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那时的中国必将天才云集

[日期:2007-09-24]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88年前,一个留学西方的中国人用睿智的笔写下了《西学东渐记》,打开了中国人冷眼向洋看世界的窗口;21世纪初,又一个中国人拿起充满激情和智慧的笔,写下了一群中国人在自己的本土替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打工的经历。《追随智慧》宛如近一个世纪后的《西学东渐记》,只是这时的中国人已不仅仅是远涉重洋看了些东西,而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实在在地做了些事情。

    的确,这些在微软的中国人都是绝顶聪明的。有人疑惑:为什么许多人在中国出不了成果到了美国就能出来?为什么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国?为什么同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20年后的宁铂与张亚勤会有如此差别?读罢此书,我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爱国情感、教育水平的差异回答这些问题了。在书里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让你感受到的是智慧、是创新、是新概念、是新思维。没有政治使命感,没有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高尚品德”,没有诸如房子、户口、子女教育一类的后顾之忧,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幻想之中却绝对有能力把它变成现实的人,他们单纯快乐地投入充满挑战的事业。

    微软中国研究所的成立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令许多人想起了“抢人才”之说。可没有微软来“抢人才”,王坚可能还在浙江大学教书,王庆可能仍在摩托罗拉干得如火如荼,黄昌宁可能在家著书立说颐养天年……我们的民族工业会想着去“抢人才”、“追随人才”吗?这让我想到了也是百余年前的一位著名诗人的两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是这个“我”在今天是微软,不是那位振臂高呼的诗人。

    书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个经理的成功之处,就是找到比你更优秀的人。”这在事事讲论资排辈、生怕手下人“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中国能行吗?占员工10%的华人在微软做出了令世人震惊的成绩,微软就想到这些人才的源头,到中国来寻找这些人;可我们清华的老师却说清华最好的学生都出国了。果真这样吗?事实证明微软中国研究所里没出国的中国人也是相当出色的一群。为什么起先就没有一个科研单位或企业研究机构让这样一群人发光发热呢?不管微软的目的是什么,研究所的研究方法、环境、提供的待遇确实使很多没有走出国门的中国天才大开眼界,也认识了自己的潜力,知道了人家比我们先进在什么地方。对真正的人才来说,关键是提供一个平等、开放、宽松的环境,资源共享,团队协作,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方面的缺陷恐怕也是我们的某些机构不能真正挽留人才的原因。

    也许有些人会说他们不爱国。果真如此,那么李开复就不会把家搬回中国拿着只相当于在美时一半的薪金,不会在清华做出那一番“保尔式”的讲演,张亚勤不会顶着“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的头衔回国兴致勃勃地带起几个初出茅庐的研究生……李开复说“我为中国做了一点事”,只要每个留学生都能把他们的所学用来“为中国做一点事”,又何必管他是不是拿绿卡、住别墅呢?当然,我们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也能既吸引人才,又追随人才,让所有最杰出的人都以拿到中国的“绿卡”为自豪,那时李劲或许就不会有“从美国回来的人不会长期在国内工作”的忧虑,那时中国必将是一个天才云集、智慧云集的地方。

    行文至此,似乎该结束了。不知怎的还想说几句题外话与本书作者商榷:既然是“追随智慧”,那为什么对方兴东、吴士宏进行大肆讽刺和批驳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人才,况且,吴士宏还曾是在微软的中国人中的一员啊!高级管理人员跳槽,正常之又正常,作者这样是不是有些替微软辩护的味道呢?再者,书的的末尾章节对微软垄断案有长篇累牍的介绍,这与本书的中心“中国人在微软”并无太大关系(除影响他们手中的股票的价值以外),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

    作者:马海燕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每个人生来都是天才
下一篇:有多少天才可被扼杀
相关新闻 天才与当代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