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物欲的风吹刮不绝,但最具光明的还是精神的太阳。物质永远无法称出精神的重量”。(白炳安语)
物质让人活得饱暖无忧,却不能让人活得幸福充实。精神的重量虽然无法与物质抗衡,但它们之间永远也不能孤立地存在。在我们人生的每一段路途,物质是敷设在脚下的基石,而信仰才是行进中的航标,有了她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才充满憧憬和希望。
当生活中的风雨侵袭着我们惨烈而悲哀的身心,难以坚持我们傲然的意志的时候,我们会暗暗地告诫自己:长征路上红军以草根树皮抗拒着饥饿、死亡,是信仰这一永远压不垮的柱石,撑起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
班固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述:天汉元年汉武帝遣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等出使匈奴,因事变,苏武被俘不屈被匈奴封为右校王的李陵劝降和诱降,持汉节于北海牧羊十九载,受尽严寒和人格的凌辱,还要时刻面临着杀害的危险。是忠于汉帝的信念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支撑着他在异域他乡十九个春秋至须发尽白,至匈奴与汉和亲,历尽千难万险,苏武于始元六年春回到汉帝身边,被拜为“典属国”(掌管降服于汉朝的外族)。
六十年代父亲在“ 右派”的帽子(精神的)和饥饿的双重折磨下,用洗脸的陶盆煮野菜充饥,六个月没见过一分钱,没买过一粒盐,只是靠邻居乡亲们有一顿没一顿地接济一点聊以调味的食盐。父亲之所以能够在那样的艰苦岁月走过来,靠的不是什么物质的富足,而是人间的温暖和善意的关怀,还有燃烧在胸中的信念之火——正义、家国、亲情。
今天,在这轰响着雷鸣,飘摇着风雨的荒野,迷茫中残存的意志和骄傲,费力地高举着残损的手掌,抚摸那被岁月的风雨斑驳着伤痕的信念,企图让她重振雄风,以柏的姿态傲霜,以松的毅力抗寒,以蕙兰之质,给这个被物欲的横流污染得有些浊气的人间,添一缕清新和幽香。在信念这面旗帜的导引下,让我们生活得潇洒而真实。让精神的太阳永远照耀物质的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