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政府要取信于民,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个人要立身处世,都不能没有诚信。一个民族或国家一旦丧失或弱化了诚信意识,必然产生各种不道德和腐败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体制和机制原因以及人们思想认识的偏差,市场经济正面临着“信用危机”的严峻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失,已经造成日益不良的后果,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一大公害。……
……………………
二、成也诚信,败也诚信
古往今来,海内海外,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人和事都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惟有诚信才能立足于社会,惟有诚信才有机会获得成功与财富。
(一)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孔子说:“无信不立。”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无信不立”的故事。子贡问孔子:“治理国家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说:“老百姓有足够的粮食(足食),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足兵),老百姓对国家有信任感(民信)”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缺少一个条件,三者中少哪一个好?”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在剩下的两个条件中,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去哪一个好?”孔子答:“去食,自古以来死亡是正常的,然而民无信不立。”所以在孔子看来,治理国政,“民信”比“足食”、“足兵”更重要,因为一旦老百姓不信任国家,国家就不可能屹立。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就是明证。
据史书记载,周幽王得到了一个叫褒姒的漂亮女子,对她十分宠爱。褒姒穿得是罗绮,吃得是美味,还得到很多珍玩宝器,周幽王整天陪伴在身边,甚至废掉原来的王后,改立褒姒为后,还将她生的儿子伯服立为太子,对此,褒姒应该满足了。可是,她从不笑一笑。这可愁煞了周幽王。他想了无数办法,都不管有。最后想出了点燃烽火召唤诸侯前来,换取褒姒一笑。
当时,周朝与诸侯国有约,一旦国都遇袭,一点燃烽火告知,各诸侯都要派兵前来援助。周幽王想到诸侯前来勤王热闹的场面,和诸侯们得知受骗的神态,一定可以令褒姒开心,于是他命令士兵点燃烽火。看到狼烟四起,诸侯们纷纷调集兵马,赶往京城。可到达京城却被告知没有敌情,只是幽王陪褒姒想看看诸葛亮侯勤王的热闹场面。诸侯们又气又恨,可是又无处发作,只得无可奈何地带兵回国。褒姒看到这种情景,终于露出了笑容。
周幽王对自己导演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十分得意,后来他又几次下令燃起烽火,假传敌情,陪褒姒观赏取乐。诸侯们屡次受骗后,以后再看到烽火也不再派兵勤王了。
然而,到了公元前者711年,申国、缯国的大军真的向周朝的国都有发起了进攻,周幽王急令人点起烽火,谁知各诸侯认为这又是幽王在戏弄他们,没有一人前来,结果是京城被攻破,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掠走。以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最后却戏弄了自己,弄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还有齐襄公失信于臣子,最后被臣子杀掉,瓜代之期这一成语说得就是此事。春秋时期,齐襄公为了帮助卫侯朔回国复位,约会宋、鲁、陈、蔡四国出兵打进了卫国。周五派兵去救,也被打败,齐襄公怕周公问罪,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当副将,带兵去守卫蔡丘,防备周兵打来。两位将军临走时小心地问:“守卫边疆的任务很艰苦,我们不敢推辞,但什么时候可以期期满调回来呢?”这时齐襄公正在吃瓜,随口就说:“现在是瓜熟的季节,等明年这个时候,我派人来接替你们好了。”一年过去了,两位将军在边疆叫吃到了新瓜,就想到了襄公的许诺,就打发人回京城探听消息。探听的人说襄王已出去一个月了,还没有回京,当然调他们回京的事也就没影了。连称见齐襄公并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非常生气,想去杀掉他。管至父建议说不如先向齐襄公献上新瓜,提醒他应该派人来代替他们了。不料齐襄公听说他们请求调回,反而大发雷霆:“派人支代替你们,要由我说了算,怎么可以请求呢?再等候瓜熟一次好了。”两位将军到此再也忍耐不住了,带着愤怒的守边将士打回京城,杀掉了齐襄公,另立了一位新国君。
齐襄公失信于臣子,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所以孔子反复告诫为政者要“敬事而信”、“谨而信”,万不可失信于民。
相反,靠诚信治理国家的为政者,赢得了民心,最后成就大业者,并不少见。齐桓公得到诸侯的归附,是因为能遵守所签订的盟约,且能扶弱救弱;晋文公以“尊王”相号召,并能以信服人。诸葛亮一生以信义为其做人行事的原则;他治军也如此,因而得军心,故能以五万兵力抗击魏国三十万大军,使魏主帅司马懿畏蜀如虎。商鞅靠“徙木立信”,使变法得到成功推行。与商鞅 “徙木立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吴起以不亏移辕之赏,智取了秦亭。吴起做西祠郡守的时候,秦国有一个小亭子在魏国的边境上,吴起想智取而不是强攻来夺取它,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吴起在城的北门外放置了一副车辕,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他上等的田宅。”开始没有人搬。后来,终于有一个人把车辕搬到了南门,吴起当即按令赏赐了他。不久,吴起又在东门放置了一个石赤菽,下令:“谁能将这个石赤菽搬到西门,赏赐如前。”这次有很多人都抢着来搬。吴起看到时机成熟了,就下令说:“我们明天攻打秦亭,如果谁先登上亭子,我就晋升他为大夫,并赏给他上等的田宅。”第二天攻城开始后,人人争先,一个早晨的时间就拿下了秦亭。这就是司马光讲的治国之道,即“治国之要三:日官人,日倍赏,日必罚。”
