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集战略家、军事理论家和统帅于一身战争艺术大师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经历冲突类型最多而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统帅。他从千余人的农民队伍起家,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直到成为数百万大军的统帅。他平生直接或间接指挥了四百多个堪称经典的战役,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文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战争为主体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指挥他所领导的军队,作战近二十余年,歼灭敌军千余万人;他领导他一直都处在弱者地位的国家和人民,一直都在战胜处于强者地位的敌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象他所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样,连续多年都在劣势的情况与强大的敌人作斗争而最终能战而胜之。试问这还不叫奇迹的话世界上还有什么可称作奇迹呢? 许多人读了几本洋人的书,每每言必称巴顿。事实上,巴顿整个一生的作战经历不超过3年,而毛泽东麾下的我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的千员战将,哪个不是15年以上的作战经历?从土地革命战争参加革命的红军将领,一生作战已不能用“身经百战”来形容,而是货真价实的“身经千战”据已故肖华少将留下的日记所载,他平生作战1365次。 这,大概可以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吧?而且他肯定不是作战纪录最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几千个“巴顿”。从第二次大战的历史来看,美英苏等强国军队和将领,除了在战争强度上胜我一筹外,无论从战略的远视,谋略的高明,斗争的复杂等方面,都不能与毛泽东所指挥的中国革命战争相提并论。艾森豪威尔、朱可夫等著名统帅都是其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的保障之下去指挥战争的。而毛泽东的条件则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他一切本钱都要自己凑。 毛泽东这样的兵家泰斗,古今中外,谁人能匹?我们身为中国人,为能在我们的国度产生这样的兵家泰斗而骄傲和自豪。有人不光睁着眼睛看不到我们的民族的英雄和伟大,还跟着别人瞎起哄去抵毁他,这是非常可悲的。不过这样的人之所以让美国人觉得还有作用,恰恰说明了毛泽东的中国在他们心目中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试想,如果中国还是50年前那种萎糜的形象,他用得着费那么大的精神来抵毁吗? 毛泽东,为病弱古国振民威,让一个趴在地下任人宰割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功绩谁人能匹? 毛泽东,中华民族永垂史册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战胜强者的思想武器,在二十世纪所有统帅中,就指挥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内容之丰富,条件之艰苦而言,毛泽东都是首屈一指的。西方的兵家泰斗拿破仑,一生从事战争二十余年,从一个炮兵少尉直到法兰西皇帝,指挥过60个战役,其中有少数是以少胜多的,其对手也很少有超过自己一倍以上的力量,拿破仑自己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只有流传下来的几百条些语录——较之毛泽东,的确就是“稍逊风骚”了。就凭毛泽东成名之作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也足以让拿破仑狠狠地嫉妒一回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毛泽东所指挥的革命战争,也毫不逊色于其它强国。苏联卫国战争是战争史上无以伦比的宏篇巨制,然而从双方的投入和战果来看,苏军的战略指挥很难称之为高超。 苏军总兵力一直占优势,装备水平也不弱于对手,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占优势。可作战付出的代价却远高于德军,人员伤亡和兵器损失均高于对方。而美、英等国也好不了哪去,即或是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等名将,其取胜的前提无一不是已方军力远优于对手。而那时远在中国黄土高坡窑洞中穿着破衣烂衫的毛泽东需要面对的对手,却远不是大自己一倍两倍的概念。