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升到天国去而搏斗,自然是壮丽而崇高的;但是生活在这可爱的尘世却也美妙无比!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做个凡人吧!”
——莫扎特
从被誉为最伟大的音乐神童口中发出如此的感叹,不由让人莞尔又辛酸。
回忆起小时候弹《土耳其进行曲》的噩梦一般的经历。为了纪念莫扎特诞辰,老师推荐了我去参加莫扎特作品演奏会,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我反复练习这首曲目。与肖邦的繁复华丽的指法相比,小莫的创作手法简直可以说是朴实。可是对细节的追求让我一度意志动摇,总是把握不住其间瞬息流逝的细腻触感。于是,十三岁的我,在绝望地和进行曲较劲的同时,第一次真正感觉到天才和平庸绝对不是一线相隔。
也是这位5岁就可以作曲,6岁创作小步舞曲的天才作曲家。1781年因为不满萨尔斯堡大主教对他的蔑视和管束愤而以辞职作为抵抗(另一种说法是被辞退,我倾向于相信是他主动离开)到维也纳走上自由音乐家道路,他的全部作品因此开始洋溢着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可是这种书生式的追求独立生活和自由的代价对他来说是惨重的,对我们来说也是遗憾的,他因此穷困潦倒、早早结束了年轻生命,甚至死后无人送葬——出殡那日的暴风雪让送葬的人纷纷折回,而他在贫民公墓的遗体再也无迹可寻。
如果说水瓶小莫因为太过于理想化和讨厌束缚而选择了追求自由,那么射手贝多芬则是天生含有流浪因子而彻底厌恶所有条律。看《贝多芬传》了解到,这位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起先在海顿的支持下,也是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的,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作为浪漫派的代表人物,贝多芬和莫扎特都曾经间接或直接地受到过海顿的影响和帮助。在我看来,海顿是谜一样的人物,较之之前两位,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在求生方式上,很多人看不起他。他没有像小莫和老贝一样热衷于探讨个人与阶级的关系,而是将自我巧妙地用顺从的外衣包裹起来,面带微笑随机应变地生活下去。若非如此,他势必被摧毁,也不会有107首交响乐、68首弦乐四重奏,62首钢琴协奏曲,45首钢琴三重奏,24出歌剧……传世。我没有必要罗列太多,事实上,我认为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在一辈子的时间内完成数量之可观、种类之渊博、堪称世界音乐史之最的创作。所以,在我看来,他绝对是天才,在我个人最爱的第44号交响曲里,我可以听到他充满柔软的好奇心以及内敛又执着的精神。当他去世时,他的遗嘱中有一条是要留给某养老院的穷人1000格尔登,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同情心以及悲天悯人的音乐家,人们称呼他为“海顿爸爸”并非没有道理。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感激海顿的无为——纵然这是他最让后人争议的地方,人们习惯了才华横溢的天才不按章出牌,所以不能原谅他在宫廷职位的庇护下生存。这种观点引申到现在,让很多人自以为表达个性和才华的方式就是鄙薄所有并抬高自我。全然忘却高尚的灵魂多半习惯谦和的行事准则——倘若他也选择以出走或者蔑视他人的经济援助来作为于社会的对抗、对民主自由的捍卫。估计再也没有后世的维也纳古典派、没有交响乐之父,当然也不会有的贝多芬以及莫扎特的交响乐。
老贝最辉煌的三重奏应该是献给奥地利鲁道夫的《大公三重奏》,在那之后他再也不尝试类似题材,估计自己也觉得到了颠峰再也无法超越。这位鲁道夫何许人也?他是皇帝的儿子,贝多芬的弟子。创作也好演奏也好,他没有多大成就。他最大的成就应该是明里暗里帮助着贝多芬,如果不是他,贝多芬的人生道路多半充满苦难或者与小莫一样早早夭折。
世上还是需要这样的人啊!若都是天才,世界肯定要乱套。谁来照顾这些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完全没有与人相处的天分,不懂得处理现实问题的可以说是灵魂纯洁也可以说是不谙世事的伟大的人儿呢?
天才似乎都在追求自由的实现。我觉得自由向来是一种幻想,谁能准确勾勒出自由的模样?较之自由本身,自由的象征更容易让人接受。你可以背了包去浪迹天涯,也可以在BBS上肆意胡言乱语,体会暂时与现实生活脱节的乐趣。可是毕竟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所谓文明都是沦陷于樊篱的不自由的产物。只有建立牢固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下来。所以,人其实是喜欢不自由的,只不过假想自由而已。倘若给了完全的自由,多半不知所措。
因此,天才也好庸才也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无从改变既定的人生状态。虽然人生这东西,随便怎么折腾其实都一样,但也因为不可能“自由”的事事如意,才多少有了些意思。
(作者:小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