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千里大平原 英雄的地道战

[日期:2014-07-17]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丛林浪子 [字体: ]

                         

 

——为纪念七七事变而作

 

    每当说起中共抗战时,总会有一些人不屑地说:“那都是小打小闹”,“不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吗?伤不了小鬼子的筋骨……

    而本人却不这样认为,事实上也不是这么一回事。地道战也罢、地雷战也好,不是一个村、一户人的事,是中共领导下的整个华北战场发生的伟大创举,在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谁都知道,小打小闹,架不住多而密集。中共在伟大的毛泽东领导下所创下的“积小胜为大胜”战略思维早已是全世界公认的真理;小鬼子也就是被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给打垮的。

 

    918事变后,小鬼子对我中华步步蚕食,国民党政府步步妥协,华北许多地方先后沦于敌手;193777后,又是国民党政府军一败再败,很快在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变成了小鬼子挥舞屠刀,践踏我国人民的沦陷区。本是我中华的国土,变成了敌后,变成了侵略者的大后方。丢掉2亿多人民的政府,岂有资格嘲笑人民在保家卫国中的伟大创举?

    凶残的小鬼子视中华的人命如草芥,而人民则要生存。面对小鬼子的频繁残酷地扫荡、屠杀,广大民群众在的这种环境中自觉创造了一种隐蔽方式,那就是在旷野隐蔽处挖掘地坑,人们称为“蛤蟆蹲”,可是小鬼子在汉奸的指引下,很快发现这种情况,于是它们便在树丛、堤岸、坟地进行搜索,残杀群众。于是人们又把这种“蛤蟆蹲”转移到村落,设在宅院的隐蔽处;甚至改造了以前人民用来储藏物资的地窖,这种创造隐蔽环境的活动,很快成为大平原上的群众运动。

    可是这被动的闪躲和一些义勇的个体抗争根本无法阻挡侵略者的杀戮,掠夺、奸淫,此时,国民政府何在,国民党军又何在……

    就在人民忍泪挣扎于小鬼子的铁蹄之下时,中共领导下的武装开进了华北沦陷区,和沦陷区人民同生共死,在千里大平原上同凶残的侵略展开了英勇斗争。而地道战就是这时逐步产生的一种陷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有效地战术之一。

    众所周知,平原自然环境给游击战带来了许多不便,要想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进行游击战,就必须改造平原的地形,早在1937年冬,中共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孟庆山就提出了“改造地形”的建议,在大平原上破坏小鬼子的公路,并挖了长达10余万公里的四通八达的地沟,让我军武装力量在这种道沟里,自如转旋,提高了游击作战的机动性和隐蔽性。这时,还不能称之为地道战,本人可以戏称之为“地沟战”。

    当时的人们为了提高防藏能力,人们便把那些个别的地洞相互挖通,从而形成多洞相连的地洞。中共武装受到以前人民自发地挖掘的藏身洞的启发,开始号召人民对藏身洞进行改进,中共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就曾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由此形成了不太成熟的地道,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地道战。

    但是这种不太成熟的地道,也是第一次投入对小鬼子作战地道战,从本人看到的记述是:194151,也被称作是:“五一大扫荡”,不过这个“五一大扫荡”只是针对于当时少有的地道挖的比较好的地带,出动的小鬼子和伪军总兵力30余人。蠡县辛桥据点的敌军在扫荡中被蠡县一支小小的游击队依托地道进行了英勇反击,在游击队神出鬼没的打击下,这股日伪军几乎被全歼。此战被称为“曲堤战斗”,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

    此战虽然受到了地区行署、军区的通令嘉奖,并决定在全区开展地道斗争。但当时这种地道斗争对于冀中游击战争还处于辅助地位,是一种很小的游击队的防御手段。

   

    真正的“五一大扫荡”到来之际,虽然我军民也开出了不少类似地道。但是绝大多数地道还称不上是军事设施,它不仅没有进攻能力,而且也没有自卫能力,地道口一旦被敌发现,逃不能逃,打不能打,无力抵抗敌人的攻击。

    这种只能藏而不能打的防御性地道有其致命缺点,那就是一旦让小鬼子发现,在小鬼鬼子的水、火、毒气……的攻击下只有死路一条,敌人对这种地洞的攻击,使人民群众和游击队员经常遭到损失。类似这样的惨案不断发生,最大惨案之一的如“五一大扫荡”中北町村800余群众被敌人的毒气弹熏死就是极为惨痛的教训……

    1942年,面对小鬼子的大举进攻,华北我军损失惨重,广大根据地变为游击区,为了更有效地保存自己杀伤敌人,在中共领导下的广大军民开始按照战争的需要,在一次一次的战斗中逐步总结和改造地道,做到了:户户相通,村里村外相通,村与村相通。

