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大化流行,唯变所适。当人们追究中华文化为什么在古代获得了如此的辉煌成就和形成如此独特性格之际,体认到正是这一辉煌成就和独特性格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和理念使中华民族在现代性的挑战中,不屈不挠,与时偕行,走向伟大的民族崛起和文化复兴;又是这一基本精神和理念,与全球化以来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时代潮流相适合,将对中华民族和人类做出创新性的巨大贡献。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最伟大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这一让世界学人感到困惑的“不间断”之谜,是体认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的认同基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文化在面对世界现代性的冲击中,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奋起直追,以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方式,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之路。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华民族古代精神的一种现代体现,又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和理念的一种现代创新。这样,中华文化亘古今,从传统到现代的“不间断性”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和理念。
中华文化的不间断性显示了中华文化基本理念和精神的辉煌、伟大、韧性的生命智慧。
八千年前,中华进入农耕文化(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兴隆洼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河姆渡文化、彭头山文化),六千年前,出现三皇五帝(相当于考古上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中国境内的各氏族形成“共识中国”的观念,一种灿烂的中华文化开始形成。四千年前夏王朝建立,形成了联邦式的中国。两千年前,秦王朝建立,形成了体制上的大一统帝国。中华民族的形成不仅体现在器物上彩陶、玉、青铜的辉煌,而且是礼乐文化的形成和思维创造。从三皇到五帝、到夏商周,从文武周公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华型的思维方式和规模。
在世界史上,中华先秦百家之学和希腊哲学、希伯莱先知、波斯索罗亚斯德教、印度诸教,被称为哲学突破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承继远古、直面现实,形成了以儒家为核心、融纳百家的思想局面,形成了儒道互补、儒法互用、儒墨共持的中国理论思维的基本范式,至此而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不断地丰富,发扬光大。近代以来,面对世界的现代化大潮,中华文化在历史洗礼中经过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起了一个现代的、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全方位地融入世界。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化是一个从未间断地连续发展的文化,中华民族因而也是一个根据面临的境遇而不断地自我调整、与时俱进的民族。正是中国文化的不间断性或曰连续性,不但显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时间观,而且也由这一连续的时间凝结起了一种历史地累积形成的物质、思想、艺术符号,这一种独特的时间模式和符号形式,是形成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的关键。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和谐和生的文化特质。
从三皇五帝的主线承传和黄帝、炎帝、蚩尤的共在与分合,到禹合万国,中华民族一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中国文化的天下观念中,形成了四海一家,民族共和的思想。中华民族从来都有一种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念,有夷夏共生的统一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民族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基本特色。中华民族之所能从远古分散的部落,凝结成以华夏为中心多民族的统一体,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扩大和丰富,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与中华文化从开始到发展,在自己特有的民族思想——信仰系统的感召下,所具有的容纳万有的博大胸怀、对宇宙之道的敬畏态度、对历史大化中人所体认的通变智慧、对人在宇宙大化中主体行为的反思精神紧密联系的。
中华文化绚丽多姿的丰富性,凸显了中华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容、开放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从远古始,形成了个人、家、国、天下、天道一体的文化,这一文化并没有走向一种宗教型文化,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型文化。这一人文型文化,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身家国一体紧密相连的核心价值,形成了让这一核心价值神圣化的慎终思远敬祖崇圣的信仰传统,三皇五帝和禹、汤、文、武、周、孔,形成了具有信仰性的文化精神,产生了诸子百家在思想上的多样性,有庄子的逍遥想象,有屈子的浪漫情怀,有墨子的兼爱非攻,有名家的白马非马,有孙子的兵法神奇。也正是在这一核心价值和信仰体系的基础上,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天学上,独特的星辰观察,辩证的阴阳历法……;地学上,从禹贡到奇特的风山理论,从水经注到徐霞客游记……;礼乐上,从远古威武的百兽率舞到战国编钟的宏大气魄,到元明清的祭祀场面……;在艺文上,从诗经、楚辞到秦兵马俑,从汉赋汉宫汉画像到东晋书法、六朝骈文,从唐诗唐书到宋词宋画,从元曲到明清小说、版画年画、苏州园林、昆曲京剧……;在宗教上,从道教、佛教到摩尼教、景教、耶里可温教、伊斯兰教……;在科技上,从彩陶青铜,到中医中药,从到丝绸瓷器,到四大发明……;在天下观方面,从张骞通四域到郑和下西洋……;在民族观方面,从远古的氏族联盟到唐尧虞舜的协和万邦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信仰系统的辉煌而丰富,璀璨而多元,为世之罕有。
