到576种火箭构造方案。
    1944年,戈登提出了著名的"提喻法",成为最受欢迎的创意方法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美出现了许多创造力研究中心,很多大学、政府部门和公司争先恐后地开设了名目繁多的创造力训练课程,创造力咨询公司应运而生。
    在创造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上,日本可谓"后起之秀"。先是引进,20世纪40年代起有了自己的特色。1944年,其创造学先驱之一市川龟久弥撰写了《创造性研究的方法》一书,1955年提出等价转换理论,1977年出版了《创造工学》。另一位典型人物丰泽丰雄,提倡"一日一创"活动,先后出版《发明指南》等著作。日本人提出了许多有特色的创造方法,如"KJ法","NM法"、"ZK法"、"cBs法"等,有多种创造力开发的著作,还有一些专门研究机构,群众性创意活动极为普及。
    从1946年始,原苏联一批学者从175万项发明专利中遴选出4万项高水平的专利文献,从中概括出一批普遍性,有效性强的方法,制定了《发明课题程序大纲》、《基本措施表》、《标准解法表》等,并不断完善,形成了有其特色的创造工程体系。此外,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对创造方法发展作了大量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也开始了创造工程和创意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并出版了一批书刊。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意设计方法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目前已达340余种。无论是群体或是个体,利用这些方法,都可显著提高创意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促进创意、创造难关的突破,因而有重要的研究、推广和实用价值。 

    摘自舒明武创意专著第三部《智慧光源》D篇第二章:创意的来源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书选:流行的25种创意技法
下一篇:书选:创意漫谈
相关新闻 智慧光源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