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倾听一下“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脉搏。
鲁迅:是一个时代的明灯,虽然微弱,但毕竟照亮了前程。他的文字充满了力的深沉与痛苦——他所面对的一个民族是多么的令他充满爱和恨啊。在他那个时代 , 他弃医从文 , 试图医治国人的精神残疾 , 他是那个时代最孤独的人 , 他看透了中国人精神的深渊 , 而又没有充分的力量来拯救他 , 在《药》中,在《过客》中,他在最绝望的结尾留下沉重而暗淡的希望,而这希望乃是他“凭添”的;《阿 Q 正传》中我们体会到的难道仅仅是“革命尚未成功”的浩叹吗?鲁迅从来没有忘记对民族劣根性的鞭挞。他是骨头最硬的人,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痛苦的人,因为他以他的睿眼看到了国人精神中最深沉的不幸。在他的字里行间,文字的沉重与阴郁常让人揪心的疼痛。他写下一句话 : 我从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仅此一句,就足以让我们为之思考一百年,这里面巨石般的重压有谁能掂量出来呢?
郭沫若:在他的《凤凰涅磐》和《天狗》里,一种自由和张狂的精神已经跃然纸上。
郁达夫:《沉沦》中漂泊异国的青年的呼喊此刻从幽远的海岸传来:“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直如他自己凄凛的独白,一个时代声撕力竭的呐喊就此成绝响。
陈独秀、李大钊:他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他们无疑是时代的先驱者和殉道者。反封建、反传统、全盘西化(科学与民主)的渴望与民族的振兴牢固连接在一个全新的精神起点上,因为精神的超强信念,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他们身后轰然屹立。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反传统,以反传统的矫枉过正的代价为中国迎来了新的精神气息,这种精神气息是清晰的、果决的、勇武的、创造性的,他直接预言了旧时代的覆灭和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先辈所做的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继续,他们的未尽之业必须继续——因为我们从当今我们面临的文艺空气中得到的启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改造和文化复兴是一个多么艰巨、急迫和长期的任务,我们要为之倾尽无数的心血。我们的文艺缺少的不是表达的形式,缺少的不是技巧,我们缺少的是精神,真正强劲的时代精神!那些虚伪的、神话的、为了追求艺术的肤浅审美,阉割了人性赖以强大的强劲精神基础的艺术必须彻底的灰飞烟灭!
与其说我们缺少伟大的艺术家,倒不如说缺少伟大的精神。艺术家把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奇技淫巧上,这是缺乏精神力量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