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未来的科技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贴近大众,这便是最直接的方向,因为大众才是科技馆的生命线。在日前由上海科技馆和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合办的中英科技馆论坛上,中英两国的科技馆与博物馆专家们对科技馆的管理、经营、展览设计等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去科技馆像逛公园
大多数人到科技馆只是为了了解科技知识,可以把它当作公园来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它必须平易近人,不管是它的面貌、展出手段还是票价。欧洲科学、工业和技术展览合作协会英国主任梅兰妮康在演讲中大力提倡“科技中心”概念,科技中心不是对儿童和年轻人板着脸说教的,而应该是休闲的,如果展品漂亮而有幽默感,会更具吸引力。当周末人们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不去公园还有哪里好去呢?那就去科技中心吧,在这里同样可以获得休闲的体验。在英国,大多数人都去过科技中心不止一次。科技中心设在人们1小时车程范围内,票价也仅5美元左右,与收入水平比较,相当于我们不到10元人民币。任何一个家庭可以常常到科技中心去。
对于票价,上海科技馆馆长潘政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工作重点还在于建设,票价不大可能下降,如果今后在纪念品、科普玩具、科普书籍、场馆出租等经营方面发展顺利,票价有下调的可能。
自己动手了解科学
如何吸引和留住观众?展项和展品的亲和力与吸引力非常重要。上海科技馆副馆长胡学增认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现代科技馆中占据重要地位。上海科技馆目前的热带雨林、火山爆发、地震等展项都运用了声、光、电合一的展示手段,让大众更容易理解。二期的生态灾变、机器人剧场等展项将更多通过高科技手段引领人们走近科学。
当科技传播已转向公众理解科学阶段之后,参与性被强调得更多。英国著名的互动性科技展览设计及制作公司“科学项目”组织的主席斯蒂芬·匹兹介绍了制作互动展览及展项的经验。他认为展品应该用最易懂的方式表现科学知识,例如“发电机”展项,脚蹬产生的力量转化为电能,如何体现电已产生?在前方设置一个屏幕,有电它就能显示图像,一边蹬一边就知道产生了多少电力。要让观众理解和思考科学,“自己做一名科学家”是最好的方式。英国的一些移动展项从一个学校搬到另一个学校,帮助学校向学生们演示所教授的课程。学生们可以在课桌上“玩”这些科学展品,从而了解课程的内容。
与科学大师交流
在英国的科技中心或科技馆,为你讲解能量转化的有可能是一名科学家,这在中国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英国人的经验是,对参与科普宣传的科学家有政策优惠:他们有资格申请额外科研经费。这样,公众与科学家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每周一次的“科技沙龙”成为大众向科学家提问甚至进行辩论的传播论坛,大众来到科技馆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思考满足。
当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天气一直这么热,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控制沙尘暴时,如果我们能到科技馆来直接与一位大气物理学家进行沟通,这是不是很过瘾的事?到那时,科技馆也许就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成为我们日常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