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根才能扎得更深,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大哲学家培根就曾告诫那些权力欲过盛者,说他们是君主、荣誉和事业的“三重意义的奴仆”,连人身自由都没有。19世纪的英国学者切斯特顿亦称“过分的享受反而无法享受”,明智的选择应是舍弃多余“同时享受一些更为简单的东西”。
了解居里夫妇的人可能知道,他们的会客厅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同居里夫妇一样,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一个懂得舍弃的人。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
在巴勒斯坦有两个湖,这两个湖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中一个湖名叫加里勒亚湖,水质清澈洁净,可供人们饮用,湖里面各种生物和平相处,鱼儿游来游去,清晰可见。四周是绿色的田野与园圃,人们都喜欢在湖边筑屋而居。
另一个湖叫死海,水质的碱度位于世界之最,湖里没有鱼儿的游动,湖边也是寸草不生,了无生气,景象一片荒凉,没有人愿意住在附近,因为它周围的空气都让人感到窒息。
舍弃不是放弃,有舍必有得,这是生命平衡的准则。当一扇门关闭的时候,上帝会为你开启一扇明亮的窗户。舍弃了浮华,人才能不为名利所诱,不为物欲所累,不为时尚所裹胁;舍弃了过去,人才能丢掉坛坛罐罐、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没有了沉重,没有了疲惫,没有了烦恼,获得一种真正的身心自由。
(以上作者:赵华)
精彩的外面的世界里充满着诱惑,要舍弃的事情有时很美丽,不知道那些是该获得的,那些是该舍弃的,就象柳宗元笔下的一种小虫叫负版,它见到东西就想背着,结果被累死了,就象那位贪心的老大到太阳山上去背金子,由于想获得的太多,结果被太阳烧死了。
得与失总是辨证的,在众多的拥有中,我们每一个人只能是一部分拥有。什么都想拥有的人,迟早要受到生活哲学的惩罚,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生活中,你得到了事业,很可能就要失去生活;你坚持了原则,就会失去朋友;你舍不得机关生活的安逸,就得不到下海冲浪的收获,
(以上作者:驽骀)
雄鹰舍弃了无限的大地,于是它更加珍惜浩瀚的天空;鱼儿舍弃岸上的桃红柳绿,于是它更加珍惜水底的晶莹洞天。舍弃是为了更好地珍惜。
美国有一位伐木工人,他有一次在森林里独自伐木,不幸被突然倾倒的大树压住了双腿,他双手撑着纹丝不动的大树,思维急速旋转着:是养精蓄锐,等待别人发现;还是锯断双腿,爬到不远的休息站打电话求救?不久,他毅然拿起电锯,锯断了双腿,然后忍着钻心的巨痛爬到休息站打求救电话。电话打完了,他也痛昏过去了,然而他最终获救了。舍弃双腿,他换来了生的机会。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然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因为舍弃了的双腿让他明白了生命的价值。
(以上作者:谢馨)
舍弃是大自然的一种法则,舍弃也是世间万物生存的一种方式。
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但有时仍然食物不足,于是“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崖下,金雕妈妈别无选择,只有容忍这种残酷“舍弃”的现实。东北狼一旦被猎的铁夹夹住,便会自己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逃生,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学会舍弃,你就会正视自己,不会文过饰非。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追求完美没错,但绝对的完美是一个求不尽的“圆周率”。知识是学不完的,钱是赚不尽的,权力是不封顶的,而生命却是有限的,因此追求完善只能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在不断的选择和舍弃中,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包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美丽和鄙俗,毫无保留地展现给朋友和社会,你就会活得坦然、轻松、实在、潇洒。
学会舍弃,你就能表里如一,光明磊落。汉代荆州太守杨震调任,途经昌邑县,曾得到杨震提携的县令王密前往拜见,并献上黄金十斤。杨震十分反感:“我过去推举你做官,是因为你有才华,并非为了受贿。”执意不收。王密乖巧地劝道:“半夜三更,无人知晓。”杨震怒而质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晓?”王密只好尴尬地拿走了黄金。杨震舍弃了巨额黄金,但却留下了一个“四知太守”的清官美名。
(以上作者:关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