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论幸福

[日期:2007-09-07]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如果在不同的年龄没有任何改变的话,那么这只能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人生,人在童年的时期,是感性的,他对于外界的一切保持着好奇,并对于一些最容易引起兴趣的事物保持着偏好,假如你问问童年的自己,什么是幸福的话,你会获得的答案一般非常具体,如渴求已久的某样东西,或是某种食物,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还处于童年时代的人,是不懂得什么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仍于喜爱等同。而在青年时期,人的心灵开始成熟,逐渐拥有了自我意识,而独立的去感受世界,这时,我们观察世界不再完全依赖与感官,而情感,开始逐渐觉醒,并慢慢取代感官兴趣的位置,如果我们问一个青年,什么是幸福,那么很可能会得到的回答是与所爱的人相守一生,情感需要的永恒满足,那是青年判定幸福的基点,在青年时期,幸福的观念是理想的,如梦幻的,它与童年时代的幻想所联系起来,构成了许多神秘而美妙的图画,我们可以称为浪漫的情绪,而当人进入中年,开始现实的面对生活,幸福也在此抛去了幻想色彩,带上了理性的味道,
    而在此时,人对幸福的理解逐渐开始成熟,开始慢慢的进入对超越感受的幸福的理念的理解之中,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善的本身而求善,乃是要幸福。而亚氏所说的幸福,已不是青年或童年时期的不完整的幸福观念,而转入对什么是理性的幸福的追问之中,我们在少年时期的幸福,是易消逝的,而不稳固的,一旦我们得到了那幸福,我们同时也失去了它,我们在青年时期的幸福,是索取无度的,它总是要求的太多,渴望最大的快乐与最长久的时间,而却经常因此而不得不于痛苦相伴,而
    理性的幸福,是安静的,他不与欲望紧密相连,并竭力避免落入极端,因此它是恬静的,缺少激情,却恒久的。当人从青年走如中年,渴望激情的鲜血已经逐渐冷却,人的内心开始逐渐渴望平静,而理性的幸福为达到这种平静且恬淡的安适提供了途径,它已不再是某种单一欲望的满足,而是一种接近生命的和谐的状态。人们处于这种幸福之中,便如同灵魂有了栖息之所。而更高的幸福,便在这种幸福中诞生,一种道德上的安适。当人们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快乐而快乐时,一旦人们失掉了所欲求的对象,而过程本身变成了欲求的目的时,人便从幸福感中脱离了,所以那些追求幸福的人未必便是幸福的,幸福总附着在行动当中,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幸福的,于是有了给予的幸福,一种从他人的幸福中获取的纯粹的幸福感,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所需求的充满,当父母看到子女幸福时所获得的那种幸福感,便是这种幸福的体现。幸福是无所求的爱,似乎我们可以用这个基督教常用来指代上帝的词汇来描绘这种幸福,这种幸福似乎才是不夹杂痛苦的幸福的终点。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有一种爱很凄迷
下一篇: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相关新闻 情感人生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