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形成的有国别之分、有江河之阻、有通信之隔、有交流之难的地缘经济,正在被无国界、跨江河、多媒体、宽带网的超时空经济所取代。各大商业势力板块漂移、激碰……或沉沦,或崛起,新的竞争版图正在重构。未来,中国企业将面临的是怎样的竞争格局与机会?
本世纪全球发展有两个重要趋势值得关注:第一,全球经济进一步一体化,世界级跨国公司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地球上现有的产业资源一现有主流行业被基本瓜分。企业的"国别"将越来越模糊,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方说美国的IBM公司届时可能有N个国家的机构投资者或公民持有它的股票,IBM的管理团队也会是来自于全球。第二,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现在已经主宰世界经济的跨国公司。 些公司的全球性策略及其发展轨迹会直接影响十年后世界经济版图的和重塑。
板块走势
在未来,我更看好具有人文风范的欧洲跨国公司,这是一种有持续发展能力,也有益于在全球打造和谐社会的商业模式。
美国
对全球大势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一超多强的唯一"一超"--美国。美国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超级强大。世界100大品牌,近60个是美国的;10大顶级品牌,美国拥有8个;世界五百强,美国几乎占了一半;中军费上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开支总和还多;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理财能力也独步天下;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在整体上也是颁布傲视全球。
第二,全球资源的协调能力。美国的跨国公司大都是首先崛起于巨大的国内市场,然后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管理的技术、强大的品牌来一步步地征服世界,因此美国企业有着比较清晰的全球战略和全球资源协调能力。而且,随着通讯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跨国企业在全球的辐射力和控制力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第三,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美国最独特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能力,这使得美国能够做到整合全球资源。"9.11"以后,美国的政策(比如移民政策)趋于保守,这可能限制美国整合全球资源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但美国文化的通俗性与包容性、全球领先的名牌大学群体、人尽其才的体制、充满诱惑力的美国梦、无与伦比的技术和创新能力等对全世界的精英都是一个难以抵御的诱惑。同样重人的是,美国已经有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能够整合全球资源的跨国公司,通过这些公司,美国可以继续发展延续其能够真正集全世界优质资源为己所用的能力。
第四,强大的软实力。比如,美国在经济和管理思想的主导地位使其可以掌握新思想的制高点,更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来自世界各国的一批批精英在美国接受教育后,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美国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人也可能因此成为美国价值观和利益的代言人,构成美国在世界独特的影响力。全球媒体的霸主地位也是美国影响世界的重要杠杆。美要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三位一体"地维护和拓展经济利益的国家:强大的企业群体可以挣"钱",金融和非金融手段可以实现"钱"战略转移,有必要时甚至用强大的军事机器去抢"钱"。
综合各种因素,我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不会动摇。
欧洲
欧洲已经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实体。欧洲跨国公司的竞争势力和潜力不容低估。欧洲很多国家本国的经济规模化较小(如荷兰),许多跨国公司在初期主要靠国外市场发展,起步的时候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他们比较流行的管理模式是权力下放较多的"诸侯"制。总部权力弱小,国家级经理实权在握,这和美国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造成典型的欧洲跨国公司在全球和资源整合上可能不如美国企业。流程控制相对弱势,而文化整合能力较强,这也使跨国经营历史更悠久的欧洲企业练就了较好的跨文化整合能力。同时,欧洲企业对投资考虑相对比较长线,多有持久战的打算。不像较典型的美国企业,有钱就挣,没钱拔腿就跑。另外要强调的是,欧洲受益于其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使得欧洲企业具在一些独到的优势,比如,法国和意大利在大风流的设计现高端消费品上独步天下。
欧洲的人文底蕴使他们更具有怀柔之心,但是这有时也会给他们的企业在整合全球资源方面带来一些挑战。比如说,法国文化的人文底蕴的深厚,使它不具备通俗文化的包容性,外来的移民较难融入法国的"主流"社会。同时,懂法语的人没有懂英文的人更具有全球流动性。法国最近的骚乱是一耐人寻味的事件。这反映出法国要真正做到吸纳全球人才并人尽其才为我所用,还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欧洲国家在文化整合上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欧洲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乐观。因为欧洲公司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具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监管是治标不治本,过度监管会扼杀创新)是保证企业良好行为的重基石。欧洲型的公司今后应会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比欧洲与美国,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和企业在整合全球资源上的分工,配合与互动。
日本
日本的企业也有其其独特的优势——锲而不舍,做事非常认真。日本企业在制造流程、系统集成能力上都是世界级的。在许多行业,也许只有德国企业才能与其相提并论。但是在管理全球企业所必需的控制力方面,日本企业落后于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比如说,日本企业信息化比较落后,理财和内控能力不如美国企业,文化开放性和整合能力也比较弱,其集全球高级人才为我所用的能力有限,因此如果日本企业不做出大调整,其战略选择空间可能会受到限制,他们很难对本土化、个性化的挑战(尤其是消费品)。相比之下,美国、欧洲公司可以大开大合,全球性产品可以做,本土化产品也可以做,在全球性的服务也能有一一席之地。欧洲与美国的企业的的选择范围更为广阔。
结论
综合对三大主流经济区的未来发展大趋势分析,我看好美国和欧洲公司在未来十年的全球竞争。日本企业可能需要做大调整,才可能保住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在这三大模式中,我更推崇具有人文风范的欧洲模式,因为是下个比较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模式,也是有益于在全球打造和谐社会的商业模式。当然,这三大模式企业的交叉影响,相互收购与兼并,会产生新的模式。比如,美国企业加强跨文化整合能力,更加重视人文与价值观在控制引导企业的作用,利益相关者的范围扩大,而欧洲会强调加强总部的协调能力,突出全球战略、全球品牌。