区区数万兵力,要在敌伪顽夹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不要说发展壮大去战胜对手。有人曾说毛泽东沾了日本人的光,殊不知面对一个已经很凶悍的对手的同时还要面对另一个,这本身就需要气魄和胆略。这说话的人有几个有这样的气魄和胆略同时面对两个以上的恨不得活吞下自己的对手?再者说啦,和毛泽东同时代的各路豪杰,哪一个不比毛泽东的本钱大?可这些人怎么没沾上日本人的光?国军当年在敌后留下了近百万部队,为什么没有象共军那样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起来?那个时候,一遇上日本人和蒋先生眉来眼去暗递秋波的时候,最选被出卖的就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可最后笑到最后的是谁?蒋先生当年总骂共产党的靠卢布喂大的?可是细究起来,蒋先生拿的卢布是共产党的几百倍,且不说当年黄埔军就是苏联装备起来的,蒋先生的中央银行是一千万金卢布奠的底(那时中共只是在北伐那几年每年从共产国际领几十万银元,蒋先生和共产党翻脸的时候,共产党就没地儿拿这份钱了)。抗战时,蒋先生独揽了三亿美元的苏援,共产党只得几次星星点点零头。最大的一笔也就是王稼祥带回的30万美元。至于抗战胜利,中共也就是在东北从老毛子手中得到了三十万支日本步枪。连最亲的蒋的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将军也说了句公道话:“中共既使有苏援,也不能和蒋介石先生的美援相提并论。”毛泽东在这样的环境下铸造了一支无敌的铁军,不叫奇迹叫什么?倘不论战争的强度(强度是由客观情况决定的,不是毛泽东决定的),毛泽东的谋略高明,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有人把世界列强的军事指导艺术分为美面为代表的技术型、苏联为代表的力量型,那么中国为代表的就是最高层次——谋略型。以此为据,有人曾戏言,让诸葛亮与巴顿在同等情况下对垒,巴顿极有可能败北!同样,毛泽东彼时倘有美苏等国的物质力量,和彼辈对垒,鹿死谁手,谁能测之? “图书馆的书架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本压弯了。但是,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位伟大的战略家。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辉煌的游击作战中,把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弄得痛苦不堪。10年后,他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40年代后期,他在一系列得心应手的运动战中征服了中国。最后,他的部队在朝鲜的陈地战中顶住了美国。哪个领袖能象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其著作《毛泽东的战略》开篇就发出了这一连串的惊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提醒人们:“关于共产党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于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于中国的著作。 这并不是偶然的。苏联的势力扩张,主要得力于政治斗争的巧妙运用,以及德国在中欧垮台后所造成的许多有利条件。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全部胜利,或更确切一点地说,他们之所以能维持生存,其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利用军事行动获得政治上的利润。”这位国际关系问题的大师还警告西方:“如果你对毛泽东一切都记得了,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毛泽东,既是一位军事理论巨匠,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战争艺术大师。毛泽东众多的军事理论论著,奠定了现代中国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基础,培养出许许多多著名将领,至今仍是现代中国军人学习军事,了解战争,研究战争的钥匙,并常年摆在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军人的案头。毛泽东一生指挥过众多富于传奇色彩的大小战斗,更是现代中国军人引为自豪的战争艺术精品。 西方军事学校目前学习战略思想的基本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战争史,读战例,这就使他们比我们许多似乎懂得很多现代战争知识的人更注重从巨人们身上汲取战争艺术的养料。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报告赫鲁晓夫,苏联军方印发出版了一批俄文版的毛泽东事著作。赫鲁晓夫极为反感,说:咱在大兵团机械化作战的时候,毛还在玩红缨枪呢!替他吹嘘什么?遂停止发行。