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才,有人说是一种天生的才干,有人说,天才就是勤奋加苦练,有人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努力,还有人说天才通常都是疯子,要么就是白痴。
叔本华则说天才就是智慧的自由活动,是三分之二的智慧加三分之一的意志构成,他的本质应为不忠实于本务的智慧。
他的《天才论》里这样写道:
天才是为意志所用解放出来的智慧的活动,天才的创作,没有任何实利目的之副产品,更不能拿实用的标准来衡量。“非实用”是天才作品的特质,也是它的荣誉标志。人类所做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或使我们生活的更方便,但只有天才之作是唯一例外,它只是为他自己的存在而创作。在这个意义下,可把它视为生命的火花,或是生存的净得物。所以欣赏这些作品可使我们胸襟开阔,忘却一切的穷困烦恼,犹如脱离尘世的骚扰--美和实利是不容易结合的,高大而美丽的树不结果实,果实都是生在丑而矮小的树上;庭院盛开的玫瑰也不结果实,而那小而几乎没有心香气的野生蔷薇,却可以结果实;美仑美奂的建筑物并不实用,琼楼玉宇并不适于居住。具有高贵的精神天赋,若勉强他们做适于最平庸的人所做的工作,那就象把雕饰华美的贵重花瓶当茶壶使用一般;天才和注重实用的人相比较,有如金刚石比之于炼瓦。
他从天才的身体方面观察:天赋丰富的人,不时为了些许小事而发生令人不解的情绪冲动,此外,我们也常看到,普通人觉得心平气和的事件,竟令他们陷于悲哀、雀跃、忧虑、恐怖或愤怒中,总之,他们天生缺乏冷静。冷静的人难望成为天才。
认为天才有他种种的解剖和生理的特征。天才的根本条件是感受行非常强烈,这也是男性生理必具有的特性。女人可能具有卓越的才干,但永远与天才无缘,因为女人都是主观的。他从脑和心脏甚至胃的解剖分析了天才的生理构成,得出个子矮,尤其是脖子短的人最适合于脑的活动。伟大的思想家很少是高头大马的,但并不是说,非要矮身材的条件不可。
天才的天真无邪的性格和儿童有某种类似,小孩子都是某种程度的天才,天才也是某种程度的小孩子。两者最接近的特点是表现朴素和崇高的天真,这是真天才的基本特征。那种只感觉到主观的趣味,只讲究行为的动机,满脸都是死板板的认真相,是天才和小孩子绝对不会有的。这种人绝不是天才的材料。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因为感受系统和认识活动的优越,并且这种异常的状态,必要继续保持一生。
他认为天才多半陷于困境,一生潦倒落魄,因为天才常为客观的目的而牺牲自身的幸福。天才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但他们所承认的事情,在后世才能被发现。
果然如他预料的,他的生平正好符合了他的理论。
阿.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因为他对人间的苦难非常敏感,对人生观感到极度悲观,所以被人称作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
他特别专精于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对和不屑于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理论。
他的一生不算风光,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时,他的哲学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视,不过却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
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遭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
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
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