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慧眼识英才,卫青军功获尊宠。卫青的发现与重用,是汉武帝人才战略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笔重彩。但是,在卫青得到重用之后,汉武帝又发现了一颗耀眼的将星。他与卫青的作派差异很大,但却在短期内获得了比卫青更为尊崇的地位。他仿佛上天专意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汉匈战争而创造的战神,如狂飚,如骤雨,如迅雷,如闪电,纵横驰骋,奔突向前。然而上天却在他一生中最为辉煌、最为耀眼的时刻,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里,让他的美丽永恒在了那灿烂的瞬间。他,就是汉匈战争中横空出世的传奇人物——霍去病。
霍去病究竟立下了什么功勋呢?为什么他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成功呢?
和卫青一样,霍去病也是一个私生子。
卫青有三个姐姐,大姐卫君孺,二姐卫少儿,三姐卫子夫。卫子夫得宠以后,大姐卫君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少儿嫁给了陈平的曾孙詹事陈掌。然而在此之前,平阳县小吏霍仲孺在平阳侯家里做事的时候,曾与卫少儿私通,生下了霍去病。
由于霍去病的母亲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所以,霍去病十八岁就做了汉武帝的侍中(皇帝的侍从)。
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嘴非常严,有气魄,敢做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他回答说:“战争只要看你自己的作战方略就够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可见,霍去病的脾气很牛,连汉武帝也敢顶!这和卫青的谦卑谨慎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可是,汉武帝偏偏对这个敢于顶撞他的少年并不介意,相反地,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身上那种无所畏惧的冲劲儿,那种初生牛犊不惧虎的猛劲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而使他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使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元朔六年(前123)年阴山北簏之战,霍去病第一次参战,这一年他刚刚18岁。大将军卫青奉皇上之命,任命他为剽姚校尉。霍去病率领八百名轻捷勇敢的骑兵,离开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结果他们斩杀2028名匈奴人,杀敌的数量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损失。汉武帝高兴地说:剽姚校尉霍去病杀敌众多,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国等高官,还杀死了单于的祖父辈的籍若侯产,活捉了匈奴单于的叔父,他的功劳,在全军两次居第一,划定一千六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所以,阴山北簏这一仗的风头可以说都让崭露头角的霍去病抢了去。
霍去病从被武帝赏识到领兵打仗,凯旋封侯,其时间之短,升迁之顺,都是卫青当年所不能相比的。卫青征战10年才立功封侯,而霍去病仅仅是一年之中两次出征就立功封侯。
在阴山北簏战争中崭露头角的霍去病,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作战方法:挑选精良骑兵,轻装简从,长途奔袭,单独行动,行动迅捷,机动性强,快打快收,绝不恋战,出手狠、猛、快,给匈奴一个“玩得就是心跳”的出乎意外,打得匈奴措手不及。
汉军在两年之内三次出塞,消灭了大量漠南的匈奴有生力量,再加上朔方城的兴建,秦朝故塞的修缮,汉朝北方的边防基本巩固。而此次阴北之战又直接重创了匈奴大单于,消灭了大量匈奴有生力量。彻底消灭了匈奴右部,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汉武帝把目光转向西部,为夺取战略要地河西走廊,解除匈奴对汉朝侧翼的威胁,策划了河西之战。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命令霍去病做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郡出击匈奴,霍去病不负武帝重托,初次独立作战就立下军功。斩杀匈奴八千多人,包括一些匈奴高官,特别是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祭天的金人(祭天时受祭的金人)。
为此,汉武帝非常兴奋,亲自下诏嘉奖霍去病,增封霍去病两千户。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元光六年(前129)卫青在龙城之战首立战功之后,汉武帝开始重用卫青,而将韩安国、李广等宿将置于一边一样;阴北之战霍去病首立战功之后,汉武帝开始重用霍去病,卫青也被暂时置于一边。
元狩二年(前121)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为了保证霍去病出征的顺利,汉武帝同时还派兵攻打匈奴左贤王部,吸引和牵制匈奴单于的力量,使他左右不能兼顾。
骠骑将军霍去病越过居延泽,到达祁连山,杀敌三万多,俘虏了五个匈奴小王、五个小王的母亲、单于的妻子,还有五十九个匈奴王子,其他高官六十三人,汉军只损失了十分之三,所以,汉武帝再次感到振奋,颁布诏书,增封霍去病五千户。
从此以后,骠骑将军霍去病一天比一天更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地位也更加显贵,已经与大将军卫青相等了。
霍去病几乎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获得了与卫青十年征战的成功,他究竟立了什么功劳让汉武帝如此兴奋不已呢?
