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哪里有诗意的栖居?

[日期:2007-09-05]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海德格尔的“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上海找到了知音,以至大行其道。不是吗,它成了一句时髦的流行语,成了不少房产商的广告语。而我觉得,令人最难捉摸的,正是这“诗意”二字,这实在有点玄乎,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说之不清。讲实际的上海人,从没有把这句话当回事。我在一家银行的住房信贷部门工作,一些朋友常为贷款买房之事咨询于我,从未见谁说起过:我想买诗意一点的住房。

    可见,诗意是靠不住的。居住讲的是实用,不是写诗,可以花里胡哨浪漫无限。居住的选择,因人而异,因人的需求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选择。朋友小葛,因小夫妻双双工作在沪西,他们的选房地段自然要考虑到上下班的方便,这无可厚非。另一个朋友,他的父母双亲都已年迈,作为孝子,他说他购房地段的选择,就要尽量向父母的居住地靠拢,便于照顾长辈,这是他最情愿的选择,亦合情合理。这些,都与所谓的“诗意”无关。

    那么,房屋居住空间大些,装修得温馨点,周边多点绿化、假山、人工湖,是否就有了诗意,亦未必。因为诗意是自然的轻盈的,充满灵气的,无法去刻意雕琢。如同一个少女,被过分打扮,就缺少了“天然去粉饰”的纯情。

    倒是我们的祖先,他们的居住总是荡漾着几分诗意。他们在结束游牧生活后,“筑木为巢,以避群害”,在靠山的地方,先民就以天然的山洞作居处,冬暖而夏凉,而靠近江湖之畔,先民们为了捕鱼的方便,就在水边打上木桩,然后在木桩上搭建屋子。这些都是“世外桃源”式的原始的栖居。以后,由农业社会而工业社会,再进入商品社会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人类更加文明。这样的诗意便渐次消褪了。但是,无论是巢居、洞居还是水上居所,它都是人类最早的住房。人们对于住房最初的启蒙认识,盖源于此。

    记忆中,童年做的最多也最有趣的游戏是“造房子”。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就约几个同学在狭长的弄堂里“造房子”:用粉笔在地上划一些类似楼房的格子,一脚着地,将一个小物件在这些格子中一格格踢进去。现在,我想,我不能仅仅把这看作是一种儿时的游戏,它更像是一则无法言说的寓言。有一种象征的意味,包含着一种对现世的讽喻。因为,在那计划经济的商品短缺年代,不少家庭的居住状况处在人均不足4平方米的斗室内却不觉拥挤。儿童们天真无邪地玩着“造房子”的游戏,内心却根本就没有“多造房子,改善住房”的渴求。游戏仅仅是游戏。如今,拨开被几十年时光的尘沙蒙住了的那一幕,我感觉十分惊悸,好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对应,一种心灵的遥感,预示着上海一定会造许多房子。上海人一定会从“鸽笼”般的危房简屋中解脱出来。这是无意识,是下意识,实在有点说不清。

    后来改革开放,作为全国试点,上海的住房改革政策率先出台了。仿佛是一夜之间,众多的老屋后面倏然冒出了那么多的楼房。上海真的是大批大批“造房子”了。老百姓从居住面积大小的数量,到讲究居住环境的质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质的飞跃。无怪乎,老外看不懂了,有海外媒体报道说,上海人家家户户口不离住房,几近天天祷告。整个城市住房广告飞舞,像疯了似的。老外不清楚,多少年来,上海人被住房困得实在太苦了。

    时下,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的家庭,并不期望拥有如清代富家所具有的那种“庭院宽阔,屋宇高宏,巍峨华焕”的居处。人们更讲究住房的周边环境。曾看到过一篇文章,分析目前购房出现的八大趋势,如从固守市中心到走向边缘地带,从安居保障型到走向舒适享受型等等,从这些走势中,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噢,缺少的恰恰是文化的含金量。当下,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乃至厕所文化,人们谈论得津津乐道,惟独缺乏对“住宅文化”的关注。人们几乎须臾无法离开的栖居之地,怎能没有文化的浸淫。

    如果说,居住要有诗意的话,文化是最大的诗意。诗意不是具象的,不是单一的一事一物。诗意是综合的弥漫的、潜移默化的,包容在一种大文化的范围内,对于住房来说,一个具有永久吸引力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良好的文教设施,有着博大的人文关怀……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十大预言
下一篇:当代住宅开发文摘精选
相关新闻 房地产商必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