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日期:2007-09-08]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刚刚落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有许多看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去年空缺,今年终于名花有主,叶笃正、吴孟超两位科学家捧得“皇冠”;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也有了得主;所有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青年占了60%……

  但另一些事实也颇值得关注:
  最能体现中国科学水准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这个奖项颁发以来第五次空缺;尽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了得主,但是,两位科学家一位84岁,另一位已有90岁。看来,青年科学家现有的创新水准与老一辈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事儿,不但需要科技界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

  有人用“塔”比喻:“塔尖”是获奖科学家,“塔身”是科研工作者群体,而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则是“塔座”。只有国民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塔座”才会更扎实,“塔身”才能更优秀,“塔尖”才将光芒四射。因此,创新关口必须前移,要让创新成为全民族的一种习惯,使创新思维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中。

  据说,西方一家著名软件公司在华机构招聘员工,在上海交大设点时,有800多人应聘,最后只取一人;在西安交大,2000多人报名,也只录用一人。参与招聘的工程师说:现在的大学生太相像了,缺少个性。这一说法耐人寻味。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考级拿证书,比的是在标准化的考试中,谁的级别高,而跨国公司注重的,是你有没有与众不同的东西。

  曾参观过一个“科学与艺术展”,中外学生作品的差异令人吃惊。我们的学生,作品规格、样式都很相像,统一的A4纸,统一用蜡笔画,想象的内容也雷同,大都是太空上有人居住之类。而外国学生的作品,内容、形式、规格却是五花八门,比如几堆废旧的报纸,被改造成了一棵年轮明晰的大树,极具表现力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情形让人忧虑:如果连孩子都不敢标新立异,整个社会的创新又从何谈起?

  创新,需要抵制模仿和抄袭。去年夏天有个“超级女声”节目火了,于是,许多电视台都闹着选秀;有了一条有趣的短信,人们连改都不改就不断复制、群发……诸如此类毫无创意的行为一旦成为潮流,很可能成为创新的羁绊。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密切关系。而要在我们的社会培育创新的文化土壤和文化精神,必须有包容标新立异的观念转变,也要有鼓励开拓创新的制度支撑。比如,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习惯,老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极其重要,这就需要重新调整教育的评价体系。

  如果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相信我们的科技大会还会更加精彩!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创业先要有创新精神
下一篇:创新不只属于天才
相关新闻 创新背景与知识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