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正在掀起革命,学校即将大翻新,21世纪末来学校的具体雏形,大约有六大特点:第一是全新的校园空间;第二是学习资源来自社区;第三是教材随时组合;第四是流动的教室;第五是企业提供器材;第六是上课环境与自然合一。
照目前世界发展的趋势,新科技将使学习超越时空,校园界线将延伸到家庭、单位、社区,学习、生活、工作皆打成一片,教室的墙会逐渐隐形化,甚至一天会消失。在校园里,配合更多元与更互动的课程设计和新科技,包括电脑、多媒体、因特网的使用,只要接上插头,随时随地都可以形成活动的教室。未来学校的空间配置,首先必须有全新的组合,例如校园的中心是各种教学工具的组装中枢,负责制作学习组件,包括实体模型、多媒体、标本、互动式教学的组件等,提供给学校的各教室使用,而环绕中心设有固定教室区、临时教室区、户外教室区、学习组件转运站和行政管理中心。有关校内的学习组件转运站,其责任是负责输送设计好的学习组件到学校。
原来这些套装组件可以是在校外的科学工具,包括互动式的展览,或用来做解决问题练习的工具,或者是建筑公司提供建筑模型,并附上建筑设计的电脑立体透视图,工业实验室也可以提供运用镭射创作的艺术作品,还有企业亦可以提供模拟工作情境的学习组件等等。这些组件从校外运到转运中心组合后,再配置到各教室使用,达到教材随时组合的弹性。另外,教室可以配合教学工具来搭建。
未来学校充满了流动性、移动性、弹性和适应性,这些正是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学生不再有固定的教室,甚至不再有固定的课桌椅,替代的可能是一个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的移动式工作站,可以在校园中像自行车一样移动,连接上银幕、机器人等,随时形成一间活动教室。此外,为了竞争生存,未来企业将更积极参与教育,提供教学工具。例如一个艺术品公司可以把整个木工部门送过来,提供完整的工作台和工具,让学生亲自完成属于自己的工艺作品。其实,校外的实验室、工作室、博物馆的一部分,也都可以变成教室的延伸。再者,在高科技的学习环境中,除了老师与学生间所需的柔性互动、人性空间依然会保留外,未来学校更需要和大自然环境融合,让学生拥抱大自然,提供心脑的纾解与感动。
========================================
(摘自《澳门日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