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毛泽东被忽视之杰出

[日期:2007-09-06]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毛泽东作为伟人,曾被长久地推之于神坛。然而,神化并不意味着他的一切都被镀以了奇异的光环。相反,笔者惊异地发现,一直以来,毛泽东的诸多杰出之处竟然连最普通意义上的评价或地位都没有得到!
    这些被忽视的杰出,最突出的、最典型的是毛泽东的“新闻才能与新闻思想”、“散文”和“书法”。
    
    一、天下新闻人才才高一石,毛泽东独得八斗,瞿秋白得一斗,古今未来共一斗
    
    就在几年前,《湘潭日报》原副总编谭一写了一本叫《毛泽东新闻活动》的书。这本书的出版具有一种填补空白式的意义。在联系出版事宜时,出了这么一个笑话:一位负责的编审同志说“毛泽东,算得上新闻工作者吗?”由这个笑话可以看出,作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毛泽东”,到了世纪之交时,还在被忽视到了什么程度!
    在介绍和分析“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毛泽东”之前,为了更准确地表述事实,更好地表达观点,笔者先借谢灵运的话打一个比方:“天下新闻人才才高一石,毛泽东独得八斗,瞿秋白得一斗,古今未来共一斗。”这一观点,今人只管怀疑,未来必将被认同。
    在国际共产运动史上,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都很重视新闻工作。从马恩列到斯大林,都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理论作过多方面的阐述,并积极的参加了革命的新闻活动。毛泽东也是这样。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参加了进步的和革命的办报活动,先是为长沙的《大公报》和《新青年》杂志撰稿,既而又创办了在“五四”运动前后有过重大影响的《湘江评论》。党成立后,他不论在党内外担任什么职务,都始终关注新闻工作,并积极参与新闻活动。二十年代前后,他主持了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宣传工作,并亲自担任《政治周报》的主编。土地革命时期,他积极为苏区的报刊撰稿,在那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评论和调查研究类的文章。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不仅领导了《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的出版,还经常为《解放日报》和新华社撰写社论和重要文稿。建国后,他虽然日理万机,仍十分关注党的新闻工作,发表了很多论述新闻工作的讲话和文章,并亲自为一些党报党刊撰写社论和评论。毛泽东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达六十余年,持续时间之长,是包括马恩列斯在内的,中外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难以企及的。
    当然,笔者将“八斗新闻之才”给毛泽东,理由远不止上述所言六十年。
    其一,撇开他的领袖身份,仅从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工作者”来看,他对新闻传播武库中的消息、通讯、简讯、社论、专论、短评、按语、杂文、宣言、声明、通电、通报、通知、公告、答读者问、答记者问、发言人讲话、广播讲话、调查报告等等各类轻重武器,都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其中有许多作品早就成为了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新闻作品,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无愧于新闻作品的写作大师。
    其二,他更堪称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家。他对新闻传播工作作出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内容极为丰富的、结构完整的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创造性地奠定了新中国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框架。在新闻传播工作的性质上,他特别强调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他着重提了两点:一个是要坚持全党办报、全党办广播、全党办通讯社的方针;另一个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反对闹独立性,反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新闻传播工作的任务和作用上,他指出了四性:一是指导性。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为实现党的各个时期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而奋斗。同时,还要求各机关必须好好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推动工作。二是战斗性。既要通过宣传揭露敌人、瓦解敌人,也要通过公开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三是组织性。要使新闻传播媒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宣传者、组织者。四是服务性。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广大读者服务。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他比较突出地提了六点:一是方向性。他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真实性。新闻报道要完全真实,严禁扯谎。三是地方性。要为本地区需要服务,要有地方特色。四是针对性。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有的放矢,不尚空谈。五是讲策略。要密切注意形势和事态的变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六是抓典型。好坏典型都应当公开报道。在新闻传播工作的方法上,他强调指出了三个问题:一是群众性。就是要开门办报,群众办报。二是创造性。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报刊、广播、通讯社,不要照搬照抄外国的东西。三是时效性。新闻报道要及时,愈快愈好。但有的消息不是快慢问题,而是干脆不登。有新闻、旧闻,也有无闻。在新闻作品的文风上,他提出了五个主张:一是通俗性。要用十分浅白的普通话,做到通俗易懂,识字的看得懂,不识字的听得懂。二是准确性。概念、判断和推理都要恰如其分。三是要鲜明。要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观点明确。四是要力求生动。文字要活泼通畅,切忌死板。五是趣味性。要看得有味道。他还坚持反对党八股。
    其三,毛泽东新闻思想是长期实践的理论概括,将楚人的“经世致用观”发挥到了极致。他个人的新闻实践,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过强大的作用。西柏坡巧挥巨笔卫空城的故事,《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稿子……无不深深地影响着时局。这一点,是古今中外无人望其项背的。
    
