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天才与俗物

[日期:2008-11-02]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你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或猜透作者毛姆是如何把“月亮”这个皎洁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千百年来被文人墨客所歌咏的意象与低俗的散发着铜臭味的被古今中外高雅人士所蔑视的价值低廉的几枚孔方兄、阿堵物“六便士”紧密联系到一起的。甚至当你读完最后一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你的感觉仍是如此。更吊诡的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根本就没有或者根本就没打算去直接去写什么月亮或者便士——它所讲述的是天才画家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极富传奇一生。这是作者在漫游南海群岛的时候,在塔西提岛发现了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画的窗板,回欧洲后便写出了以他为原型的《月亮和六便士》。

 

关于天才人物,似乎总是那样地不可理喻或者不可思议。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总是超越世俗人的想象而先行一步,在人们还未思考,上帝还来不及发笑的时候,天才人物们早已做完了他们所喜欢做的所应当做的然后飘然而去灰飞烟灭,丝毫不屑于去考虑什么赢得生前身后名之类的琐事俗事。斯特里克兰德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拥有一个温馨甚至还算富裕的家庭,他是证券公司经纪人,有两个孩子,妻子喜爱文学艺术,附庸风雅,常和文人雅士来往,“我”——一个文学青年,就曾是其座上客之一。也正因此而得以与其沾染关系,目睹耳闻了这个天才人物的一生,甚至在画家死后“我”仍孜孜以求,不能释怀,前往探询。

 

小说的第一个高潮源于斯特里克兰德在结婚十七年后的突然抛妻弃子离家出走的爆炸性新闻。他妻子十分恐慌,怀疑他与第三者私奔,并担心自己及孩子以后的生活。“他走了,连一个便士都没留下。”这是我所看到的最直接描写便士这一意象的话语,简直都怀疑这句话是否还有深意了。于是不死心不甘心的妻子派“我”前往巴黎寻找斯特里克兰德。“我”居然不负众望见到了他,可是他并没有居住在什么大酒店,身边都没有像他妻子说的什么美女第三者,而是孤单地居住在破烂的低廉小旅馆。“我”对此彻底产生了怀疑,难道这一切都是假象?他放弃优厚的待遇和温暖的家庭到巴黎来干什么?他却说是为了艺术——绘画。其实他一直都在工作之余学习作画而非他妻子所认为的在打牌。他认为自己到了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于是毅然决然地来到巴黎寻求艺术之灵魂。全然不管不顾家人的状况,反而认为这些都是他通往艺术之途的羁绊。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了爱情和家庭,拒绝物质和欲望,一心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美,孤独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艰难地跋涉着。

 

实践证明,没有了他,他家人一样生存了下去,他妻子开了个打字店,供养孩子读书成才。而更有嘲讽意味的是,他的妻子宁愿相信也更乐于向外界散播的是这样一个消息——她的丈夫是跟巴黎来的歌剧院的美女演员私奔去了巴黎的。仿佛这样,她才会更觉得脸上有光彩。

 

数年后,“我”和他再次见面,他生活的更加凄惨了,穿着破烂的几年没有浆洗的衣服,吃不饱饭,接受救济,还经常喝酒、打牌,但他却变了,他的手更瘦劲更有力,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了。“我”的朋友是个善良的人,他却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个天才,尽管后者对他的画作不屑一顾,只是问他借钱而已。后来斯特里克兰德病重卧床不起,我的朋友对他非常同情,不顾妻子的反对把他带到自己的家中养病,并把画室让给他用,却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悲剧——他妻子很快爱上了斯特里克兰德,尽管他不英俊也没有金钱。我的朋友非常痛苦,想让斯特里克兰德搬出去,而他妻子却宁愿随他而去,我的朋友伤心了,把这个家让给了他们。然而天才人物不会永远只属于一个人的,他并不爱她,甚至不会爱上任何一个人,但他为她画了几幅画作。她未能留住他,即使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仍然无法得到他的感情,她绝望之下服用了草酸——一种腐蚀性极强的化学药物,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斯特里克兰德到处晃晃悠悠,类似一条流浪的狗,他对绘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他是在用心和灵魂绘画,完全加入了自己的感情,他的画作看起来是那么神秘、充满了欲望,却又让人感到极其不安。他画完后就如同完成一件任务,便不再关心其结果。他几乎不出卖自己的作品,偶尔给人画肖像赚取零用钱,或者送人作礼物。