为政者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而成就大业。不讲诚信,难以成就大业,甚至弄得个国破家亡,也不在少数,正可谓成也诚信,败也诚信。
(二) 诚信是创业的第一桶金
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够形成良好的信誉,而拥有良好的信誉就会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信誉是一个企业无形的财富,是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的秘诀之一,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如果你是以谨慎、诚实而为人所知的人,那么一个6磅可以为你带来100磅的用场。”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却无法借贷,只能靠自己痛改前非,慢慢恢复信用。如“巨人事件”、浙江苍南等曾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渐渐消除了影响。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刘永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如果说顾客是水,企业是船,那么信用就是船与水直接接触的壳,壳出了问题,船就会进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损失很大甚至可能会导致沉没。
南京冠生园的破产正验证了这一比喻。冠生园品牌创立于1918年,它最早是广东人冼冠生来到上海后,从经营一茶一饭、糖果等异常简陋和艰难的条件下起家的。到20世纪90年代它已发展为在全国拥有百余家企业的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在1934年,其已名扬天下,它聘请红透内地、香港和东南亚的影后胡蝶为形象代言人。每逢中秋节,广告上胡蝶女士就轻启金口,道出“惟中国有此明星,惟冠生园有此月饼”。到了20世纪80年代,冠生园的名声更是如雷贯耳,哪个去上海的人不买一些“大白兔”奶糖和“冠生园”月饼带回家。1998年,有公司为“冠生园”做了品牌牌估价,结论是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这是无形的资产,是用几个几十个几百个1000万元也买不下来的资产。然而,南京“冠生园”事件——用陈馅充当月饼新馅,用冬瓜代替凤梨曝光后,瞬间发生的一系列因果现象,一定会让冼冠生老先生在天之灵大感不安。一夜之间“冠生园”成了假冒伪劣、坑骗百姓的代名词,顾客见到“冠生园”三个字如同见到了瘟疫,商家见到了“冠生园”如同见到了恶鬼。不管是“肇事者”——南京冠生园的产品也好,还是“无辜”的上海冠生园、昆明冠生园等,只要是标有“冠生园”商标的产品一律滞销。不仅如此,人们又将对所有“冠生园”牌月饼的怀疑扩大到了对所有月饼质量的怀疑。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足可以称为2001年“社会关键词”的句子:“月饼掰开了卖”。据估计,2001年的全国月饼销量比去年同期锐减4成左右。最后南京冠生园不得不宣布破产。这真是害人又害己。
可见,企业不以诚待客,到头来失去的是顾客的信任,得到的却是市场的惩罚和无情的淘汰。而在市场经济中杀出来的企业,尤其是我们的百年老店,他们异口同声地诉说着惟一的答案:诚信造就了长久不衰的企业。
始建于1669年的同仁堂,风雨沧桑300多年,世事变化万千,而同仁堂在经历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扰和阻力后,却仍然越做越大,历久弥坚。它的秘诀是什么?是恪守诚信。无论在同仁堂药店里,还是在车间里,都有这样一幅训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这条古训是说在制药过程中,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不得偷懒耍滑;在配料过程中,真材实料,诚实无欺,严格遵守质量标准和配比规定,不得掺杂使假。几百年过去了,现代同仁堂人依然恪守着不卖假药的戒律,即使在市场紧缺、药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一如既往。靠诚信立足,集团总资产已达31亿元,成为国企业500强之一,名列全国中药企业50强之首,成为国药第一品牌。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全聚德烤鸭的含金量。全聚德创办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河北翼县的杨全仁。他当年逃荒到北京,创下如今闻名中外的全聚得,成为中华的第一块饮食金字招牌,靠的就是诚信二字。它的每只烤鸭必须片90片以上,烤鸭出炉5分钟内必须端到顾客面前,正是靠着“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历经了13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华老字号餐饮行业的龙头企业。
(三) 诚信是立身做人的根本