    在敌人的枪炮毒气的教育下,我们也想到了地道一定要修的攻防兼备。

    于是逐步出现了供休息和储存物品的隐蔽地道;利用村内外的地物设置暗堡、射击孔、瞭望孔、拉雷孔,观察打击敌人的战斗地道。

为了防止小鬼子的破坏,我们的地道里有了防水、防毒、防火、防破坏、防封锁设施。同时采用翻门、卡口、陷阱、侧击等手段保护洞口。

为了防止小鬼子汉奸的破坏,地道口设置多重伪装:村内的设在炕上、磨台、锅台、畜槽下,设在平地的坑式、有盖式,设在墙式……努力把特征做的跟地表一致,;还广泛利用坡坎、沟渠、树丛、井壁、坟墓,或设成假坟堆;为了迷惑敌人,设有假地道口、假射击孔、假堡垒等等。

    为了我们能通行,通道内设有路标指示通行,备有照明设备;为保持地道内空气新鲜,每阳适当距离设有通气孔。

    为了我们打击敌人逃过小鬼子的追击,我们把各院落沟通,不须走街巷,便能穿行于全村各个角落,各重要点都有战斗设施,并随时可以退入地道,地表空间同样以各种连结成一体,穿房越脊,纵横通达,并可在屋顶上通过夹壁墙直接退入地道。

    一所院落内,地道、地表、高房,分层设置观察孔、射击孔、拉雷孔,并以各种设施相连接,组成上下左右明暗交叉的火力,形成纵,形成纵深、立体的战平火力体系。以院落为工事,以村庄为阵地,以相连的若干村庄形成一小块游击根据地;又以精干小分队的转旋.联系各小块根据地。

    ……  ……

 

    经过多次改造的地道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人们在战争实践中创造了一个能藏能打能走能逃的地下空间。

    不要问我们的地道为什么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表现的这样完美,因为小鬼子也在努力破坏我们的地道。我们要生存,要保卫自己的家国,不完美行么?不论哪个村庄,只要一想到了一种好的方法,用不了几天,大平原上的村庄都会去学习,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而改进,什么教条、什么形式主义,在这个时候都是毫无立足之地的。

    当时的华北大平原,数以千计的村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地道战,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冉庄、西河头、焦庄户、峰峰矿区、郭家庄村……解除了平原无山可依托的顾虑,使我军在敌碉堡林立、跃沟如网的平原上,到处都有巩固的后方。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多次利用地道打败小鬼子的扫荡、围攻:

    例如,1943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群众进入地道藏身,民兵、游击队员以各种地上地下的工事为掩护,利用地雷、手榴弹和冷枪不断向敌人进行袭击,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

    我八路军冀中第十分区部队在霸县米家务的地道战中,仅一星期即粉碎了日军1个大队、伪军1个团的进攻。并取得了基本歼灭了伪18团、重创小鬼子一个大队的战果;

    仅冉庄一村,在“五一大扫荡”后,就取得了歼敌96人的战绩;

        ……  ……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凡尝过地道战斗惩戒的小鬼子,再进入有我民兵、游击队活动的区域时,既不敢进村庄,也不敢在路上行走;而我军则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数以千计的村庄都在向侵略者射出复仇的枪弹,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街道,都是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战场。

    地道也逐步成为压缩敌占区,扩展根据地的有效手段。敌人的一个一个扭点在地道战下逐步被消耗,被打掉,小鬼子的沦陷区被我军通过地道战而一步步蚕食。而将余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变成了我军控制下的解放区。

   谁能说这么大的战场是小打小闹?所谓正面战场的大会战,哪一场会有这样的规模?会持续这样长的时间?

   “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那不屈的尊严。

千里大平原!英雄的地道战!

 

    (丛林浪子/文。)

 

以下是部分跟帖:

 

    地道战不光是共产党的专利,他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只有普通老百姓才能想出来的“土办法”,以后的地雷战,麻雀战,车轮战。。。甚至于后来的联防战都是广大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聪明智慧的结晶,日本鬼子研究到极致都无法破解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忘了一个根本因素——人民群众。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就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太祖)的光辉著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游击战这种战术问题能上升为战略问题,只有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才存在,也只有在太祖的指挥下才能总结出来并运用自如。

 

你说的是北瞳村惨案吧!在这次惨案过后,八路军总部指示地道战的地道不能只是藏身一样,还应达到“能战,能躲,能防水,能防毒”这几种标准,将躲避敌人的藏身洞发展成为战斗地道,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又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一系列战术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立体作战模式,而且村与村,户与户用地道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方枪响,八方来援”的态势,后来这种战术被称为“联防战术”。这都是我党领导下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的体现;你说的很好!顶你啦!

 

       2014713录入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人在此——上甘岭的无名英雄
下一篇:我所认为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意义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