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伟大而精致的灵魂,一般人很容易用「天份」两个字打发。贝多芬、莎士比亚、李白、张大千……的产生岂是偶然的?若非一种内在生来赋予的质素作用着,他们又怎能超凡脱俗?高高的才情,不是凡夫俗子能企及的。
但,尼釆不认为这样,依尼釆的意见,以一般人所谓的「天才」的解释,简直侮辱了那些勤奋的工作者,他说:「有许多各式各样的伟人,从没有哪种天赋,但他们的成就太伟大了──化为:天才(如人所云)。」*注1这句话里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
1)否定俗谓的「天才」。
2)艺术家(文学家)──各式各样的伟人不是先天的,而是经验的。
3)尼釆引用了俗众「天才」的名词,却否弃了它俗谓的意义。这里面也蕴含了他的自负与抗议──他感到自负,因为他了解成长的过程;他抗议,因为俗众用一个名词就抹煞了竭尽心智的耕耘。
尼釆认为,这类光辉成就的由来,全出自「严肃的工作态度」,由于有充分的耐心与毅力,能够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了解本身与工作对象的特性,如此而已。
在最初,他只是一个搜集者,一个学徒,一个工匠──在既有的基础上,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不眼高手低,不自命不凡地想一下子跳在半空中自以为神。他由辛勤的学习中,将知识与经验累积到某一极限,便起了质素的变化,于是,「自我」在混沌中出现了,个性也突显出来,观察的眼光日益新异敏锐,逐渐在平庸的、现实的外貌,看出其紧密的内质,找出普通事物内里隐伏着的关连,而一瞬间抓住了整条锁链的关键──我们一般人没有经验过这种过程,便以「天才」两字掩饰自己的懒惰和低能,而没发觉「天才」这质素与我们的距离曾如此贴近,以至于可以将它简短地定义为﹕
「天才是长期的忍耐者。」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