诚信对于做人十分重要,古圣先贤认为信用是为人之本,个人没有信用,就没有人相信,不被人相信的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干不成什么大事。孔子将无信形象地比喻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i(音倪),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做人而不讲信用那是不行的,这就像大车没有ni(音倪),小车没有辄,又怎么能够走动呢?这是古人对诚信在立身做人方面重要性的概括,同样,诚信在今天,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餐馆打工, 日本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由于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一天累下来,也得不到多少工钱,于是他计上心来,以后洗盘子时,便少洗两遍,因此他受到了老板的器重,工钱也自然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赚钱的日本学生便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隐瞒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盘子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日本人看人有两个预先推定:一个,你是无罪的;另一个,你是诚实的。所以餐馆老板只是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洗程度不够标准,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辞地说:“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渐渐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这位留学生走在街上愤愤不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归口号,为了生计,他又到该社区的另一餐馆应聘,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房东不久也要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转学,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赖,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另一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去日本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
对一个人来说,当其恪守诚信时,就会使人产生信任感,大家就会愿意同他交流合作,反之,缺乏信用,必然引起人的不信任和不满,发展下去,终将被人、被社会抛弃。
综上所述,诚信是国家和民族立足、企业生存和发展、个人立身做人的根本。而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是否具有诚信素质将关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考察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现状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乏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
……………………
四、诚信,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一) 从自身做起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不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绝,都希望别人恪守诚信,却并不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导致了不诚信行为的产生,并恶性循环,从而使信用缺失成为社会的毒瘤。所以我认为恪守诚信应从自身做起。
1、要增强责任感
责任是人品中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称得上一个真正意义的人的根本标准,也是断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信誉的基本尺度。一个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他就欠了社会和国家以及他人的一笔债务,不还债务的人是不可信的,是伪诈的。诚信的本质在于责任,诚信的意义在于责任,诚信的真谛在于责任。
有的人为什么说话很随便?就是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感,不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譬如,答应了他人三点钟约会,四点还不到,一点都不考虑对方是多么的焦急,不考虑浪费他人的时间,甚至还认为是小事一桩,无所谓,这就是无责任的表现。龙永图先生曾在2001年APEC会议上讲到一则故事,一个七八岁的瑞士小男孩在一家超市的厕所里很久还不见出来,他妈妈急了,一个记者刚好碰到她。记者替她妈妈去找,发现小男孩满头大汗在修抽水马桶,想把马桶冲干净。记者问男孩,你妈在外等急了,为什么还不出去?男孩说,马桶没冲干净怎么可以走呢?龙永图把小男孩的这种责任感称之为诚信意识。我们推定:在小男孩的意识中,“每个人都必须在事后将马桶冲干净,这是每个人对厕所管理者的承诺”,没有冲干净是违背了承诺,就是不讲诚信,冲干净了就是讲诚信。还有学生好好学习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问一下自己,我尽责了吗?一定要加强这样的意识——做任何事都应尽责任。因为只有尽责的人才是一个诚信的人。
2、要努力做到慎独
荀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的根本是诚信,诚信的根本是自诚自明,而自诚自明的根又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自己独处时能够真诚无欺地按仁义道德行事。此种“独”不只是指自己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更指自己内心的那种不可闻见、不可言说的精神世界。所以,“慎独”可以说是内在精神世界的绝对真诚、绝对明智、绝对仁义。试想,如果一个人在他独处的时候都能自觉行仁义之事,更进一步地说,在他无法表白的内心世界中能保持“冰心玉洁”一般的纯洁心灵,那他又怎么能不讲良心,不仁不义或欺世盗名呢?