    二、毛泽东散文体的出现,完成了现代散文标准化社会化大众化的任务。其地位当高于鲁迅
    
    2004年9月19日,输入“毛泽东散文”这个关键词,在网上用百度搜索,笔者非常惊讶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严格符合条件的网页,无一例外,所有的网页中,“毛泽东”和“散文”二字分开了。看来,提“毛泽东散文”的,还极其稀少。毛泽东在散文界的地位,就不用提了。
    当然,笔者所指的是,毛泽东作为散文大家的形象被人忽略了,其散文的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一直存在着、作用着。
    散文是衡量一个民族语言水平、思想水平的标准。从这一点来看,五四以来,真正影响中国文学进程的只有两个人:毛泽东和鲁迅。支撑这一观点的是两大理由:一是他们在白话散文上有突出的创造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是其作品均特别明显的作用于时局,深深地影响着历史,改造着心灵。相比之下,笔者以为毛泽东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比鲁迅应略高一点。理由是:一、毛泽东散文民族性和大众化特色更突出。鲁迅散文尚属文人散文,毛泽东散文是群众散文;二、鲁迅散文讽喻时势,甚至如投枪匕首,但毕竟是敲边鼓。毛泽东散文直接参与革命和建设,是革命和建设工作最有力的一部分。散文到了毛文的高度,可以说很难再超越了。
    为便于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毛泽东散文,加深对笔者观点的认同,以下略作归纳和分析:
    五四以来,我国白话散文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鲁迅、林语堂、郁达夫、郭沫若、沈从文等为代表,由他们完成了从古汉语到白话文的过渡,代表着一种文字和语言的大进步;第二个时期,同时也是决定我国散文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其突出的标志是毛泽东散文体的出现。它完成了散文标准化社会化大众化的任务。
    1912年6月,毛泽东写了第一篇散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956年9月,他写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半世纪间,毛泽东散文,几多精彩!少年时,毛泽东十分推崇的是“康梁笔法”。现在能发现的毛泽东最早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是1917年4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的《体育之研究》。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注重为民生、为大众服务的思想,在毛泽东散文里,一开始就多么鲜明。至于《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及这期间的诸多文章,更是把“人类应如何生活”,作为了他撰文宣传最新思潮的核心。建党后,毛泽东的文风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注意使自己的文字能准确地为无产阶级所理解、所接受。如《外力、军阀与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糟得很”和“好得很”》等文章,影响面与覆盖面开始广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走上了一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已百分百“参与革命”,直接作用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一位文治和武功都不偏废的作家,期间,他除写了像《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等一批重要的军事散文外,也写下了哲学名著《实践论》、《矛盾论》以及他自己一直十分喜欢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正好是四五十岁的年龄,他更加注重更广泛的思考了。同时,他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最高领导人。领袖身份使其散文具有了最伟大的号召力。但撇开领袖身份不谈,仅就散文本身而论,这一时期的毛文更为成熟,独创性尤为突出,思想深度达到了极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时期的毛泽东散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等篇什,堪称现代汉语里的一个里程碑。毛泽东在这些散文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为工农兵服务”这一著名的文艺思想。第一次为我们统一了新社会的口径,约定了口语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从此,新一代的人民用起来极为方便,报刊、电影和讲话,甚至恋爱都用了这种更新更美更实用的文字。连一位国外的毛泽东散文研究学者都感叹:“我明显感到毛文体的强大。用毛泽东散文体写文章,得心应手,非常方便1
    此后,毛泽东的著名散文有《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其具体特点和风格的变化就不一一列举和分析了。
    毛泽东散文,没有生僻字。非常常见的汉字的排列组合中,却能让人感觉到无形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气。所以,其散文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继承和创造。毛泽东没有自己的散文宣言,没有刻意写出他的散文学思想,但他在伟大的实践中,构建起了散文王国的一座丰碑。毛泽东散文艺术可以雄视古今,他的散文在人民中广为传诵。他的文风,正深深地影响着新时代的每一个文人,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普通老百姓。这种影响,是一种无法拒绝和回避的影响。
    “文学巨匠”一词,于他,似乎还显单保
    