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赫氏浅薄和无知。对于战略家来说,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将就你所玩的家伙,去挣到你想要的东西。表述清楚一点,就在客观条件界定范围内,去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倘若你老毛子也只是玩红缨枪的条件,你是否还能象毛氏一样玩个天下来?军事技术可以日新月异千变万化,而思想的火花却光艳夺目永恒不朽,否则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孙子兵法》还被今天的军界奉为圣经宝典?包括美利坚合众国这样的头号强国的军队,在打最现代化的海湾战争时,还要捡起孙子的法宝? 毛泽东是游击战的大师,又岂止是游击战的大师。游击战不是毛泽东的发明,但让旁门左道为正规,让军事家们所不耻的游击战在战略思想的圣殿登堂人室,则是毛泽东的非凡贡献。遍查打上了毛氏鲜明烙印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无一不有毛所擅长的大规模运动战的胎记。毛的游击战,是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游击战,是包含了战略进攻战役迂回包围战术突击的游击战。战争史上所有的游击战争,无论从承担的重负、起到的作用和规模的巨大等皆无法与同日而语。与草寇之举更有天壤之别,无统一协调统一组织无调度配合的游击战始终不能成就大气。有人曾说,毛泽东的军队在敌后是“游而不击”,以致“坐大”。殊不知,在强大的敌人后方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必然会和敌人发生根本冲突,招致敌人的围剿和扫荡。倘毛氏真是“游而不击”,焉能“坐大”?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又要保存和发展自己,又要消灭敌人。这种题目,不是谁都能应付裕如游刃有余的。以平型关战斗为例,象那种两头都是敌人的缝隙中设伏,当时也只就只有毛氏的队伍敢作这样的表演,这是战略思想的影响所致。纵观国军在抗战时的全部上佳表演,鲜有向敌后大踏步的战略前进,连战役性的迂回动作都很少,多是正面硬顶,下层官司兵固然英勇,但牺牲巨大也让人扼腕。向敌后迂回这种动作,风险很大,非有胆略和才力者不能为之尤其是战略动作。否则国军滞留敌后的百万部队,怎么会是要么投敌“曲线救国”,要么在敌伪的剿杀中自生自灭,(只有傅作义部在绥远的夹缝中生存下来)而唯共军的部队是蓬勃兴旺呢?是国军悍将卫立煌将军曾慨叹:“八路的打法好是好,咱们学不了。咱们的部队一撒出去,就收不拢来罗!?“别说让总司令和大家同甘共苦,就是让一个连长和士长一样,恐怕他也不会干1。 1941年12月8日(夏威夷时间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给美太平洋舰队以毁灭打击,同时向英美宣战。 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在中国黄土高坡的窑洞中有一个中国人在发表他对世界战争局势惊人的预言!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时局是这样说:“自罗斯托夫胜利开始,苏德战争的好转已确定。日美战争爆发后已解除日苏战争危险。日美战争爆发,对中国有利处有六点:第一、华北华中日军的扫荡将减弱,即是说无大举增兵之可以了;第二、国民党对边区进攻的可能会减少;第三、给亲德亲日两派一致命打击,我们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的可能性增大了;第四、中国民主政治的前途也更加大了;第五、苏联可从东方抽调一部分兵力向西;第六、欧州有建立第二条战线之可能。将士为战争欧州会短此,亚洲会长些。日美战争前途,最初对日会有利,战争会延长,将要在两三年后,英、美准备好才能够向东打败日本。” 彼时距珍珠港战事爆发后仅几个小时,日后的战争进程竞被他完全言中!这不是神话又是什么? 几天后,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电报中更完整地构想了战争的进程: “在半年之内,英、美均非日本之敌,但只要留得新加坡、马尼拉、达尔文等二三据点,即可在半年后造成对日相持局面,以待日本之衰,然后举行反攻。……英、美的总方针可能是对日取守,而对德取攻,先集合英、美、苏力量解决德国,然后集合英、美、苏、中力量解决日本,而两方面苏联都将是决定力量。……德国目前进入了进退维谷的歧途,但东线既无路可走,便有迫使希特勒在东线取守势,在南线或西线取攻势的可能,如此则是希特勒自己造成第二条战线,也有了迫使英、美采取集中主力打德之可能性。” 希特勒、东条英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彼年彼月彼日彼时,没有一个人能产生出象这样完整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构想。而蒋先生呢,此时还在做着让英、美将战略重点放在亚洲来的一厢情愿的美梦。 作了战略家、军事家,放眼世界,同时代人再无出毛泽东之右者!他之所以创造出让世界匪夷所思的奇迹,实在是历史的选择!