第一,安定西部;
霍去病独立指挥的第一仗就是河西之战。河西之战是继收复朔方之后汉军的又一次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因为这一仗基本荡平了汉朝以西的匈奴势力;自此以后,汉朝西部不再存在匈奴的威胁,西汉政府在河西之战胜利后在西部设置了张掖、武威、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修筑障塞,移民实边,征发了几十万吏卒屯田河西,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扩展,抵达了西域东边,而且隔绝了匈奴与南山羌人的交通,初步孤立了匈奴。因此,河西之战是汉朝向西的一次大规模扩张的第一步,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重创匈奴;
河西之战汉武帝两出奇兵,彻底打垮了匈奴右部势力,夺得了战略要地河西走廊,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同时对西汉日后的经营西域,与西域联合孤立打击匈奴也有深远的意义。匈奴在这次战争中不仅失掉大量马匹、兵士,而且失掉了河西、祁连、焉支等大片优良牧地,更加不利于他们赖以为生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史载当时匈奴人的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草原帝国匈奴的整体实力在这样一种凄凉的吟唱之中日益走向衰落。
第三,加速分化;
匈奴在河西之战的失败引发了匈奴内部的分裂和浑邪王的归降。
元狩二年秋天,匈奴大单于因为负责匈奴西部的浑邪王屡次被骠骑将军率领的汉军打败,损失几万人而勃然大怒,想召浑邪王来王庭,然后将他处死。浑邪王和休屠王得到大单于这个决定后,便想投降汉朝;于是,先派人到边境与汉军交涉。这时,大行李息率兵在黄河岸边筑城,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就命令传车急驰而归,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听到汇报后,担心浑邪王利用诈降的办法偷袭边境,于是就命令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兵前去迎接浑邪王和休屠王,以备不测。
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部队相遇。浑邪王的副将们看到汉朝军队黑压压一片,相当一批人又不想投降了,不少人趁机逃走。霍去病看到这个混乱的场面,当即立断,驰马跑进敌营,同浑邪王相见,杀死了想逃走的八千人,并让浑邪王一个人乘着专车,先到汉武帝的行宫,然后由他领着浑邪王的全部军队渡过黄河。这次跟随浑邪王投降的有几万人,号称十万。
他们到达长安后,汉武帝光用来赏赐的钱就花了几十万,并且划定一万户封浑邪王为漯阴侯,还加封了他手下的三个小王分别为侯。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这次军事行动倍加赞赏,又增封霍去病一千七百户。至此,霍去病四次受封分别为:1600户,2000户,5000户,1700户,总数达10400户,成为名符其实的万户侯。
不久,朝廷把归降的匈奴人分别迁徙到边境五郡原先的边塞以外,但都在河南地区,并按照他们原有的习俗,作为汉王朝的属国。从此金城河(黄河上游今甘肃兰州以西一段)西,西傍南山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空无匈奴。匈奴虽偶有斥候(侦察兵)到达,但为数已非常少了。
…………
2、战略上的巨大差距;
我们读《史记》,常常可以看到匈奴主动出击的记载,但是,匈奴的入侵都非常散乱而简短,而且大部分的记载都是相似的:即某某年匈奴入侵边郡,杀戮吏民,抢夺一些牲畜、财物、边民而去。大规模的、有策略的进攻的记载基本没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匈奴的作战只是为了抢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和一些奢侈品的享受。这种鼠目寸光注定了匈奴不可能成什么气候,甚至可能在物欲面前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匈奴建立的盛极一时的草原帝国,一开始就没有消灭汉族军队,进而入主中原的愿望。当年汉高祖白登被围之时,刘邦采纳陈平之谋,用重礼笼络单于的阏氏,阏氏劝单于放刘邦一马的理由就是:今得汉地,犹不能居。匈奴就是得到汉朝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因为我们是游牧民族啊!可见,匈奴发动汉匈之战并不是想吞并汉朝的土地,只是想得到物产和劳力(奴隶)。
