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1905.03.26-1997.09.02),是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他的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资料显示,弗兰克医生不仅是一个传奇性人物,而且也是一位高尚的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精神解放的人。他以自己的各种经历(特别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特殊经历)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以及人生需要面对包括死亡在内巨大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他的思想以及他的人生实践,都是人类在精神上解放自己、提升自己和净化自己的榜样。
弗兰克在其学说里,把人生中分为三种状态: “忙碌而积极地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经验。”接着他又认为:“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随后他重点提到了第三种状态:“至于既无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外力拘限的情景下,选择其生活态度。”他开宗明义地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可抹煞的一部分。”这是弗兰克学说的精髓,他的“痛苦之意义”成了千百万不幸的人们从精神上超越和解脱痛苦的“圣经”。
弗兰克的学说早在进集中营之前就已经初具规模,集中营的经历更加验证了他的思想。《活出意义来》述说的故事和理念对于我们来说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活出意义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首先,人是先验地接受时代观念的动物;其次,现实的忙忙碌碌将会使得没有思考、学习的人沉浸于生活本能中,缺乏人的本质力量;再一方面就是需要对先验的精神和观念进行反思,建立自己融入人类文明未来的精神价值的追求中,从实践中形成成熟的价值意义。学习、学习、再学习,是马克思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
首先,要进入生活,学习思考,提炼生活的价值意义。生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这需要人生追求。没有投入生活的勇气,就没有生活的精彩。敢于驾驭潮头,方显出男儿本色。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没有学习、体验和思考的人生,不算真正的人生。学习什么,这是个问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技术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但是,唯技术、唯生产力论,使得人终究不能摆脱欲望的世界。真正的佛,就是要看遍大千世界,明了个人、微尘的关系。摆脱个人的苦恼,就是要为大多数人行善,得到爱戴与感知的精神满足。超越佛智慧的是马克思那样的世界人民走上新境界的社会革命、人类革命、自由革命。
简单的天才,就是兴趣,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不断追求伟大、完美的人类精神,激励人生追求生活的意义。这其中,重要的是思想,人格的培养。
人格需要空间,让灵魂自由成长。当然,需要社会的呼唤、精神太阳的照耀、挫折对人生的刺激。对于个人的精神发展,有必要学习古希腊人、古印度人、古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智慧与哲学,接受史诗、神学、哲学体系的伟大与崇高。只有不断开拓的精神世界空间才能打好思想的基础,对于思想、思考来说,光有前人的范式还不行,还必须结合现实,直奔未来的实践精神,在生活中明了自我意识、客观意识、直至真理的追求与印证。
哲学家的形象是可怜的、羸弱的、远离现实的;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思考之后的实践者。正是实践才赋予生活的人真实的价值意义。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影响世界、改造世界,改变人生境地。宽容、赞美、崇高和平等就是人格的主要内涵。
人格是品质、是选择、是追求的结果。追求的境界有多高,人格的境界才有多高。压迫、剥削和黑暗的社会往往不让人思考,不允许人思想;那就是统治者的“权威”显示。社会主义前提就是人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是什么?这就需要自我意识和确定真理的过程。革命的心理学就是马克思哲学实践:社会观念、理想与现实奋斗追求的结合和提高。
(作者不详。文章原名:
活出什么意义来?——人格的发展需要合适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