关于“慎独”,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美谈。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颗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许衡不吃无主之梨,事情虽不大,但却能给我们以启发。“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名话是许衡内心的真实写照。诚实的人之所以能做到诚实无欺,并不是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去做,而是他们把诚实作为内心的主人,自觉按照诚实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良心,也就能向诚实靠拢。
(二)从小事做起
守不守信用,讲不讲信义,是一个人具不具备良好人品的表现。它的形成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形成的。百尺之台,始于垒土。为此,一定要注意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当人从小形成一种一撒谎就会在内心感到耻辱、不安、难为情,他就会成为一个守信用、讲信义的人。我们应从哪些小事着手呢?
1、一定要守时
一定要准时赴约——应聘、上课、开会、拜访客户、上司、专家甚至对你不喜欢的约会都不要迟到。虽然你的迟到是不小心忘记了,但别人认为你是故意的。所以当你和别人有约时,一定要准时赴约,如果真的有事,也要通知人家一声。假如是由自己主动邀请的约会,那你就必须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十分钟到达,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不迟到是一种守信的行为,可以给人留下诚实的印象,进而令人产生信任感。
2、如期偿还小钱。
先向人借点小钱,而且有借必还,等到建立起信用后,再借一笔大钱,然后逃之夭夭!这是骗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人不将借出的一点小钱放在心上,甚至认为根本没有还的必要。骗子就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造成他人的意外来建立自己诚实的形象,达到诈骗目的。
我们也可以借用这种方法,来建立自己的信用。就是说,即使向人借一块钱,不但要记着还钱,还要注意还钱的方法,以此来建立起别人对我们的信任感。这论点不仅适用于金钱,也适用于任何方面,只要欠了人一点点,就要设法归还,就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
3、不要为错误找借口。
向人道歉时,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的不是,这样会使原本想要向你发动攻击的人,失去攻击的目标。
支吾其词,往往会给人以逃避责任的印象,使对方产生“他根本就没有真正认错的诚意”的感觉。道歉态度的差异,往往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4、谨慎许诺,一旦许诺必须遵守。
巴尔扎克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你必须把诺言视为第二宗教,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答应帮别人办事,首先要想到自己能不能办到,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不自量力的人,他们对朋友请求帮助的事,一概承担下来,事情办好了,什么事也没有,如果办不好或只说不做,那就是不守信用,朋友就会埋怨你。记得有一个小品,说得是一位先生,本来在火车站没有熟人,硬是对别人说,在火车票售完后依然能买到火车票,结果有很多同事朋友请他买火车票,他是有求必应,答应了别人,而自己确实没有熟人,只好半夜三更去排队买票,结果托他买票的人越来越多,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有时自己往里贴钱买高价票,搞得自己狼狈不堪。这就是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而轻易地答应帮忙,票买来了,大家认为你真了不起,买不来,别人会认为,你既能给别人买了,为什么不给我买,是看不起我吧!于是关系渐渐疏远了,反而失去了信誉,又得罪了人,何苦呢?
对于那此举手之劳的事情,还是答应朋友去办,但答应了之后,无论如何也要去办好,不可今天答应了,明天就忘了,待朋友找你时,你会很难看。
我们在这里强调不可轻率地对朋友做出许诺,并不是一概不许诺,而是要三思而后行。尽量不说“这事没有问题,包在我身上”之类的话,给自己留点儿余地,顺口的承诺,只是一条会勒紧自己脖子的绳索。
5、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但往往你因信赖某人而把秘密告诉了他,可是过了几天,他却又告诉了别人。所以有两件事要注意:第一,当别人说他的秘密时,你一定要守口如瓶,这样一来,你不但赢得了友谊,而且别人也会认为你是值得信赖的而愿意与你为友;第二,除非是很重要的事,而且对方是你的知心好友,否则绝不可轻易说出你的秘密。
当然,个人诚信品质的培养和诚信社会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由于时间关系对这一问题就不探讨了,希望我们每个同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恪守诚信。
(本文有节选)
============================================
转摘自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