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点评舒明武长诗《宇宙之歌》

[日期:2007-11-24]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前言】

 

    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作者最强悍、最疯狂、最飘逸、最澎湃的长诗!

    在长达300多行的诗句里,居然没有编号式的段落与标题,感觉是作者的一气呵成的情感爆发、也是井喷式的飞天揽月,更是想象力远征茫茫天宇的旅行!

    这种重大且神秘题材的长诗,敢拿笔尖去触摸它,就是一次内心的精神洗礼,一次纵情的图腾嚎叫,因为它给人类的想象与启迪太宏大了,太奇妙了。以至于搞得作者为选择这种主题与叙事似乎有点尴尬,怕被冠之为异类、另类作品,才有了“我认为爱因斯坦与霍金全是些弱智/只有弱智才敢去追问宇宙的生日”这样的“垫底”和壮胆!其实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对这种形如刀尖上的舞者,边缘旁的刺客,致以中国式地赞礼——击掌!哥们儿,好样的!

 

    按照中国早期的天文观:“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亚里士多德说得更直接:“宇宙无开端,时间无意义。”从依巴谷……到近期的英国人霍金等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他们追逐宇宙之谜,解开宇宙答案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只是普通人因情趣的选择而没有去深研,或者懒得把自己变得象一粒尘埃似的,飘入太空而不知去向了。但诗人与作家有这种历史责任为社会人民提供这种观察、想象感悟的精神探险:一种大智若愚的心境,一种探索神秘的路径,一种唱响自然的恋曲,

 

    科学家是用物质运动的思维层面去揭示宇宙之谜;而我们诗人则是在精神的价值层面去体验宇宙之游。

 

    我们在但丁的【神曲】里领教过这种炼励;我们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中体验过这种恢弘,我们在英国诗人拜伦【唐璜】里也感悟过那种场面,我们在歌德花62年写成的【浮士德】里理解过那种艰辛……

 

    没有丰富阅历的情感波澜是写不了长诗的;没有超级想象的内心驱动力也是写不好长诗的;没有情欲之鞭是莫及抽打天地螺陀的;没有大手笔的架构也是不会有大画布的视野的。

 

    【宇宙之歌】这首长诗可以概括成问天、问地、问自己这样一种内在结构的诉求过程

 

一、

 

    诗一开始就一组排比式的“界定”来引起发问?一串串惊叹式自问自答!感觉是一阵狂晕,似乎看见一个天地醉汉在高高的山岗上,临渊把酒,长袖卷风,谈天说地,声声叩问,煞是动容了……

    虽然诗人借助五千年的中外历史上的名人、名事,以光标式移动递进手法,来【问天】【问地】,蓄力向这幅长卷宣泄着、移动着纪念碑式的英雄组曲与偶像般地群雕,但还是感觉到诗人展示出的一种意境的恢弘与浩渺之心,对芸芸众生的情殇召唤。换言之,景由心生,可谓是:悠悠晃晃,玉宇苍苍。汇德天地之大观,和泰阴阳之奇妙。探问盘古,刹那开浑沌之窍;听闻女娲,倏然焕瑞丽之光。地载天覆,分剖今古,天虚地实,演绎玄黄。万象虚豁而容纳,五洲恒实而秘藏……

 

    在诗中,始终感到一种无法遏制的认识欲、探索欲在膨胀与飞扬,甚至错乱。显然我们今天对宇宙的认识更理性了,通常我们把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奥秘,艺术家探索心灵的奥秘赋予永远的奖赏!因为宇宙是人类前置性的永恒故乡,她对科学家是理性思维的故乡;而对诗人则是温床般的心灵故乡了,她随时都可能激活人类深藏在心底的高贵情感。

 

