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炎黄子孙根本不曾留意,随着现代信息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赖以传承和延续的工具———古老的汉语言文字,在目前以英文为主导的现代信息资讯世界,正面临激烈挑战。香港文化传信集团有限公司以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几年来,他们投入巨资,组织力量,刻苦攻关,奋勇拼搏,终于使这种被动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并转危为安。该公司及“奇人”朱邦复,从事汉字研究30余年,发明了“仓颉输入法”、首创“中文计算机”、研制成功全球第一颗中文“中国芯”———飞龙中文处理器。近期又与IBM紧密合作,凭着一颗中文“中国芯”,制定了世界多元文化低廉计算机工业全新标准和体系。这是世界信息资讯科技革命性的突破,它打破了电脑单一文化困局,开创了计算机多元文化的新时代。
一、
以图形多变见称的中国文字,曾经被排斥在CPU之外
在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命,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资讯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明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当美国人发明并制造了第一颗电脑中央处理器(CPU)后,西方的社会文化更是迅速转化成为科技文化。
西方资讯科技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主因是西方文字与中央处理器的核心能完全接合,使西方拼音文字能在计算机上进行高效率的处理。然而,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字,尤其以图形多变见称的中国文字,却被排斥在CPU之外。在信息科技日益重要的今天,中文文字传扬的功能却愈见束缚。
在上世纪60年代,信息工业甫兴之时,蓝色电脑巨人IBM连同美国空军研究发展部门,及当时顶尖级的专家学者(单单华裔专家就超过一千人),共同研究“中文电脑”的可行性。经过十年研发,最后功败垂成。西方科技界因此作出“中文(汉字)是一种落伍的文字系统,并不适合未来的资讯发展”这样一个定论。在这种“科学论证”下,全球“信息化”浪潮都追捧英文作为单一文化发展。
二、
致力于汉字“视讯结构”,发现“汉字基因”,被誉为“中文电脑之父”
文化传信集团副主席朱邦复,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致力于汉字的“视讯结构”研究。朱邦复说:“汉字是一种‘概念’视讯,由于人类百分之八十五的行为全靠视觉,经后脑视丘的神经原与大脑皮质层直接联系,其包容的感觉信息几达无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汉字‘概念’的层层交错、联想、推理、判断,遂成为中国人智能的根本。”
这样,中文作为一种“概念”式的图像文字,使汉字成为一种“生活艺术”。用在语言上,是传达表白的讯号;用在行为记述上,成为人际沟通的桥梁;用在生活用具上,又是装饰美化的表征;用在思想研究上,汉字又成为追本溯源的人类智慧的线索。由于这种多元功能,以至于不论时间多悠远、不论地域多广阔,任何人只要稍具汉字的认知基础,都可触类旁通,中华文化也因此代代延承。从以上角度说,如果中文文字赶不上科技文化的发展步伐,中华文化就会落伍,甚至断根。因为文化是“文字化育”,而文明则更是“因文而明”。汉字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若汉字不能传扬,中华文化亦随之而逝”。
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朱邦复就拟定“汉字基因”的构思,开始在上下五千年浩瀚如烟的中华历史文化中,逐字逐句地寻找汉字的情理逻辑结构。所谓“汉字基因”,是指分析“汉字”的码、序、形、辨、音、义,并找到其基本的组合因子,将之应用在现代的资讯工程上,以作为一种人机沟通的通用平台,并使计算机具有中文独特性的人工智能。根据“汉字基因”理论,1976年,朱邦复发明了“仓颉检索系统”,并将发明公开,让世人免费使用,从而大大推动计算机中文化,有力地推翻了当时计算机只能全英文发展的谬论。因此在华人地区,朱邦复被称为“中文电脑之父”。
三、
无论顺境逆境,数十年如一日从事枯燥的文字研究、传承文化
为保存中华文化尽一分默默的心力,朱邦复抱有宋代理学大师张横渠的豪情壮志,以“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抱负,挑别人所不愿做,却又非得一字一字、一笔一划地去做的文字研究。编码、校正、排序、做字库,累积一笔笔资料做数据库,每天重复一样的动作,数十年如一日。朱邦复相继与各方志士共同合作,最早期与台湾宏碁集团合作研发出“天龙中文电脑”。其后又与包括香港权智集团、中国的长城集团在内的国内外赫赫有名的科技公司合作,取得多项科研成果。30多年来,朱邦复殚精竭虑,一直致力于中文资讯处理的研发。无论贫寒与富贵、顺境逆境,他都矢志不渝。他一生把多少发明公之于众,没有人能够统计得出来,这些发明究竟值多少钱,别人以此赚的钱更是无法计算。对此,60多岁的朱邦复笑道:“一袋米可以变成大富翁、一捆柴可以造就一个王永庆,但金山银山也可能吃光。我不愿经营,就不想知道这些产品能变成多少钱。能不能赚钱我根本不放在心上。我真高兴我一直都没什么钱,为了活命,我就得一直往前走、一直发明创作下去。如果有钱了,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干嘛还这么辛苦做事呢?”
