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这是人类自古及今乃至永恒思考不尽的哲学命题、文学命题、人生命题。对人是什么的不同理解,必然会以此写就不同的人生。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就不应该以此去打扰别人”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爱因斯坦去世前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意见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爱因斯坦用语言,更用行动诠释着自强不息的人生,像夜雾茫茫的大海上的灯塔,照亮了奋斗者的航程。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而东西方哲学家爱因斯坦和孔子“生无所息”的如此一致的见解,为我们指点了幻海迷津。
“雨果说,我们是罪人;我们都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个不定期的缓行期,然后我们所呆的地方就不再有我们了”(赵鑫珊《人是什么》)。
法国文学家、戏剧家、哲学家加缪认为,人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雨果和加缪消极了一些,但也讲出了人生生不息的特点。
歌德对自己的一生并不抱怨,他说:“我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象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康德晚年认为,人是以惊人的能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不停息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的方法。
歌德和康德都用自己不息的一生、创造的一生昭示着生命的哲理。
赵鑫珊《人是什么》中说:“人是由三部分组成: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人有感情,不可能抗拒回忆,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正如一句格言:回忆“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亚于创造”。肖帮的19夜曲的勾魂,苏轼的《江城子》的夜梦,文学家的白日梦等等都来源于回忆。
几乎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有希望,只是有的人的希望是美好的未来,而有的人的希望只能存在回忆中,且不说回忆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
可以说真正让人生感到真正幸福的不是回忆,也不仅仅是希望,使人真正感到幸福的感到满足的是人生的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追求。
让我们珍惜我们现时生命中的每一秒钟,充分享受充满希望的追求幸福的人生旅程,明白什么是大写的人,作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毕竟回忆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希望才是新生的太阳,现时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的姑娘。
人啊,人,少一点回忆,少一点彷徨,多一点希冀,多一点春光......
=====================================
作者:lover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