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并不在几句秘诀上,也不在于他创造了什么具体的打法,而在于他尊重实际和批判地接受理论和经验的思想。毛的某些具体的打法当然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毛的思想只要在,他在四川或别的地方就会创造出四川地打法或别的什么地方的打法。实际上,毛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总结了徐帅等四川的经验。至于徐帅说中央苏区的某些打法不适合四川,这有可能。但如果徐说毛泽东整个战争战术思想不适合四川,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没有这回事。我因工作关系,与徐帅传记组的同志有过接触,据他们说,徐帅非常严肃,有一是一,有二是二,非常尊崇毛泽东和毛泽东军事思想。 至于西路军问题,请你认真地全面的看徐帅是怎么说的,不要断章取义,这个问题也不象你阐述的那么简单。 西路军渡黄河本是执行通庄静会战役计划,本来没有战略任务而仅有战役任务。 结果因张国焘而泡汤,最后改变任务为打通国际路线,变成战略任务。而在其间又因西安事变需策应中央红军。任务几经变更,加上西路军主要负责人陈昌浩因怕受张国焘的牵连,机械的不打折扣地执行中央命令,使西路军在洒西走廊辗转往返,失去了断然东返和西去的时机,以至被消灭。从一般对命令理解的意义上来说,毛泽东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毛泽东从来不喜欢机械地执行命令,而希望战场指挥员根据战场实际提供真实的意见,因为战场指挥员肯定比毛泽东更了解战场的实际情况。而且毛泽东下命令也很特别,全有征询句式!你可以看看徐帅的回忆录和当时军委的电报,最后全是征询意见。比如36年11月11日,军委即去电让西路军领导考虑回答“有接近新疆取得接济的把握否?如果返河东有困难否?能否解决衣服?”是西路军坚称有西进把握,中央最后予以同意的。后因河东情况变化,中央建议停止西进。 再后来还因苏联不同意西路军进入新疆和西安事变等情况变化,全局的战略要求使西路军几度变更任务,以至丧失了西进和东返的时机。但即使如此,军委电报仍赋予“行动方向让你们自决”的机断行事之权,从未有硬性命令,这是毛泽东指挥艺术最高明的地方。可陈昌浩不听徐向前之谏,向中央报告错误的情况估计,一意弧行,本已撤出倪家营子又回来就敌,最后导致全军覆灭。所以,战场指挥员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是陈昌浩,当时仿效苏联制度,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 至于林、陈、粟等将有不同意见最后按其意见办取得胜利这很正常,而且毛忒喜欢这种将领,毛也鼓励这些将领大胆陈述意见。不存在所谓抗命问题,因为毛很少下硬性的使命令,建国后苏联顾问特别不理解这一点,问当时的代总长聂帅:“这象命令吗?”聂答:“我们毛主席就是这样指挥我们打胜仗的,你们不懂1而且就总的来说,毛的战略指导确实要高出众将一头,比如粟裕只有战役企图的“小淮海”到毛这里就被升华成了“大淮海”,最后酿成战略总决战的。而事实证明,毛泽东对战略和战役的指导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正确的。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不得了,可以称作奇迹了。毛的战略预见绝大多数都得到也事实的验证,这在古今中外的将帅中有几人能达此境界?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某某从来不打败伏从来不失算,那是扯蛋!这种人要么不是一辈子没打过仗,要么就是一辈子就打过那么一两仗。象一个从事二十多年战争的人达到绝大多数情况不失算,而且一再因势利导把失利转化为有利,那可只能称作“了不起”吧!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和统帅,毛泽东指导战争与其它同时代的统帅有很大不同,毛泽东是从战役指挥起家的,他在后来进行战略指导的同时,也对每一个具体的战役为战场指挥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其大林等统帅指导战争,主要是通大本营总参谋部实施,斯大林本人进行战略决策,从不参与战役指挥。而毛泽东除了进行战略决策,还对每一个战役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甚至连电报也自己起草,二战中的战略统帅中你肯定找不到第二个!同时还非常尊重战场指挥员的意见,每封电报最后都有“熟筹见复”、“视情况而酌定”等,给战场指挥员以充分的机断行事的余地,有心者不妨读读《毛泽东军事文逊,看看那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奇招妙着,看看那些战争艺术的杰作是怎么来的。从辽沈战役策划过程中毛、林之间往返多达百余封电报中就可看出,毛泽东从不强拧不甜的瓜,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甚至不惜等待,一定要战场指挥员从根本上理解自己的战略构想。