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叔本华的一些文章,贯穿其整体思想的始终是一个基本观点:意志(又曰意欲,它超越时间,空间和因果规律,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其盲目地争取客观化)是这一世界的主宰,核心,属于形而上的;而我们平时所见的自然界物质是各级意志的客观化表现,人类则是意志最高级的现象。智力(一种认知能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所配备的工具,本质上和动物的爪,牙、翼无异。
大自然中的无机物,植物,动物乃至人这些逐渐向上的意志现象,其根本区别只是“智力”的程度。(意思大概说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和人类对异性的倾慕在本质上来说是同一种力,只是不同在人类的‘智力’比行星等无机物高)
《论天才》一文中叔本华大致将人类分为三种:平常人,能人,天才。他们的不同在于意欲与智力的比例,一般人的智力只能勉强应付意欲,只能看到事物与意欲(欲望)直接、间接、或者只是有可能的关系。能人应付意欲游刃有余并能获得不小成功但依然摆脱不了意欲的束缚,其关注的事物依然还有“目的”性。而天才,只有天才,他们的智力超出了意欲的范围,的观察事物是客观的,自由的,深刻的,纯粹的。智力并不仅仅服务于意欲活动,不仅仅服务于欲望,而是在高度客观地审视世界。
“所有的天才人物都是忧郁的”,当遇到不妙的个人境遇时,智力才容易挣脱意欲的控制。生存欲望越是得到智力的照明,越清晰看到自己的悲惨。
天才在生活上并不会特别成功,其智力无暇应付于日常生活,其生活并不是“目的”,其创作的绘画,诗歌或是音乐才是“目的”;对常人或是能人,这些只不过是手段。能人依偎大众,获得成功,天才不仅生存而活,其智力并不贴服于大众也不服务于其年代,其服务于客观,服务于自然,所以天才都是“不被当代人理解”的,其生活境遇肯定好不到哪去。(这从许多天才人物的传记可看出)
天才万一把其过多的智力投入到世俗生活,会过多的将其生动,扩大化,鲜明化,所以天才都是敏感的人,易于陷入极端,对常人易于平常的事情却会令天才陷入强烈的情绪中。由此可见没有一个平淡,冷静的人可以成为天才。
“天才是孤独的”,天才很少,他很难碰上自己的同类。对其言,认知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大众的高兴和娱乐没有他的分,而他的高兴和快乐也不属于大众!!所以天才大概只有借助阅读历史那些智力程度相等的人留下的作品才得以交流。
文章最后从生理学的角度解剖天才(……!!叔本华说天才的脑会比常人大,不知道有没这道理),以及论述了儿童更接近天才,儿童的智力欲望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主要是生殖欲望的活动)天才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把 儿童时特有的占据优势的比例以不知何种方式不断保持终生。 最后还用猩猩什么的来说明,不再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