当1999年文化传信集团主席张伟东领导文化传信时,他明白有文化内涵的科技才具有实际性的历史意义。在当时盲目追捧科技股的狂潮下,张伟东却选择了走一条最艰难的道路,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开拓中华民族自主的信息科技核心技术。他要让投资者知道,“文化传信不是工匠”,不只是在现有技术下去做一两个代工产品这么简单。“文化传信要做鲁班”,以创新、领先、独特的文化思维创造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巨大价值。于是,张伟东邀请当时在台湾潜修的朱邦复出山,带领文化传信完成这个重大使命。朱邦复一见面就对张伟东说:“不要与我讲技术,要从文化的高度及深广度想问题,企业产品的内涵就不一样了!”朱邦复之言未必人人听得懂,但张伟东明白。张伟东气定神闲地对朱邦复说:“我们文化传信,一如其名,矢志以科技传扬信息、传承文化。”两人一拍即合。
四、
挑战电脑单边文化,从CPU核心入手把中文处理嵌入CPU核心之内
朱邦复加盟文化传信后,他和张伟东都意识到必须在中文处理上,进行最根本的革命,就是要把中文处理能与任何信息工具的大脑(即中央处理器)结合起来。他们认为,要发展自主计算机工业,首先必须解决中文的统一性和效率这一根本问题。
由于在计算机上中文处理的特殊性,朱邦复的中文检索系统,在PC(个人计算机)时代只能应用于软件层面,以外挂的形式来处理。即使后来当内存技术飞快发展,当PC已发展成为英文主导国家的日常资讯工具的时候,中文作为东方主要文化却在信息科技时代中愈见萎缩。当信息科技发展到后PC(网络计算机)时代的今日,计算机开始迈向嵌入式时代,信息工具向轻盈、移动性强、便携式的方向发展时,外挂中文处理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事实上,现时的中文处理技术,分成简、繁两个字库,两岸三地不同内码,再加上多种字体,需要外挂庞大字库,用PC的硬盘存储,中文处理根本无法离开PC,又谈何开创新的民族自主计算机工业。我国是东方的文化大国,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基建,信息处理的核心,不解决文字的统一及文字在核心处理上的效率,造出的计算机只会使中国文化缩水。特别是当工具开始向便携、轻盈、移动化方向发展时,中文处理的局面将更为严峻。朱邦复决心领导文化传信科技团队,从CPU核心入手,要把中文处理嵌入CPU核心之内,从而使不同的字型、字体,都能从一个微小的记忆容量中释放出来,而且可以自由编辑,这是一个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挑战。然而,克服这个困难,就能解决未来各类文字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业瓶颈,才能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放在同一效率平台上处理,才能使中国历史文化真正变成科技文化,才能使中国社会走向现代信息化社会。
五、
对历史文献所下的整理功夫巨大,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
朱邦复领导的科技团队并不局限于文化传信集团内部,其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六、
研发“微型嵌入式中文造字引擎”,使中文成功“登陆”CPU,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中国人”
在朱邦复带领下,文化传信5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发中文计算机工业核心技术。从研发“微型嵌入式中文造字引擎”入手,在朱邦复以往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研究的基础上,前后用了近30年时间,终于使中文成功“登陆”CPU。源于“汉字基因”的计算机中文处理技术无需再以字库外挂形式处理中文,而是把中文处理直接登陆CPU,由CPU产生文字,使得在西方文化之外,将东方文化提升至科技文化的层面,使在资讯科技发展上趋向东西文化的平衡,并且在信息科技的基础平台上取得东西方文化的平衡,产生了属于东方中国社会的廉价计算机工业核心技术,这使得CPU不再是英文单一文化主宰的CPU,使CPU真正有了“中文中国芯”,彻底使中文信息处理拽掉了繁复的“字库包袱”。“中文造字引擎”研发成功后,轰动了整个科技界。美国UCLA大学对其进行严格测试,得出的结论是,“中文造字引擎”不光是中文,而且是任何文字在计算机载具上未来最有效的处理方式。这个观点,逐渐得到国内外许多权威学术机构和学者的认同。2003年文化传信宣布研发完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真正名副其实的“中文中国芯”———“飞龙CPU”。所有的中文包括各种字体、不同内码的简、繁体字,都能从CPU直接产生。这使全中文处理可以离开PC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这就为开创中国自主计算机工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朱邦复就是这样带领文化传信不断向着科普民用的方向努力。他的这些创新、创造和发明,不单是对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也是世界信息科技划时代的革命。他打破了电脑单一文化困局,开启了电脑多元文化新时代。其创造的价值无法以金钱来衡量,其对世界文化进步的卓越贡献,一定会载入史册。现在,他不但是“中文计算机之父”,更被称为“一个影响世界的中国人”。而“飞龙CPU”作为全球唯一的“中文中国芯”,更是中国几千年科技史上、文化史上的重大革命。
《华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