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卢延辉,笔名阿蛮,重庆著名作家,当年也是重庆赴云南支边青年。藤条江是舒明武的网名。)
我相信现在的年轻读者很难把藤条江的中篇小说《迷茫的醒悟》耐心读完。原因很简单,他们无法了解那个年代的实际情况,也不能从小说本身了解。小说讲的故事太少,读者更多地读到的是其中的演讲词。
不过,这或许正是这篇小说值得认真读下去的理由所在。我就是这样读的,把它当成时代的演讲词来读,就越读越有味道。小说里的赵飞,与其把他当成一个小说人物,不如把他当成作者本身。一个在边疆干过各种脏活累活,回城后又在建筑工地干过临时工,并受到歧视和屈辱,却始终不放弃理想(包括爱情理想和政治理想),努力寻求实现自身价值,并力求改造社会,在各种讨论会上慷慨陈词,谈论社会、人生、理想、道德、政治、文学、青年等话题……尤其是听他最后的演讲,几乎无所不包的话题无不让我们看到藤条江本人的影子。在南山和十八步岛,以及各种临时聚会,我们都能听到他的类似演讲(以及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
不过,小说里的赵飞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藤条江,他的演讲更多地包含着那个时代的信息。80年代的云南和四川,80年代的学校和工地,80年代的讨论会和演讲台,80年代的明星代表——潘晓(一个思想迷茫的女青年)、谢莉斯—王洁实(唱歌的黄金搭档),80年代的青年阅读——《牛氓》、《斯巴达克思》、《西方哲学史》、《一千零一夜》、《神曲》、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纪伯伦、卢梭以及青年马克思等等。比较一下,我很惊讶小说里反映的那个年代的时尚,与当今社会时尚的巨大差异。80年代初期当我们还沉浸在对历史的回顾,对伤痕的反思,对知青生活的检讨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的时候,何曾想到如今的青年再也不读所谓“世界名著”,也想不到网络、彩铃手机、短信、黄段子、电子游戏与电子商务(年轻的老板大量涌现)、摇滚歌星以及民歌的摇滚化,更想不到刘德华、张柏芝、周迅之类沙哑着嗓子唱歌也会成为大腕级明星,一举颠覆了歌坛!还有小丑式的周星驰以《大话西游》一举颠覆影坛。
应当感谢藤条江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个时代,这就是《迷茫的醒悟》的主要价值。它不是纯粹的知青小说(小说重心在后半部),也不是所谓城市文学,它真实地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小史。曲博说得很对,他读到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史。而对于80年代初期(正如藤条江所言,是个从迷茫中醒悟的时代),我们的时代记录还太少太少。因此尽管读着有些艰涩,《迷茫的醒悟》也弥足珍贵。它使我们对知青生活的回顾与反思更多了一个方向:我们的迷茫都有些什么内容?醒悟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的印象中,80年代初期自己仍然迷茫着,成天为吃饭穿衣住房子和怎样使孩子有辆他所憧憬的童车而辛苦劳作,心中的社会理想越来越模糊。而藤条江则已经“醒悟”,这从他小说里的大量“演讲”(包括赵飞、鱼尾纹小伙、诗人、圆脸青年的演说,费尔给赵飞的信几乎就是一篇哲学论文或哲学历史思辨录)中可以看出。藤条江可能是我等众人间最早的“醒悟”者。
不过有一点,不知是藤兄“醒悟”得不够,还是我等仍然只是“迷茫”者,就是他把小说完全写成了演讲词,无端的给我等制造了很大的阅读障碍。这一点可能不仅是我,很多知青战友都还需要作者的耐心点拨。藤兄以为然否?
======================================
转摘自“中国西部知青网>>知青论坛”
文章原名为:读《迷茫的醒悟》并致藤条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