   【宇宙之歌】蕴藏着许多走马灯式的启迪,也赋予此诗本身的理性的警醒与情感的震荡,这是诗人为它注入了思想与情感的整体和谐力量,以及艺术形象的巨大内涵,诗歌语言的庄严节奏和音乐性的表现力。写诗是无需门槛的,但写出好诗却有精神价值的门槛;写诗是低成本的,但写出好诗却需要支付人内在的高贵品质成本的。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一首诗歌,唤醒工农千百万”的时代,但我们却进入了价值紊乱、精神迷失的哲学盲区。我们可以给商品定位,却很难给自己的内心情感定位了。即使世界最著名的奥美广告公司,给出的产品概念定位,一般人看来这是理性而冰冷的,但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是诗化的浓缩,是抽象后的情感密码,这在他们不断推出的化妆品——“海飞丝”产品系列中,那种诗化般的力量是怎样征服中国女性的魔力中,就知道了“诗”的功夫,是怎样成为现代商业社会中的最高贵的核武器的了。

 

二、

   

诗人从心境里复制大自然中的天文景象,加以再创造。如果他是想用这种景象来诱惑我们对宇宙的神往,那他自己先就必须对这景象加以欣赏、神往、雕琢、再造。我可以理解的是,【宇宙之歌】这样的作品能够诞生在重庆(世界的三大夜景都市之一)是有美景基础的。在重庆的夜晚,你登高望远,你或是在一个制高点上远眺,整个城市呈现的就像一个倒置在你脚下的“银河系的迷人家园”的微缩幻景,她的灿烂与某种神韵,与我们头顶上深邃的、静寂得有点恐怖的银河,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对仗:一种星光的克隆,一种宏观意境的微观复制。在创意学里,一种无穷的放大与无穷地缩小,都将产生量于质的奇妙!当然,我也曾怀疑,诗人在与商家的讨论生存方式过程中,是怎样腾出另一只“脑袋”来“整”这首长诗的^_^,就像当年托尔斯泰在给高尔基的信中说的:“假如我没读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我是写不出【战争与和平】中的那些场面的。”

 

    好了,我们去诗里看看,诗人给我们开出的那些经典巨著的一长串菜单吧

 

    在当今这个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以符号、时尚、仿真、超现实、内爆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浸透社会血脉的人文环境里,推出【宇宙之歌】这种纯真的长诗,是需要勇气与耐心的。此诗不仅使我们哑然无语,而且使我们的表情复杂起来了,像大家正在妙趣雅谈中,突然遭遇到的一种狂野地“裸奔”!……呵呵,不可思议的也许是我们已经麻木了的一根卧底神经被电击了,这种不合时尚的、饕餮的、披着诗艺的思维狂奔,使我们在突然间或多或少的缺少艺术的心理准备去咀嚼它了。用先哲们的话来说,真正的诗人,就是那个时代的疯子、狂人与另类了。其实在圣经里我们找得到这样的格言:“我们走得太快了,让灵魂跟上来吧。”是的,失去灵魂(无论你高雅与卑微)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心境的浮躁、行为的夸张、语辞的苍白、德性的脆弱、精神的残废、情感的漂浮……这一切都可以被你的勉强的假快乐掩饰起来,因为你内心深处没有一种根基的力量,使你与灵魂同行,共舞了。这是浅埋【宇宙之歌】里的另一种警醒与启迪:

 

三、

 

    宇宙这种神圣、神秘,如同神话般永恒题材,并非是不敢去碰它,而经常掂一掂自身热情能量,还不足以被虚幻的风暴卷进去当一个星级游侠的行者!

    只有康德在他的《自然通史和天体伦》种,以崇高而严谨的,壮丽而形象的散文诗调惊叹:“宇宙从它无比巨大……尽善尽美的激发了我们想象力。”

    只有罗蒙诺索夫《论起因、起源和唯一》论文序言,竟然以三首十四诗开头:“那里有火红的巨浪奔腾/找不到海岸的踪影/那里有它火红的旋风飞卷/许多世纪搏击不停……”

    只有布鲁诺的“时间啊!/你的武器是否是世纪、年月、日时分秒?/钢铁钻石都经不住时光的冲刷!”……

    只有恩格斯那种有“敢于进入广阔的探索天地,才能遇到最惊人的奇偶”……

    只有爱因斯坦的:“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是世界可以认识的。”

