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在20多年的跨国工作经历中,南达尼·琳顿专注于在全球组织中开展有效的领导。她先后在印度、美国、德国生活和工作,从1993年开始,她在中国成立了机构管理咨询公司直到2004年加入雷鸟。在本专栏中,这位经验丰富的全球商业问题顾问将把自己对创新型公司治理的见解与读者分享。】
倘若没有跨部门、跨组织甚至跨国界的沟通,有效的“杂交”创新无法产生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学校的历史课上,我们学习过人类如何经历了工业革命而从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德鲁克提出新观点认为我们已经经历了另一场革命:信息时代造就了知识工作者。现在,像丹尼尔·平克,托马斯·弗里德曼这样的作家认为我们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并成为创造者和感受者。简言之,今日世界的关键词是创新。
中国政府宣布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创新的社会。撇开中国的发明创造史,一定有人会问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革新?它将如何鼓励创新?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研究表明,鉴于人才是构建创新社会的关键,中国需要各类的人才,而不只是科学家、建筑师以及管理者和企业家。当然,除了人才,各种社会组织也对创新至关重要。而此中的关键就是公司、政府、大学、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关联的网络,必须通过沟通将制度与实施联系起来。创新是跨领域的,将一个领域中的理念或想法运用到另一个领域非常重要。
创新从领域间的融合中产生。最好的例证就是通用电气对驾驶舱液晶终端的开发,这种虽然从没在飞机上使用过,却非常成功的数字图像设备,现在已广泛应用于X光领域。如果没有跨部门、跨组织甚至跨国界的沟通,有效的“杂交”是不能产生的。
鉴于研究目标正成为团队努力的成果,全球沟通相互交叉——一个国家的团队在离开办公室之前将项目推给另一个时区的团队。管理这种全球项目和来自多文化背景的团队需要高水平的领导技巧,以及娴熟的沟通能力,即能够与不同的地域、时区、文化的人们交流的能力。这意味着对于创新的投资和支持不仅要着力于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重视在跨领域需要的技巧上——开放、联合沟通的本领和创造力。
创新的成长还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辅助。中国拥有良好的后勤和电信基础设施,但是它仍需建立管理和法律框架以加速市场运行,并保护创造者的知识产权。除了不断增加专利申请数量,中国的研究学者们更喜欢公布他们的成果。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我发表一篇文章,至少在它上面印着我的名字,但是如果我申请专利,它被复制出来,就没有人知道它是我写的了。”财政基础设施和资本所得也有助于创新,因为有充足的资金来发现、设计和申请研究尤其重要。在美国,制造业提供整个产业75%的研究发展基金;在中国,工业投资要更少,不过目前情况正在改变。
在迈向创新的道路上,中国拥有充足的优势,包括对未来全面的积极态度和对发展的热情。中国人倾向于对钻研型的学习富有激情,并因为他们特别注重实效而取得巨大进步。因为从小在学校用功学习,中国的工程师、科学家和管理者都训练有素并拥有极强的竞争意识,他们总想成为第一并为此努力工作。
然而,通过对中国商业文化的研究调查,又发现一些根深蒂固的模式阻碍了创新的步伐。中国主流文化坚如磐石,它是这样组成的——92%的汉族人口在学校中习惯与有共同点的人呆在一起。在中国大多数的组织团体中,缺少文化多样性。如此一来,很容易不鼓励新的想法,不欢迎与众不同的成员,以致于少有机会了解新的市场或不一样的想法。
其次,对中国管理者的研究表明,他们挣扎在传统的下级服从上级的等级制度与获得更多授权的渴望之间。中国的组织结构倾向于将权力和威信集中在一个小团队中。在单一市场中这是可行的;但创新的公司需要开放,需要联系,并要了解在其他地方、其他规则下正在发生什么。创新型企业的员工需要实验的自由,国际化的公司经常通过员工的多样性来建立不同的内部配合。因此,毋庸惊奇,创新是与国际化程度联系在一起的——无论管理者是否拥有在其他市场或另一座城市工作的经历。
(作者为美国雷鸟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亚太区高级管理教育副院长、美国雷鸟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环球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