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我们看见了属于我们时代这些不应被忽略的细节。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原本一切都是由细节构成的。通过这些细节,我们看见了文明的一步步地苏醒和萌芽:它们尚未普及,但是需要我们去倡导,这就是一种人性化的进化方向。用50个细节言尽一个时代的变迁未免痴狂,那就索性摆出架势来铺陈这些最炫的细节吧。若干年以后,当我们终于可以终结粗糙时代的时候,也许我们就会回想起,细节初露曙光的这个年代。
1、自动扶梯靠右站
一个人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像某一次搭自动扶梯时靠右站不难,难的是次次都靠右站。事实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站自动扶梯要空出左边方便有急事的人通过,他们靠右站只是因为左手边的扶手已经有人。如果它等哪一天和不能随地吐痰一样达成共识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显然就提高了。
2、男女并排男人靠马路走
能做出这种绅士行为的男人,一般年龄40岁以下、学历高中以上、大都市白领为多。当然二人是情侣关系上述条件都可排除。不管走在哪条路上,男人,一个好男人总会把自己理解为强势的一方,走在马路靠汽车道的一方,以此来保护柔弱的女性们。
3、橙色报纸出街
穿灰色套装、吃绿色食品、看橙色报纸,这是中产阶级的流行三原色。国内已率先有两家周报推出“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没有漂白过程的可再生新闻纸”。这种与国际接轨的橙色新闻纸,不但视觉柔和,而且“报纸翻动时的声音较轻,体现您的尊贵身份”。
4、喝无糖饮料
中国人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饮食健康,胜过强调口味:健怡可乐、无糖冰红茶、脱脂牛奶、高钙麦片与同类饮品最大的区别,除了相对高一点的价格之外就是说不出来什么味道的味道。于是新的悖论又产生了:健康的确可以用钱买到,但必须以牺牲口味为代价。
5、夏天穿无痕内衣
不知道是商家还是女人们首先发现,夏天薄薄的裙摆下时隐时现的紧身底裤勾勒出来的臀线有碍观瞻,更有好事者把这视为对旁人视觉的不尊重。商家体贴地站出来,为尴尬的女人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并挽回声誉:无痕内衣、女用剃毛刀、透明纹胸带都是在同样的境况下成功热销。
6、用消毒水洗新衣
内衣分开来洗仍不放心,还要放在消毒水中泡一泡;新买来的衣服就更要消毒了——想想生产、运输过程中那么多双手的接触、那么多化学制剂的处理吧。通常注重生活品质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洁癖,为了杜绝一切的不卫生不安全的因素,誓将消毒进行到底。
7、速冻食品论斤卖
物品极大丰富,选择极度自由。一向袋装化的速冻食品逐渐论斤卖,你可以在享受方便的同时不必牺牲你的胃口,自尊地选择水饺是买1斤还是5两,或是3两荠菜馅2两虾仁馅,再附加2两猪肉馅。
8、保鲜膜、保鲜袋、密封盒
这三个物件对那些经常吃一个星期冰箱食物、又追求食物的健康新鲜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安慰。生活节奏那么快,如今每天上菜市场买菜的人群已经渐渐集中为餐厅采购、家用保姆以及少量退休主妇,为了挽回广大忙得头不沾枕的城市人的消费欲望,商家适时地推广这“三鲜产品”。
9、公共场合声控灯
不仅省了电,还节约了相关管理人员的开支。依靠技术,它终结了路灯是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节省为本的无聊争论。
10、给孩子的书边角是圆的
相信这一个小小的改变,抵得过那些研究儿童学的专家们的若干篇获奖论文,以及某些领导为表爱心在“六·一儿童节”的慰问。尽管现在的儿童书卖得都不便宜。
11、饮水机旁附有纸杯筒
这种饮水机多出现在楼盘售楼部和银行里。任何一个有需要的人都可以自在地享受它,无论你喝多少杯都不会有人拿异样的眼光盯住你。在衡量水和杯的损失、饮水机的破坏度和塑造良好形象这样一块硬币的两面孰轻孰重时,终于出现了一个让人欣慰的选择。
12、袋装物品留出易撕口
现在,易撕口易撕程度几乎成为衡量这件商品的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基本上知名的国外品牌的优质总能首先从这个小口儿上体现出来,如果有一天袋装雀巢速溶咖啡偶然变得难撕了,甚至可以推断这个品牌的管理层出问题了。
