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姓吴名泉字清源,1914年生于福建,同年移居北京。7岁那年,吴清源从留日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围棋,年仅13岁时,已隐然有中国顶尖高手之势。1928年,吴清源东渡日本继续学弈。
昭和棋圣开创吴清源时代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棋士吴清源在日本本土上孤军奋战,仅凭个人之力,空前绝后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被誉为「昭和棋圣」。
不难想像,当时的日本面对这一后院起火式的失败,感到何等奇耻大辱。因此吴清源每赢一盘棋,都有莫大的生命危险。然而,为棋道而战的吴清源,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吴清源14岁只身赴日,与他棋盘上的辉煌相比,他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吴清源却在日本所向披靡,他始终受到人们的诟病、唾骂乃至迫害。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竟然被视作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人,然而对于通过棋道一心探求生活真谛的吴清源而言,这些不幸都宛如浮尘。
新布局法奠定棋坛地位
虽然吴清源的棋战成绩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真正奠定他在棋坛地位的,还是他所提出并身体力行的新布局法。在吴清源时代,日本围棋积400年之传统,形成了许多对于棋道的见解甚至定论,棋手们无不把这些视为铁律。吴清源同日本棋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将围棋视作一种文化。吴清源表示:「日本人所考虑的只是输赢问题」,对日本自古以来传下来的棋谱予以否定,并开创了具有独创性的棋局技法。
而当时年方19岁的吴清源,开创新布局法,发起围棋革命。这是在1933年与围棋史上十分著名的木谷实(已故)想出的新型棋局。此后该布局屡战屡胜,吴清源由此被称为史上最强的棋手。
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
吴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纯粹求道的围棋精神,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争胜负的棋士,而体现出一种人格。正是这种精神,使吴清源虽远离赛场多年,但他的围棋思想却长期指导著现代围棋,并将影响世界棋坛的未来发展。
吴清源对21世纪围棋的构想中,还十分崇尚调和、和谐。他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 「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吴清源认为,20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要以和为贵。中国的《易经》讲究阴阳调和,围棋也不能脱离这个道路。上个世纪的围棋以争胜为主,21世纪的围棋的核心是调和、均衡、和谐。他说:「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
吴清源受“中”文化熏陶
吴清源先生能在棋上,在人生中有如此的境界,也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与一生对中国文化的钻研有关。吴先生对「中」有一个有趣的分解:「中」这个字,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棒子将其分割为左右两个部份,表示著阴和阳。阴阳之调和,即为中和。围棋是争胜负的游戏,但也合乎中和之道。「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效率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正如先生自己所说:「当然,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信仰。从五岁(虚岁)开始,我就学习《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至今我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易经》」。围棋是竞技,也是一种艺术、文化。可惜现在的棋手,从小接受棋艺的专门训练,而文化教育,却往往被忽视,这也就限制了他们境界的进一步提高。他们有可能成为棋盘上的胜负师,却常常丧失了作为「文化人」的身份。
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
人们经常把吴清源先生称作「天才」,吴先生自己却从来不肯承认。还是他的弟子芮乃伟看得明白:「跟吴老师学棋后才明白,即便是天才,也还是要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够获得如吴老师这样辉煌的成绩。或者说,除了棋上的绝世之才外,还有其他很多素质,如对围棋的不带功利心的单纯的热爱、常年来静心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习惯、对世俗功名的不动心以及对清贫简朴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等等,都是吴老师作为大天才的一部份。」
也许,对棋的执著、投入的程度,归根结底跟各自的围棋观有关。有人把人生分成功利人生、游戏人生、求道人生。围棋大约也包含著这样三个层面。
当今功利主义盛行,棋与现实的利益被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如果棋不能相应地带来所期望的「效益」,也就不能指望他会全身心地投入了。