这在苏军是不能理解的,发个命令就得了嘛,讨论什么啊?斯大林从来不这样。抗美援朝期间苏联顾问就曾对代总长聂荣臻说:“这叫命令吗?” 聂答:“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领导我们打胜仗得天下的,你们不懂1 出身行伍的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贺龙、林彪、粟裕、陈赓等战将对毛泽东从心悦臣服衷心拥戴直到顶膜拜礼,首先是缘于对其战争指导艺术的认识和倾倒,缘于其“用兵如神”,如第二次反围剿后彭就说“还是摇鹅毛扇的人历害”,林根本就是毛一手裁陪起来的。有人说毛只会“将将”不会“用兵”实在是没有道理,尤其是那些行伍出身正经进过科班的战将,你没两招谁会服你?你光会将将谁搭理你?毛泽东最先就不被行伍们搭理,最早和毛泽东合作的余洒度等黄埔生就因瞧不起毛泽东而离去。 那时候毛可不是领袖,一句顶一万句?红军发展的事实也说明,无论是建军还是打仗,离开了毛泽东就有问题。有了毛泽东就有声有色,这是中共将帅们通过事实比较作出的选择。事实证明,毛指挥小部队游刃有余,指挥百万大军亦得心应手,转战陕北既指挥警卫部队让统帅部充当诱饵,又指挥陕北战事遥控全国战争,何等的磅薄气气慨又何等具有科学态度?请问历史上有过这种先例吗?有朋友褒扬被毛泽东思想体系武装起来培育起来的将领,贬斥创立了这个思想体系的人,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么?笔者当时因工作原因曾多次与当年跟毛麾下的战将探讨,他们说起毛的指挥艺术都肃然起敬。当年我与红26军的李赤然将军(55年少将)交谈,他说起毛亲自指挥直罗镇战役和东征的包手毛等候敌人几天不致时毛跟他们作工作情况非常激动和振奋,“毛主席真的用兵如神1这样的话他反复重复了数遍。 毛泽东用兵如神,是一句带有文学色彩的褒扬。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出的招有高招,也有不那么高的招,比如他遵义会议后指挥的第一仗土城战斗就是个失利战斗,话又说回来,任何人都是这样,如果说用兵如神就是判断上不出一点毛病的话,我估计这样的人是没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既没有用兵如神的人,也没有将将如神的人。说毛泽东用兵如神,只在一个意义上是正确的,那就是:毛泽东极善于因势利导将不利转化为有利,譬如前言土城战斗虽失利,毛却将审时度势断然撤出,一渡赤水调动敌人,最后演出了四渡赤水大幅度机动制敌歼敌的活剧。再如在很多人眼中,皖南事变是中共的大悲剧,中共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大损失。可毛泽东却因势利导,发起政治攻势,重建新四军军部,把新四军从带有统一战线色彩的军队变成了由中共完全独立控制的武装,使其在大江南北迅猛发展,成为日后与蒋介石争天下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即使后来壮得不得了的林彪,其麾下战将和王牌劲旅也有不少来自华中新四军。又如解放台湾搁浅攻金门不克,后来却因势利导干脆不攻,演出了金门炮战这样的杰作。 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我们既能找到大量军事战场的传世之作,也能见到大量的以其它斗争方式配合军事斗争的高妙之笔。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了毛泽东指导战争不同于一般统帅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一生军事生涯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当一般统帅把注意集中于战场时,他却能跳出战场的有限范围,看到更高层次的政治斗争,把许多见不到刀光血影的斗争方式信手拈来,结果换来一般统帅不敢想象的战场胜利;而当一般的政治家仅把注意力放在政治斗争开辟道路,提供后盾,他能超越军事的政治指导,善于用军事方式去解决政治问题,用政治方式去加速军事斗争的进程,或许就是他一生在军事领域里能获得比一般统帅更大成就的关键。 有人把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归结为打运动战,归结为“十六字诀”,归结为“十大军事原则”,其实这些东西都不是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的真谛所在,尽管他确实是一位运动战和游击占大师。自古以来有许多这样的“秘诀”,譬如“三十六计”,熟读“三十六计”的人多如牛毛,能大谈特谈“三十六计”的人也不稀罕。可真正能在战争(或生活或经商)中措置裕如,自由往来者又有几人?毛泽东有超人的指挥艺术,不在于他背过或说出过多少秘诀。而在于他能根据环境和条件,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具体的战法,比如在朝鲜,就打了他一生都在避免的阵地战,打了他一直反对的“短促突击”。 寄语轻薄评毛者,请先好好学习毛泽东? ====================================== 摘自《伟人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