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张瑞敏加入了海尔人的队伍,那时海尔的人很少,几百人吧。2002年,海尔人已多达数万,其中还有另类肤色、种族、国籍的海尔人。在中国申奥的广告片中,“全球海尔人”的画面令我情绪亢奋,热血沸腾,难以自己。
海尔人创造的商品、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等业绩,在新闻媒体上天天可见,颜建中等人著的《海尔、中国造》,更向我们全面描述了海尔人十六年来走过的历程,我已推荐给许多企业界的朋友去购买此书并作了文摘稿赠送,他们同样深受鼓舞和启发。
我感到,在21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包括海尔人自身)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海尔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大战略的角度上,在历史和未来的角度上,在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角度上。
海尔人告诉中国人,中国人在制造业是同样可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松下也好,奔驰也好,菲利浦也好,惠普也好,它们不过是先行了一步而已。并不是他们真的在种族血统、民族智能、个人天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中国人只要有心去做的事,都和世界强国的人一样可以做到的。
海尔人告诉发达国家的人,中国不再是那个只会造烟花的国家了,中国不再是只会输出原材料、廉价商品、低质商品的国家了,中国过去能靠自己的力量万吨水压机、两弹一星、核潜艇决不是偶然的,这种神奇的原创性能量正被以海尔人为代表的中国人延续着,光大着,更新着。海尔人在机器人、纲米技术、电脑芯片等尖端领域也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海尔人告诉发展中国家的人,发展中国家只能造低质量、低附加值产品的说法是一个谎言,是一种误导,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和员工只要充满自信,虚心学习,大胆创新,同样可以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务,创建世界一流的品牌。
海尔人告诉中国的企业家,即使在所谓中国企业最落后、最薄弱的企业管理方面,中国人自己也有足够的智慧、才华和能力来改善和提高,最终达到世界名牌企业也不得不刮目相看、相敬如宾的水平与境界。中国企业需要学习一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论,但这学习永远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大把大把的投给外国咨询公司的金钱,许多都是不必要的,浪费的,不仅如此,它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本企业干部和员工的一种轻蔑,至少是一种忽视。
海尔人告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先驱,他们的理想仍在燃烧,他们的旗帜仍在飘扬。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李大钊的“创造颂”、孙中山的“治国方略”、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董存瑞的“为了新中国,前进!”、王进喜的“将中国贫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想财富已经被他们完整地继承下来了,并将永远地发扬下去。
以前,我读到发生在美国3M公司的创意、创新事例时,深为佩服,感慨万千,同时为身边不少企业中保守平庸之风气叹息不已。后来读到海尔人的创意故事、创新事迹时,心灵深处有一股压抑郁闷许久的意识之泉被触动了:创意的海尔人,创新的海尔人,你们怎么不像我印象中的中国人了呢?你们又多像我盼望、想象、梦幻和呼唤的中国人哪!我愿意为你们而骄傲,我欣慰于以你们为骄傲。
我知道,海尔人是辛苦的,是勤奋的,是拼命的,他们像工蜂一样的忙碌,像老牛一样的踏实,我不止一次的被海尔人工作中的仔细、认真、严谨、苛求……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个普通的员工如此,位居高层的领导也如此,一月如此,一年如此,八年如此,十八年如此……不只如此,更是越做越精,越做越好,越做越快……这是怎样的一种中国精神啊!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一种中国新精神啊!
鲁迅先生说过:“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今天我要说:“海尔在,中华魂是不会灭的”。
十六年不过是历史的一刹那,十六年间还有一大批其他领域的中国人干出了同样漂亮甚至更为出色的活儿。希望海尔人记住,你们的对手现在还比你们强大得多,你们的后来者也可能爆发出空前未有的“中国式创新能量”;更希望海尔人清楚:你们已经不是为自己而存在了,也不仅是为青岛而存在,甚至也不仅仅是中国而存在了,你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越了历史,鼓舞着现实,导引向未来。
自信的海尔人,光荣的海尔人,幸运的海尔人,英雄的海尔人,崇高和海尔人,——你们不是孤立的,亿万中国消费者是你们的坚强后盾,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华儿女是你们的援助力量,即使在明天的创新突进中,你们有所挫败,有所失误,我相信,每一个有良知有远见的中国人都不会幸灾落祸,更不会落井下石,我们唯一要做,只能要做,绝对要做的是为你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原作于2002、2、12(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