吴清源却说,「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他也很少去考虑每盘棋能给他带来多少现实的利益。特别是到晚年,吴先生更像一个天真的孩童,执著于一种游戏,全身心投入其中,自得其乐,游戏中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有了对围棋之道更深层的领悟。
《中的精神》是根据吴清源大师在日本报纸《东京新闻》和《日中新闻》的专栏“长路”上分90期连载的内容整理而成的。
吴清源认为,悟透棋道,也可悟出人生之道。吴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他说:“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正是这种领悟,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争胜负的棋士,而体现出一种极其充盈丰沛的人格。这也是他把自己87年波澜壮阔的人生自传命名为《中的精神》的原因。
而北大著名教授陈平原在《中的精神》的序中认为吴清源是“文武双修”,到达了大成功的大境界,认为吴清源正是以“中的精神”完成了“雄狮所无法完成的事业”。他写道:“德国思想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个很有名的比喻:人的思想有三种变形,由忍辱负重的骆驼,到英勇搏击的雄狮,再到天真游戏的儿童。后者最为难得,其天真烂漫地去开始一切、创造一切,往往可以实现雄狮所无法完成的事业。
……………………
金庸为吴清源传记写序:崇高的人生境界
某夜,在闲谈中,一位朋友忽然问我:“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准?”我冲口而出的答复:“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
不是考虑到各种因素而作的全面性客观评价,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喜好,以大智大慧而论,我最敬仰的自然是释迎牟尼;以人情通达而论则最佩服老子;文学与历史著作中我最喜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当时所以说范蠡和吴清源,是因为我自幼就对这两人感到一份亲切。我曾将范蠡作为主角而写在《越女剑》的一个短篇小说中。至于吴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爱围棋,因而对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满景仰之情。
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吴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了“调和”的理论,以棋风锋锐犀见称的饭田荣男先生也对之一再称誉,认为不可企及。吴先生的“调和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学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吴先生后期的奕棋不再以胜负为务,而寻求在每一局中有所创造,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放眼今日中日棋坛,能有这样胸襟的人可说绝无仅有,或者棍原和大竹两位略有近似之处吧,但说到天才,却又远远不及了。
佛家禅宗教人修为当持“平常心”。吴先生在奕艺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这境界,奕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灵修为的大道了。吴先生爱读《易经》、《中庸》,在宗教上信奉各教殊途同归的红干教。他的奕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师,而不仅仅是二十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教我围棋的老师之一王立诚先生前年到我家作客,随同前来的有小松英树四段(当时) 。晚上他们不停用功,向我借棋书去研究,选中的是平凡社出版的四卷本《吴清源打棋全集》。他们发现我在棋书上划了不少红蓝标志,王老师后来赞我钻研用功,相信他心中一定奇怪:“为什么你这样努力,棋艺却仍然如此差劲儿?”这句话他不好意思问,但问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吴老师输了的棋你大都没有打?”因为我敬仰吴先生,打他大获全胜的棋谱时兴高采烈,分享他胜利的喜悦,对他只赢一目半目的棋局就不怎么有兴致了。至于他的输局,我通常不去复局,打这种谱时未免闷闷不乐。相信这情形也解答了王老师心中的疑问,我非但完全不能了解吴先生棋艺的精诣,不能体会至。他在棋局中所显示的冲淡平远,事实上是以娱乐的心情去打谱,用功自然是白用了。这大概是举世围棋业余爱好者的通病。其实,吴先生即使在负局之中也有不少精妙之着。但这些妙着和新颖的构思,也只有专家棋士才能了解。前两年称霸日本棋坛的赵治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他生平钻研最勤的是吴清源先生的棋局,四卷《吴清源打棋全集》已翻得破烂了,必须去买过一套新的。相信数百年之后,围棋艺术更有无数创新,但吴先生的棋局仍将为后世棋士所钻研不休。因为吴先生的棋艺不纯在一些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与境界。
《天外有天》这部书写出了吴先生一生奕棋的经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吴先生毕生所寻求的,其实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只因为他的世俗事业是奕棋,于是这崇高的心灵便反映在棋艺上。新布石法、大雪崩内拐的定式,以及其他各种为人盛所称道的创造,其实只是余事而已。在吴先生崇高的心灵中,恐怕在近百局“十番棋”中将当世高手尽数打得降级,也只是人生中微不足道的过眼烟云吧。
很有机会为一位平生景仰的大宗师的回忆录写序,实是莫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