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罗丹的艺术;生命的花蕾

[日期:2007-10-26]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有的书需要用心去品味,里尔克的《罗丹论》就是这样一本书。

 

  诗一样的语言与罗丹的作品融为一体,朦胧缥缈,仿佛可以把握,又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好似浓雾未散的清晨在山间看到的花朵,染着雾,却依旧美丽幽香。

罗丹是孤寂的——也许在后世倍受赞扬的艺术家,生前难免孤寂,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孤寂,他深深的热爱着生活与生命,我相信,只有这种热爱,才能铸就灵动的作品,只有这种热爱,他的手中才会流露出如此优美动人的线条。“凡视线所及,罗丹无不抓住了生命”,正因为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涌动在罗丹的心房,他才能深切的领会生命的真谛,才能充分的诠释生命的精彩,从而将“期待与放任的时光,怀疑的时光与悠久的时光”,将生命的一切情感尽情的绽放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哪里有新事物发生,他立刻动手去把他的根据和生命的全部知识,献给那随着一件新事物的诞生而来的神秘的显现”,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从无的部分里,分明看见了一个世界,就仿若见一梧桐叶落而知秋将至。

 

  里尔克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罗丹在雕塑中读手臂的处理艺术,“我们可以想起邓南遮一个剧本里的都丝,当她悲痛万分的被抛弃之后,没有臂它还要拥抱,没有手她还想挽留。”这真让我刻骨铭心。以来,美好应该用一生来追求,优雅应该用一生来寻觅!没有臂,并不等于失去了拥抱的心灵,没有手,并不等于失去了挽留的意愿。以前,我以为“一匹马失去了腿固然可以活,然而作为一匹马,没有腿,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现在,终于明白,人生中有许多困难与苦难,像《炼狱》中所表达的那样,“天堂近了,却还未到达,地狱相去不远,却还未忘掉”。这是一种无奈,明知天堂不远,却无法到达,也不知该如何到达,此时,我们需要勇气去坚强、开阔、执着、终生锲而不舍的努力与追求。

 

  与罗丹的绘画相比,我更喜欢他的雕塑。那体现力与美的青铜材质,那体现温和与纯粹的大理石材质,那混沌却有味道的石膏材质,在罗丹的手中获得了生命,它们仿佛是有呼吸的,有知觉的——这是怎样一种奇妙!百年的时间并没有让后来人在时空隧道中与罗丹隔膜,以及他灵魂中的大沉毅、大仁慈——构筑平常心的因素已融入了他的作品中,作品让罗丹的生命延续,让罗丹的灵魂永恒。“他相信,既已摆脱了万象的困惑,他从这一切当中认清了永恒,那使创痛所以良善,苦难所以慈爱,悲哀所以美丽的主因。”的确,永恒可以使创痛的心良善,令苦难的人慈爱,使悲哀的命运绽放美丽的光泽,然而一切变化离不开努力与奋斗,永恒或许是主因,或许并不完全是,驾驶罗丹没有用那“渺小、易倦”的双手去创造,去工作,去珍惜属于自己的不可再来的分秒,假使他的作品没有在清净中成长,于喧嚣中独善其身,假使他缺乏等待的耐心,没有让“未来的工业一声不响的潜伏着,静候它的时辰”,也许我们没法从中寻觅到永恒。一切将成一朵永远沉睡不醒的蓓蕾,没有生命的渐渐逝去、消亡。

 

  可是,所有的假使并不成立,因此,罗丹的艺术成为洋溢着生命的花蕾,永远动人,婷婷于世间。或许,当一切逝去之后,艺术依旧留存。我愿心中保留这样一朵花蕾,其中所蕴的正是永恒的艺术,当我的生命不再年轻,心灵不再澄澈之时,能在这朵花蕾的触碰下忆起曾经感受过的清晨花朵淡淡的香味,变得优雅。那时,我会再度领悟艺术的永恒,倾听菩提坠入我心中那绵远悠长的涟漪声。

 

(文章原名:心中的花蕾——《罗丹论》作者:文娟)

 

摘自“研究生结网络版”网站

 

2007-10-26录入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科学的魅力
下一篇:悲怆与悲壮
相关新闻 科学、哲学与艺术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