 

因为在酒吧打伤了人,他避祸源走他乡,在一处热带的小海岛上找到了自己毕生的归宿。在塔西提岛上,他与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居然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在海岛的生活可以说是他最稳定、最舒适、最开心也最向往的生活吧。没有人打扰,远离了世俗的尘嚣,根本没有提到什么制度、官员等政治法律事物,甚至没有什么经济意识。我想这或许这至少也寄托着毛姆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古朴、原始、回归自然,恢复本性,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宁静。天才画家在经历了种种磨砺、困难和坎坷之后,这里的环境更适合他的创作,这里的一切都可以作为他绘画的题材和内容——椰子树、庄稼、小动物、孩子、妻子和老人以及淳朴的岛民等等。一切皆可入诗,皆是名画。然而命运的恶魔没有这么轻易放过他。有时我甚至悲哀地认为,所谓天才人物就是天生来注定要遭受磨难、命途多舛之人。可怕的传染性疾病——麻风病光临了这个偏远的海岛。斯特里克兰德也未能幸免,他被医生判了死刑,但他的妻子拒绝离开他,仍坚定守护在他的身旁。“他是我的男人。”她平静地说。斯特里克兰德知道死期不远了,他把自己关在屋内,疯狂地作画,直至死去。医生再次光临了他的住所,推开门却发现他早已死去,只是没有埋葬,他已半腐朽,气味难当,只是从地板到墙壁以及天花板都成为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一幅绝妙的绘画——粗犷、豪放、神秘莫测、而又充满欲望,而这些正是生命的勃勃生机啊!虽然医生不懂得绘画,却仍然认为这是一幅天才之作。他妻子说,其实在作此画时他早已因病而双目失明。他一直绘画,直至死亡。无论医生如何劝阻,妻子仍然执行了丈夫的最终遗愿——烧毁这幅画作,包括他本人尸体在内。而门外椰树下的两座土丘,却是他们因染麻风病而夭折的孩子。

 

仿佛一切都已完结。天才已逝,只剩下庸俗仍然有滋有味地活着。他的前妻踌躇满志——其子已经大学毕业即将成为牧师,并道貌岸然地写作父亲的传记,试图在人们心中重塑其父的高大光辉形象;其女已成功地嫁给了一位军官,成为社交名媛。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的前妻——对文学艺术毫无知觉和感觉的“爱好者”,虽然没有得到斯特里克兰德任何一幅或作,却也开始搞一些赝品来装饰家室,抬高自己的品味和身价了。

 

这是一部关于理想和现实、天才和俗物、回归本性还是迷失自我的小说。作者塑作了一个舍弃西方文明,甘愿追求自我的一个艺术的叛逆者的形象,主人公作为一个绘画史上的革命天才,不停地寻找着艺术的神庙和圣地。小说的整个主题充斥着个性、天才和西方社会的矛盾,而这正是毛姆所擅长的内容。

 

还是回到这部小说的题目,据悉,毛姆自己解说其意为: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看不到那六便士。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们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而且当我们的爱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时候,却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现实也是美好的。

 

而我宁愿相信自己的解读,关于艺术的兴趣、爱好、理想、目标、精神追求以及回归自我、古朴原始的生活方式,如同皎洁的月亮,而庸庸碌碌、浑浑噩噩、道貌岸然、虚伪做作、功名利禄、迷失在物质财富中不能自拔则如同六个便士一般虽有些微的价值和用处却俗不可耐。当然,做相反的理解也未为不可——那些所谓高雅人士过着觥筹交错、锦衣玉食,洋洋自得的如同月亮一般高洁雅致的生活,却丝毫于事无补;而斯特里克兰德这种天才画家穷的只有几个便士,却最终能完成自己的心愿,留给后人深深的思索,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无论“正确”与否,这都是我自己阅读后的见解和感受。

 

最后我还要感谢作者的较为独特的写作方法——文中作者采取了大段的议论。我一向比较崇尚作者的零度感情,但若这些议论有益于读者更深层地理解作品的话,那么谁又会拒而不纳呢。

 

(作者:小鱼儿 @ 2007-05-17 19:44。)

 

2008-10-24录入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天才之悲
下一篇:天才与时代
相关新闻 天才纵论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