未来十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对全球资源的占有,可能构成本世纪经济格局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基于这一点,我对全球四个主要新兴市场(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美)的未来的判断不是过于乐观。我认为,这四个新兴市场的前景如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世界现有强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纵连横。这是我反复强调"未来十年也许正是中国在本世纪寻求成为产业强国最后的一次历史性机会"的原因,我们起步晚,但竞争能力对手是不会等我们的。我希望我这是杞人忧天。
中国坐标
未来跟中国可能形成很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的首推法国和德国。估计中国和这两个强国联手打造一批世界级企业承包的可能性比较大。
可以说跨国公司已经把96%的中国以外市场瓜分完毕,又虎视眈眈地研究如何抢占全球GDP4%的中国市场。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志在必得的主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我们面临的竞争处境是非常严峻的。我们目前是弱者,所以一定要用从"月亮上看地球"的视野分析世界发展的大势,并尽快打造全球资源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合纵连横,掌握"傍大款和以九段制九段"的借力打力的办法。
谁可共谋?
这是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这里只是提出一个思路,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参考:
美国?目前的美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越来越走向"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的自私之路,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越来越少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甚至也不愿意尽地球公民的一些基本义务(如京都条约);第二,他对其他国家的情报与分析是一流的。他对每一个他认为是竞争对手的国家(现有的和潜在的)都进行系统地信息收集和深入地分析。换句话说,被视为对手的国家想靠瞒天过海、暗渡陈仓的手段来应付美国,难度非常在;第三,作为被美国定位成对手的中国要想从美国得到支持与扶植而成为强国,是很难的。
欧洲?欧洲的英国中美国的铁杆盟友,未来最可能和中国一形成很好的战略联盟关系的主要是法国和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设计和高端消费品上是全球领先的,而德国是制造强国。所以我估计我们和法国、德国联手打造一批世界级企业的可能相对比较大。尤其是德国,德国是我们通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桥梁和伙伴,我们应更好地研究在制造上和德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更深更广的合作。
亚洲?单从地缘经济来说,我们的战略大后方是东亚和中亚,从这方面考虑,我们和日本有竞争的一面,也应有合作的一面。我们应该从全球战略的角度,从一切向前方看,打赢下一仗是硬道理的思路,与日本寻求更多合作的关系。
视野决定价值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希望中国尽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不仅仅是大国,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我们的强国梦的实现需要在世界主流行业中产生一批源自中国的世界级企业。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我们的中国(尤其是企业家)在视野上迅速转变,从世界看中国,从月亮上看地球,超载从中国看世界的视野。同样重要的是要打造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进而达到与世界的无缝隙对接。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民族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优秀的。比如说,高附加值的、精密的制造多是日本、德国的优势;高端奢侈品和大风流的设计主要是法国、意大利的特长;资本市场、品牌、技术和管理创新是美国企业的看家功夫。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在整合全球资源上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和境界。在这种形势下,提倡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就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局限于自主品牌、自主创新又是不够的。我们要靠自己,也要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仅仅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路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
思维的超载
我国民族企业另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商业思维偏狭,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力不够。比如我们一直主要靠低成本策略来应对全球竞争,很少有企业通过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来竞争,取得全球领先的地位(国外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例子很多。如亚马逊网上书店、eBay、Google、宜家家居等),我们更匮乏颠覆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我们立足于成本优势的价格战的竞争模式,在全球的负面杀伤力其实很大,可能把全球搞得"鸡犬不宁"。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低成本制造会对那里的产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难度是很大的。我们因此可能在经济甚至在外交上失去他们这类盟友;另外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这种竞争策略,除了有"自废武功"之嫌外,可能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产阶级逐渐变成了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所以,我在多种场合强调,视野和思维方式可能是我们有效应对全球化最大的障碍。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应对未来十年的挑战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我们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大气与包容,积极地探讨问鼎经济强国的新视野、新思维、新对策。
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