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讨华夏文化的时候,应该更充分地阐述它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所谓“世界历史性意义”,不仅仅是指华夏文化在历史上向周邻区域乃至更远地区的一般意义上的传播,而且是指在世界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若干阶段和若干层次上,华夏文化融入其中所作出的贡献。这是华夏文化超越本民族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
在亚洲,汉字文化圈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历史又延续不断的文化圈之一。在这个文化圈内,当时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创造了东亚地区辉煌的文明。在属于这一文化圈的各民族文化历史中,从文化发生学的视点观察,事实上都内含有丰富的汉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与各民族文化在不同层次上融合而创造出各民族不断发展的文化新形式。例如,现在在日本最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形式“和歌”、“茶汤”等,都可以发现其中融入的汉文化成分。事实上,正是这种文化的配伍,才使各民族(包括汉民族)文化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出自身的民族性。
在欧洲,华夏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统治,参与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革新。这里应该阐述两方面的历史事实。一是在中国本土,自16世纪欧洲传教士来华后,其中一部分人在中国这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的土地上生活时,接触到了一种与基督教文明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尽管他们有足够的神学修养,但生活的直觉所引发的对华夏文化的热情,多少动摇了他们的神学世界观。1658年意大利教士卫匡周的《中国最早期的历史》,1696年法国教士李明的《新观察报告》,都是这一实际动态的表现。二是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运动中,从笛卡尔,经莱布尼茨、沃尔夫、魁奈到伏尔泰、狄德罗等的欧洲理性主义思潮中,曾经或暗或明,或少或多地融入了华夏文化的因子(当然是他们自身理解的华夏文化),甚至作为反神权的导标。沃尔夫的《中国的实践哲学》、伏尔泰的《反帕斯卡论》、《自然法赋》乃至戏剧《中国孤儿》,都是杰出的代表。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在新思想形成中的欧洲中国热潮,以至于伏尔泰说:“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在北美洲,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100年间,华夏文化曾经涵养了美国的一些文化流派。这是一个国人关注不多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举出19世纪中期美国“超越论”派及其首领爱默生、20世纪初期美国“意象派”诗歌及其倡导人庞德,以及20世纪上半期美国戏剧作家奥尼尔等。他们不仅倾向于华夏文化,而且执著地融化其中的某些成分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学说及其表现形式。奥尼尔对人生的许多观察,如生死观念、幻境与现实的关系等,似乎都具有中国道家的成分,他甚至把自己在加州的住宅,用汉字铸上“大道别墅”。至于庞德,更在自己的诗作中,有时还特地镶嵌入汉字,以表示对这种文化的追求。
世界文化从一开始就呈现光彩班斓的多元形态。文化的多元性,构成了不同文化的流动、排斥和融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地认识华夏文化在世界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正是增强民族自信心,陶冶爱国主义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
作者:库屠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