    只有安托科尔斯基的:“假如我们时代的诗人听不出当今巨大的宇宙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示踪原子运动中含有音乐与节奏,那么他就不配是一位当代的诗人。”

    也只有【宇宙之歌】之中的:“我不敢再想象太阳之前的天文景观/我的思维已经岩浆一般开始狂喷乱溢/”,“无论多么多么漫长悠远的时间/只有创新能赠给它意义和价值/无论何等何等广大辽阔的空间/只有艺术能赠给它光采与活力……”

    在【宇宙之歌】里充满了想象力的火焰,充满对未知领域的特殊与询问,读后的感觉就是,科学的探索与思想的锋芒、严谨的思索与诗情的狂放、审美庄重与布局的流畅等相矛盾的元素,但都在里面似乎找到了彼此的介质而成为诗中的友好邻居

 

    虚与实,真与美是统一的,宇宙在几何学里可能是个点平面体;在物理学与化学中可能是一种质量和强大的原子反应堆;在天文学里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连锁星球,但对艺术来说,宇宙是水晶般无邪的火焰,是一切欢乐、色彩完美的人类生存的完整性象征。

    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把太平洋的海水与珠穆朗玛峰的积雪带到太空里去撒,拿去做秀,但也丝毫不能把人的心灵变得善良或崇高;而唯有艺术潜移默化的功能,只需用“逗号隔开”的情感与思想,就能够做到这点!

 

四、

  

顺便说一下,进入九十年代来,中国的文学评论与文化趣味正在发生难以预料的巨变。一方面传统的道德家园已被视作臭不可闻的奥吉亚斯牛圈,另一方面具有现代浪漫主义性质的审美自由境界,也在商品经济的粗暴蹂躏下成为一片废墟;于是它就只能沿着与此相反的方向返归与文化世界相对立的自然本能中,就是由精神活动而转变为一种纯粹的行为活动,以尽情地释放由于道德压抑与审美异化而带来的生命贫乏与困顿。它既反对道德制约,又反对审美幻觉,它的核心特征就是表现形态的粗俗化:不要伦理“内容”,故而粗;不要审美“形式”,故而俗。当然这里的“不要”,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不要“内容”是指它对生命的道德内涵不那么认真,因而不像道德理想主义者那样深沉、严肃、充满悲剧感;不要“形式”则是指它不把美感看得太重,因而像艺术家那样把艺术当作人最高的生存方式,在它看来简直荒诞透顶。因此,不论是道德理想主义者坚持的“伦理高于现实”,还是诗人哲学家向往的“美拯救世界”,对它说来都是扯淡。进而言之,当代文学评论与文化趣味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一种与崇高的道德愉悦、雅致的艺术趣味完全不同的生理快感上,它的典型表现形态则可以称之为“娱乐”、“粗放”与“暴行”。

 

    “后现代”并不是一个一维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表征人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文化概念。它是信息化社会涌现的一种反思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精神生存状态。电子媒介的发展,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态”得以日趋明朗和无谓的彰显。当这一现状,使我不由地想到马克思当年对德国粗俗文学的评价:“它本质上是一种尚未达到人性高度的变态的反抗方式”。也正如别林斯基批评俄国荒谬派诗人的作品“他们把涅瓦河上的桥孔,以比喻成女人的‘屁股’为荣……”

    虽然作为一种宣泄生命精力的娱乐精神具有一定的、同时也是有一点可怜的合理性;但由于它自身的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基本内涵,所以它绝不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

 

                     2007-11-21周仁写于自贡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重庆之歌(长诗)
下一篇:“重庆之歌”诗画音乐视频作品欣赏
相关新闻 长诗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那个舒先生究竟是诗人?还是创意和策划专家喔?狂晕喔!   (石桥铺 ,11/24/2007 16:31:07 )
  都是些高手!佩服!   (看客 ,11/24/2007 16:22:03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