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风气的时代必是一个重视经典阅读的时代。
俄罗斯曾经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即使是战争年代,人们仍然不放弃经典阅读。老一辈俄罗斯人,都是靠着高尔基、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所提供的精神食粮成长起来的。甚至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为你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因此俄罗斯人民有着坚强、宏大、高尚的心灵和良好的国民素质。然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日渐式微的经典阅读渐渐被流行阅读所取代。结果不言而喻,人们的精神状态日趋萎靡,社会风气也逐渐败坏,这个教训不能说是不惨痛的。
环顾我们的周围,传统生活与学习方式已逐渐变化,阅读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让思想进入大脑,沉淀于心,对某些人来说,而仅仅成为一种感官上的放松,浅层次的享乐。图书行业渐渐成了某种经济机器,精心策划,确定选题,市场预测,前期炒作,再媒体联姻,友情吹捧,或朋友反戈,制造焦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眼球。因为只要畅销就能钵溢盆满,为达此目的,不择手段。为了掏人腰包,有的不惜以尊严甚至隐私为代价,这些格调不高的作品,虽然畅销一时,但很快速朽,毫无生命力可言。
如果读书沦落到为了满足感官的地步,那么书将被其他媒介所取代。因此声讯和光影大有代替语言文字的声势,E-book正在宣告自己将成为所有纸品出版物的终结者,有人高呼将进入一个彻底时尚的“读图时代”。
当这样的速食快餐,像膨胀的垃圾食品,充斥着我们大脑的时候,在耗费光阴的同时,获得的也只能是空虚。这种空虚与经典的缺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是否想过,作为陶冶人性情与寻找精神家园的书籍,我们不能忽略经典阅读。
美国教育部门曾为高中生列出二十几部必读经典书目: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柏拉图的《理想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惠特曼的《草叶集》、爱默生的《演讲集》……并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 对一个丧失思想和文学精神的时代,物质并不能填补一切,而精神家园应是一个时代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