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聪明的族裔,盛产科学家。不过一般大众只是偶尔在科学成果发布花絮中看到对科学家本人的“黑头发、黄皮肤”介绍,而觉得与有荣焉。因为他们大多在大洋彼岸完成研究生教育,在那里的实验室工作。在IT界,中国技术人才以勤勉、聪慧著称。在应用层面,表现为有数量惊人的层次高、便宜而好用的程序员。在较高层面,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技术领军人物是华裔,不过只有少数有机缘被大众了解。直到五年多以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中国智慧”以一种群体的形象出现。前院长李开复和现任院长张亚勤等人的名字屡屡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中。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内部刊物有一个叫“院长话题”的栏目,真实记录了研究院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思想理念的沉淀。最近这些文章被整理出版,书名就叫《中国智慧—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话题》,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些独到的机构管理、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方法。
研究院的事业在普通人看来崇高而又神秘。比尔·盖茨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微软研究院的人声称正是被这一美好的感觉激励着。人们评价和记忆一个基础研究机构的关键是其有没有构建出完美的技术温床,有没有诞生一两件革新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发明。李开复充满向往地记录了1970年~1980年之间的XeroxPARC实验室。当时这是一个只有数十人的小实验室。“这数十人,据曾在Xerox工作过的朋友AlanKay说‘有可怕的才华’。他们给计算机界带来了多项了不起的发明:如激光打印机、bitmap白底黑字的显示、用鼠标的图像用户界面、图像式的文字处理软件、Ethernet、面向对象技术。这六项发明后来启发了微软、苹果、惠普、IBM、Sun、Cisco等公司,并终于在10年后把这些技术带入主流。今天的人类能进入信息社会,XeroxPARC的数十位研究员功不可没。”
“数字墨水”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项代表性研究成果,它使电脑屏幕能够感知手写、绘画的轻重和极其细微的笔触,使得艺术家们可以真正开始用电脑进行创作。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了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微软这样的公司,其研究院里所做的基础研究,披露出来的细节和进展却可以一窥我们的未来生活形态。
张亚勤院长在书中探讨了PC、智能计算和数字娱乐等的未来之路。
能够主动学习的PC将终有诞生之日,“聪明的PC”可能在教育、信息查询等特定领域超越人类;正如被多次描述过的一样,PC将从桌上的台式机转向分布式,各种功能被分发、融入到PDA、手表、汽车甚至冰箱当中,只要开启这个集控制、计算、存储、沟通和娱乐全功能的超级“魔盒”,工作、娱乐、生存不再有界限;而且所有以PC为平台的内容搜索、滤波、呈现及处理都将带有用户的个性烙印,虽然离制造出完美的机器人还很遥远,但几年以后你或许将得到一台很“像”自己的PC。
会下国际象棋的“深蓝”让人们认识了智能计算。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几个小组正在从另一个方向努力——让计算机画人物素描。有个课题叫做“人脸的识别与绘制”,研究者们试图使计算机能够做一些比走路、端水、下棋、踢球更为复杂、更具不确定性的事情。一位画家往往观察片刻,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幅形神兼备的人物像。微软的思路是基于采样和统计学习的方法,把数以百计的不同画家的多幅作品作为样本,这样当给计算机“看”一张新的照片时,它会自己去与采样库比较并产生一张新的速写(统计结果)。人们兴奋地发现,机器所产生的作品是可以不断修改完善的,给它输入的数据越多,它所绘制的图片便越逼真。还有一项代号为MiXP的技术,探讨利用智能设备记录整个人类历史的可能。用声音、文本、图像等记录自己的一生已经不是幻想,微软希望让这一切更完美、更个性化——创造一个比你亲近的人更了解你的喜好和习惯的智能“伴侣”。其他的研究还有如用几何线条和图形来表述复杂视频信息,使智能机器能代替你联系时装店并试穿新衣……
数字娱乐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张亚勤描述未来的娱乐体验是这样的:将来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多种设备进入网络,例如用PDA、掌上娱乐器等读取存储在家用PC上的游戏进度,继续“战斗”。可以将自己的照片导入游戏人物设定,之后便可以看到自己纵横于遥远的三国时代,或驰骋于神秘的南美丛林。“虚拟黄山”等将营造出另一个真实世界——几乎感受不到与物理世界的差别,“足不出户游天下”不再是梦想;而且计算机还可以完全复制并无误差地展现个人的夸张想法。
这一切激动人心而又可怕。
===========================================
转摘自:互联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