前面我们讲的中行说把汉匈之间的物品——其中很多都是匈奴喜欢的——进行对比,说明汉朝的物品远不如匈奴,其实就是诱导匈奴人维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不要在物欲面前养成对汉朝的依赖而迷失自我。匈奴人的作战目的如此简单,如此低层次,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从全局来策划战争。一开始是只要抢夺成功就收兵,到后来处于被动局面之时又只是纯粹出于报复而战。
与之相反,汉朝一开始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战,因而汉朝在战略方面更为深谋远虑。尤其到武帝朝,西汉进入全面的主动出击,以汉武帝为核心的智囊集团是整个战争的策划者,他们非常慎重,在战略上有整体的设想,每个阶段的用兵都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逐渐深入的。
比如汉武帝继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前139),就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大月氏断匈奴的右臂,后来整个汉匈战争都是围绕着断匈奴右臂的整体架构进行的。在斩断匈奴右臂之后,才开始攻击中部的大单于和东部的左贤王部。
就右贤王部来说,汉武帝的策略是先拿下河南地区,在经济上给予匈奴沉重打击;再直接打击右贤王部;最后才发动河西战役,占领整个河西走廊。
因此,汉朝从主动出击的开始就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日后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从小的胜利逐渐走向大的胜利。
3、汉武帝的偏爱;
…………
汉武帝打算教霍去病学兵法时,霍去病的顶撞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又有一次,汉武帝要为霍去病修盖府第,让霍去病去看看,霍去病回答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这两句话流传千古,成为霍去病的名言。从此以后,武帝更加重用和喜爱骠骑将军霍去病。正是这种年轻人的满腔热情和霍去病独有的英气、锐气、大气、霸气,以及他强悍的做派深深吸引了武帝。偏爱他自然处处就向着他。作战的时候,各位老将军所率领的兵士和马匹武器不如他的好,他所率领的经常是精挑细选的精兵强将(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他出兵打仗时,天子派遣太官赠送他几十车食物,后勤供应充足。
4、独特的作战方式;
西汉从武帝朝在汉匈战争中转入全面反击之后,几次大规模的战役都是由卫青统领指挥作战。战前做好了精密的布置,常常是几路大军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出击,互相配合。这样的战争部署,胜利了,对汉军来说是在预料之中,匈奴人也可以进行有目的的防守。
霍去病不同。他有冒险精神,勇于开拓进取,敢于深入敌军境内作战,常常和壮健的骑兵跑在大军的前面,一路高歌猛进,强悍之气咄咄逼人。年轻的将领和年轻的兵士,个个骁勇迅捷,部队整体上出击凶猛,号令严明,整齐划一,对敌人出手狠、猛、快,机动性和灵活性强,快打快收,决不恋战。这种仅凭骁勇而事先没有明确作战目标的打法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这让匈奴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防守,然而同时这样做的风险性也极大。在茫茫大漠中,极可能遭遇匈奴精锐部队,汉匈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因此,他有可能被匈奴一举歼灭。因此,这种做法的风险对汉朝和匈奴来说是参半的。或许是老天眷顾,霍去病的运气总是很好。司马迁曾评价他说:他的军队也有好运气,未曾遇到绝大的困境。但各位老将却经常因为行军迟缓落后,遇不到好的战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当然,这是人们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因素。从霍去病自身来说,他的成功最主要的就是由于他不同于以前卫青那种大军配合出击的新式打法,给匈奴人来了个耳目一新。
…………
(有所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