13、洗发水泵口设计
跟国外比起来,中国的工业设计据说连初级阶段都还没迈进。所幸的是,现在已经开始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考虑人性化的因素了,模仿也好,借鉴也罢,舒肤佳肥皂轻便易抓的收腰外形,及洗发水的泵口设计好歹也算是个不错的开始吧。
14、带萤光开关
有了它,晚上起夜时不至于因为摸索开关而摔至“残废”。即使大多数人都坚信对自己房间的熟识度可以使这种意外的发生率降低到零,但开关还是应该坚持让自己在黑夜中发光。理由?同上。
15、大型工具书侧页按A-Z排列的不同颜色提示
一本厚达一千页的书里,有了它,能让你在翻书时速度快50%还是快65%?没人统计过。但除了色盲症者,谁都可以感受到这种设计的便利。
16、电梯里星期提示毯
头顶微型摄像机、脚踩星期提示毯、眼观相关楼层功能介绍,这样的电梯让第一次进入这个建筑的人很容易地解除了陌生感,而立即进入安全、稳妥从而放松的状态。只要电梯不停电,这种细节给你的温情无处不在。
17、聚众看球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球。城市广场大屏幕前、酒吧、KTV包厢、宾馆钟点房等场所,分别以不同档次的服务水准很明显地把一干聚众看球者区分出了不同人群。但每一个进球的欢呼却是同时从这些不同角落发出的。这是城市提供的人与人相互取暖另一种的方式。
18、银行叫号业务
银行终于开始有了服务意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坐在环境舒适服务周到的银行大厅里,体面悠闲地等着叫到号之后被“请”到柜台前,而不必站在人龙后面焦虑煎熬,而隔音板那边为你服务的人还没什么好脸色。不过,现在很多人拿到自己的号之后就去逛商场了,等银行叫到号时,那个人还要再过两三个小时才能逛街回来。
19、雨伞防水套/租伞
公共场所的入口处专门备有雨伞防水套,让你一进门就解脱了尴尬;而且你还可以在这些场所用一块钱就租用到雨伞,只要你把伞还回去,那一块钱还是你的。是不是感觉“幸福就是一场毛毛雨”?
20、英文路牌
都WTO了,路牌上怎么可以没有英文?不这样怎么与国际接轨?虽说,世界的游戏规则就是由经济实权者话事,但我们要发展,就得显示出加入这种规则的诚意。等到我们强大了以后,再让老外们用毛笔来考中文托福吧!
21、手机铃声提示个性化
当街上不再听得到“蛐蛐”的手机声而响起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音乐的时候,大家仅凭响起的手机铃声就能对机主的个性做初步的判断了。各种类型的音乐、自谱乐曲、自录语音,最新鲜的还有喔喔的鸡叫声,汪汪的狗叫声,还有温和的女声:“你有电话啦1直把旁人纳闷坏了。谁选择了最稀罕的铃声谁就是最有个性的人!
22、电视机角度随心调
边吃饭边看电视的习惯尽管不被提倡,但电视底座转盘的出现,肯定是为了满足大部分人坐在餐厅也能看到客厅电视的需求。从一家人正襟危坐地昂着头盯着搁在高高的五屉柜上的电视屏幕,到如今人们拨弄着灵活的转盘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瞟一眼越做越矮的地柜上的平面直角,对电视从“仰视——俯视”的视角转变,已说尽几十年来国人对电视的态度变化。
23、紧急号码只有一个
让大家没事时把110、112、119、120的号码和它对应的救急服务都背下来可能还算不上不人道,但要求所有人在紧急状态下都能很快地从记忆中筛选出所要的紧急服务号码起码也是不科学的。固定一个号码,通过它可以联通所有紧急救援,就是要照顾到尽可能多的人的一种新便利。
24、深夜电视低音提示
一种柔和的道德劝导,告诉你要为别人着想,但听起来舒服多了。类似的提示还有“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小心轻放,我会疼的”,温柔、有情趣、文明,这样的倡导人人都不忍去拒绝吧。
25、按铃示意下车
没有这个装置之前,总结各种表达下车意愿的方式,最简短最有力的是两个字:“有下(落)1而一旦碰上人多嘈杂时,就只有迎着旁人齐刷刷投过来的目光大叫大嚷了。
26、旅游景点限制入境人数
当人头多到把山头都遮住了,旅游就成了受罪,景点变成污点的日子也不远了。所以大热的旅游点就开始根据旅游季节调整景点入境人数,好像是损失,其实这规避短期行为,放长线钓大鱼才是聪明之举。
27、6人晚餐
开始这种玩意儿的总是城市白领,6个或8个陌生人在约定的餐厅里共进晚餐,可能发生艳遇,也可能吃得很无趣,但这样交流总比孤独多一分可能,寻找机会总比独坐家中等缘分来得积极——如果你觉得自闭症会像感冒一样轻易来临的话。
(本网有删节。)
-----------------------------------
作者:黄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