    三、历代书法名家,二王也好,怀素也罢,较之毛体,差距就是一种“骨感”和气势
    
    毛泽东的书法,是被忽视程度稍轻的。这一方面源于书法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与近年一些有识之士的研究和呼吁有关。
    中国书法史上,代有大创造者。清末以何绍基为最。至于近代,创造程度最大,借用一种时髦说法,就是创新指数最高的唯齐白石和毛泽东。白石老人的篆体,“笑杀治工三百万,秦汉以下士人愚。”毛泽东的行草,行云流水,大气磅礴,天马行空,席卷万里,汪洋恣肆、变化莫测,若风行水上,电破长空。在书写内容上,很大比例都是与革命和建设实践有关或是反映革命内容的自己所填之词。在很好地吸纳传统的基础上,毛体熔铸了一种来自实践,来自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宇宙的思考和理解的无与伦比的气势,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很高的境界。说它是“怀素体”的是一种认识的肤浅。其实,毛字在怀素体轻灵流畅的基础上,明显地让人感觉到有“骨感”,这“骨感”,支撑着一种“仰观宇宙,俯察万类”的气势。
    书法非写字,写人也。历代书法名家,二王也好,怀素也罢,较之毛体,差距就是这种“骨感”和气势。
    当然,以上仅是笔者对毛泽东书法的一种概括性的认识。下面,借助研习毛体达半个世纪的唐步田老先生的话,既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毛泽东书法,也算是对作者观点的一种细解和补充:
    “近些年,我对中国书法的现状,包括古典派、新古典派、现代派和学院派等主流派别进行了研究,他们都认为自己能代表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但我认为,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只有毛泽东能代表,因为他已经把中国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他既继承传统,又不泥古。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他1912年的作品还很传统,但到他20来岁时的作品已有创新了。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毛泽东把书法艺术与革命实践的结合融入了一个高度完美的境界,直接反映着社会现实。”
    “毛泽东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深。他一辈子有意识搞了两样——一个是写诗,一个是写字。诗,可以在马背上哼成,字呢,他没有让人代笔的习惯,哪怕一个纸条也要亲自动手,所以书法在他的笔下是信手拈来,自成佳构。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是历代书家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如果说,毛泽东的诗词是他革命精神的一种文学形象的话,他的字则是他革命精神的一种书法形象。”
    “毛泽东在红军时代题的字比较少,但抗日战争一开始,他题的就比较多了。就像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那样,战胜敌人要有拿枪的军队,还要有拿笔的军队。虽然当时在重庆也有爱国书法活动,但是间接的,像毛泽东一样直接用书法来表述的,还没有。他当时的作品像‘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一切为着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论持久战’等,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
    “毛泽东的书法实践证明,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惟一源泉,躲到屋里搞拼贴、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你看,近年的抗洪抢险,有很多美术作品对此都有反映,但书法作品没有!有人甚至提出,书法作品是没法反映现实的!我觉得社会生活包括一切,当然包括抗洪抢险。像这么大的事件,却没有书法作品来直接反映,但毛泽东就有。比如1955年3月31日的《长江日报》发表的毛泽东的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现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内一家颇有名气的书法报社的图书室竟没有收藏《毛泽东手书选集》(***题写书名、十卷本——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编的“中国书学丛书”中的《现代中国书法史》,居然没提到毛泽东!为什么没呢?因为他们不喜欢毛泽东的字!为什么不喜欢毛泽东的书法呢?这和每个人的经历有关,不经历旧社会的黑暗,不感受新社会的光明,他们是难以理解毛泽东书法的真正内涵的。”
    “毛泽东全面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反映了伟大的革命思想,毛泽东书法不单是属于中国的,它更是属于世界的。他的字写这么好,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深厚的基储高深的学养和伟大的胸怀所决定的。我认为,毛泽东把中国书法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书法要想发展,就必须继承毛泽东书法,之后才能追求新发展,否则就没有出路。”
    唐步田的观点并非曲高和寡——早在70年代,已故日本书法文化联合会理事长西川宁先生所著《毛主席书法》一书中就指出“日本的有识之士一致认为,中国的新书法可能由毛主席开创。”
    
    所以说,毛泽东在新中国新闻事业、散文和书法艺术上,其贡献是奠基式的。
    虽然,毛泽东作为伟人才使艺术达到了超越传统意义的高度,但以上三部分的论述,笔者绝对不是故意拔高伟人。当艺术追求在技巧方面达到相当高度后,决定某一生命个体所臻之境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人生实践与体悟。也许,在纯艺术悟性上,历代名家都是同等级的,但在人生的波澜壮阔和纵横捭阖上,连纯政治家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都无法与之相比。所以,艺术的境界,毛泽东达到了无可争辩的令人仰望的高度。
    当然,毛泽东在新闻、散文、书法上的成就和地位,并不会因为我们一些人在归纳、写史、排序时忽视它、有意压低它,甚至不承认它而受丝毫影响。他的艺术选择的是深扎传统,源于实践,最贴近大众、最为大众着想,最愿意为大众所接受的道路,根本不需要担心生命力和地位。其魅力和影响是不会有所减的。
    毛泽东的成就也提醒我们:艺术,惟有在火热的实践中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突破和发展,惟有真正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方能最大限度地收实功于艺术个体的人生。
    
    ========================================
    
    作者:yangbing
    转摘自:铁血论坛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毛泽东评价精选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