中华文化在悠久历史长河中的不间断性,中华文化的和谐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变所适以及忧患意识、反省意识,是建构中华文化标志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精神内核,文化风采,都可以在中华文化标志城中得到鲜明的展现。
一、和谐理念
和、和谐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上下五千年,纵横中西外,中华民族始终以“和为贵”为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早在商周时代,“和”作为声音的相互应和,以及诸多元素、事物的聚集,而推致作为体认、处理自然、社会、人际、家庭、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和社会政治、国家治理、万物生育的根本原理,在元典的《五经》中,《易经》绘声绘色地刻画了鹤在树荫下欢乐鸣叫,其子唱和的情景;《尚书》说明尧使天下的百姓亲和、和睦,使各邦国之间协调和谐,和雍共处。周公曾代表成王发布命令,要民众、每个家庭不和睦的要和睦起来,假如不和睦相处,那么天就要处罚他们。这样,“和”便作为天的意志,起着维护国家安定和谐的特殊作用;《诗经》蕴含和乐、和鸾、和旨、和奏、和鸣、和羹等意思。接待嘉宾,鼓思瑟,饮美酒,和乐不已,君臣上下、四方使者通过这种形式激起情感沟通的和乐,兄弟、夫妻之间也可以兴起亲密感情的和乐。犹如琴瑟之声,互相应和,情浓意厚,亲密无间的情况;《周礼》记载,“和”在周代典章制度中得到贯彻,并在各官职的职掌中作了具体规定,使和合思想获得切实的实行:如太宰要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大司徒以礼乐教化万民和谐,化
《春秋左传》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讲“和同之辩”时,引《诗经》“和羹”之喻,说明“和”是多元材料、调料的融合,经人的加工,使之达到适中,无过无不及,鱼肉就成为美食、和食。“同”是以水加水,不会变为美味。被人作为《春秋外传》的《国语》,记载了史伯和郑桓公对“和同”的探讨。史伯认为,虞、夏、商、周之所以能够成就天地那样的大功业,是因为他们在天、地、人三才之间创造和合生意。虞幕依风候节气,使万物生长;夏禹治水,万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互相和合,百姓得以保养;后稷播种百谷,人民丰衣足食。同时,史伯倡导“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什么叫做“和”?他解释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要肯定与我相异的他者的存在,我与他即他与他的关系,彼此没有高低、贵贱、轻重之别,也没有一方吃掉、消灭另一方的问题,而是相互交往、交通的平等、平衡、公平、互尊的关系。
“和”怎么生物?“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杂是合的意思,是多元(五行)差异要素的冲突融合而和合成万物,而不是一个唯一的造物主或神创生万物。中华民族“和实生物”的和合思想,便开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多样性、包容性的和谐思维方式。
《五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元典之本,是中华民族文化学术、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源头活水。它既开启了先秦国学子学的百家争鸣、各家学说的传播和建构,也开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典章制度、思维方式的建立和实践。从《五经》我们可以体认到:和合是多元差异要素他与他之间平等、平衡、公平的融突和合;和是治理身心、家庭、国家、社会的指导原则、原理,和、和谐是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首要价值;和、和谐是古代各职官职责的要求和目标。这样,和合便具有普遍的意义,成为共同的诉求。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和、和谐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以“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生生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使中华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中华和谐思维与和谐精神,上始于伏羲,伏羲画八卦,由阴阳两个符号,组合成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多元异质事物的和谐;中历《五经》和先秦百家的凝聚锤炼、智能创新,形成了体现民族精神和生命智慧的逻辑思维,建构了安身立命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以开汉唐以后各个时期的“天人合一”、“三教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等学术文化、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百姓日用,彰显了其无穷的力量和光彩的魅力,而影响东亚各国,具有普世价值。和、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道德信仰之一,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应世代呵护、传承、弘扬的中华心、文化魂。
二、自强不息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体现了民族自强、自立、自信、自律的生生不息精神。天是宇宙法则的表征,君子所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依照天道而积极行动的。由于依天道而行,中华民族有一种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理念,因此中华文化的“君子自强不息”的理念,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彰显,是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天地间、与天地相参的一种中华心性。在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与自然冲突而带来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而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带来道德危机,人与心灵冲突而造成精神和信仰危机,以及文明冲突所产生的价值危机,人类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和合原理化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通过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立,来彰显中华民族贯穿古今的自强不息精神。
