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应当一味去模仿他人,因为这样他会被称作是自然的孙子,而不是儿子。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切入本质……
——达·芬奇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不迷信权威,在于他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他的丰富实践,他的过人智慧、好奇心和独立精神使他质疑当时流行的许多理论和教条。例如,在进行地理探索的过程中,他在伦巴第山峰发现了化石和贝壳。当时的流行观点认为这些化石和贝壳是《圣经》中的洪水的沉淀物。但是,达·芬奇的论辩是建立在逻辑思考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他一一反驳每一条基于传统智慧的假说,最后下结论说:“这样的观点不应该存在于任何具有深厚逻辑思维的大脑之中。”
研究地理学说时,达·芬奇手拿各种各样的化石,走遍了伦巴第的山山谷谷。学习解剖时,他解剖了三十多具人类尸体和数不清的动物尸体。同他对化石的研究一样,他的解剖学研究也是对当时权威论点的直接挑战。他写道:“很多人认为他们有理由责备我,因为我的论证同他们的幼稚头脑所顶礼膜拜的权威观点相左,而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简单和平常的经验事实之上,而这些经验事实才是真正的权威。”
在达·芬奇的一生之中,他曾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不迷信权威的人”和“经验的门徒”。他说过:“对我来说,那些没有建立在经验、公理和亲身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纸空文、谬误百出。经验的起源、手段或者结果都经过了人类的感觉验证。”
达·芬奇崇尚思维的创新和独立。他主张:“一个人不应当一味去模仿他人,因为这样他会被称作是自然的孙子,而不是儿子。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切人本质……”他反对一味模仿,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进行独立思考,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但是,真正让人震惊的是他居然生活在一个宣扬“人类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正如威廉姆·曼彻斯特所说)的时代。
达·芬奇不仅是他那个时代最不虔诚的思想家之一,而且还是最不迷信的人之一。他认为大众对炼金术和占星术的关注是经验及独立思考的天敌,并且希望有朝一日“所有搞占星术的人都有遭阉割之苦。”
尽管达·芬奇对当时的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但是,他并没有将其精华连同糟粕一起摈弃。比如,为了深入了解古典作品,他42岁时开始自学拉丁语,而且一直保留着自己的图书馆。他的收藏包括《圣经》以及伊索、第欧根尼、奥维德、老普林尼、但丁、彼特拉克、菲奇诺的作品,还包括有关农业、解剖学、数学、医学以及军事方面的著作。研究达·芬奇的著名学者爱德华·麦
达·芬奇与包括布曼特、卢卡·帕乔利以及马尔坎托尼奥·德拉·托雷在内的伟人都有交往。他认为他人的作品是需要经过仔细地、批判性地研究,并且最终通过自身经验检验的“替代经验”。
达·芬奇意识到成见和“迂腐的偏见”怎样束缚着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他意识到,从经验中学习也意味着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他写到:“经验绝不会错;错误不是由实验造成的,而是你的判断力造成的。”
尽管达·芬奇被公认为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天才,但是,他也有过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错误。他引人注意的错误包括为“安加里之战”和“最后的晚餐”设计凝固颜料实验的惨败,还包括设计一架从未飞离地面的飞行器。他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宣告失败的计划便是所谓的使卢多维可·斯福尔扎的厨房实现自动化的计划。他曾被邀请出任一个大型宴会的主厨。他曾计划对为招待200多客人而上的每一道菜都进行精雕细刻。每道菜都被设计成了缩微的艺术品,建造了一个复杂的机械传送带装置。为了防火,他还设计并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喷水装置。但举行宴会的那天,却是天下大乱,卢多维可的厨师们无法胜任被要求的雕刻工作,这位大师只得邀请自己的一百多位艺术家朋友前来帮忙。在极度拥挤的厨房里,先是传送系统出了故障,接着又着了火。喷水装置倒是克尽职守,引发了一场大水,把许多食物冲得无影无踪。
尽管有过错误、失败和沮丧,但是达·芬奇从未停止过学习、探索和实验。他孜孜不倦地追寻知识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骄傲地宣称:“我会不辍耕耘”、“困难吓不倒我”、“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难”。
作者:本杰明·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