三、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人的胸怀要像大地一样宽广,象海纳百川一样容纳各种各样事物。中华民族在发生和形成之时,由百兽率舞到龙的飞腾,由三皇五帝到禹合万国,就具有容纳万有的胸怀,这一容纳万有的胸怀,体现了厚德载物的思想。厚德载物的胸怀,是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念,是以和谐的思想去承认差异和多样,是“以他平他谓之和”的互相承认他者的存在,尊重他者意志,而不是打倒、吃掉他者非此即彼,而是“和实生物”的文化理念。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周边的各个民族不断地化解冲突,团结友好,而使中华民族以多元一体的方式不断地成长壮大。这是与厚德载物的思想相关联的。
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两者互补,相得益彰。如果说,自强不息是发展自己,那么,厚德载物就是和谐他人。自强不息使中华民族不间断地辉煌发展,厚德载物使中华民族从小到大,不断壮大,形成多民族的统一体。在现代,有了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才有百年奋斗后的崛起;有了厚德载物,中华民族会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中,协和万邦,创造和谐世界。
四、唯变所适
天地万物,变动不居,刚柔相易;社会历史,与时偕行,唯变所适。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中华文化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体现哲学上,是“唯变所适”的通变思想。中国思想认为,宇宙在本质是仁爱的,在现象上是变易的(《周易》说:“生生之谓易”)。面对宇宙变易的现象,人应该具有这种开放性的通变态度。这种通变,是在“正”基础上的变,是为了正而变,变而不失其正。这个“正”,也就是“中”,这个中正,就是对宇宙规则的崇敬,对历史大化的信奉。正由于此,使中国文化,由汲汲生民,而走向现代。中华民族在面对现代的挑战的时候,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关头,同样显示了具有特色的通变智慧,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到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走向全球化的一体而多元的世界。中华文化的以中立极,以和致用,以通变而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标志城从九邑门阙、太和广场、到太极八卦坛、先祖殿以及八大宫,就是从一种时间的进行中,在时空的合一里体现着中华民族与时俱偕进的通变智慧。太和广场中的河图洛书,体现的也是这一唯变所适的的通变智慧。
五、反省意识
茫茫宇宙,浩浩时空,历史变化,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享受了无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遭受过无数沉痛的失败。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每一次失败中重新振奋起来,站立起来,是与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反省能力相关联的,居安思危,亡则思兴,仆则思起,弱则思强,穷则思变。这一反省能力体现为忧患意识。《周易》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强调的是反省的巨大作用;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指出了反省对人的重要;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呈现了中华民族的人与天地参的反省,它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之所在。遥望过去,正是以三皇五帝为标志的中华民族先祖、先圣、先贤、先民的俯仰天地,直面现实的反省精神,一个伟大的民族才在世界东方诞生。回望历史,夏后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对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多少矛盾与冲突,多少哀愁与悲剧,无数灾害与苦难,正是历历代代圣君贤臣、志士仁人、匹夫匹妇的俯仰天地、直面现实的反省精神,让中华文化分又合,仆又起,衰复盛,创造了一代代的辉煌。中华民族面对世界现代性的挑战时,这种俯仰天地直面现实的反省精神,让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勇于实践,知难而上,终以民族独立和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开拓了文化复兴之路。
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文化标志城,从先祖殿、往圣堂、先贤廊,到八大宫,把从远古到现代的中华文化,作一典型而精炼的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的巡礼,更是对内蕴在这一历史中的文化基本精神的反省。通过这样的反思,中华民族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总结经验,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去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中华文化的标志城,通过物化的形式,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理念体现出来。观此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对宇宙规律的敬畏态度(天人合一)、容纳万有的博大胸怀(和实生物)、对历史发展的开放心态(与时偕行)、对文化本身具有的反省精神(三省吾身)。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理念。
(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