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定义创新边界有助于将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最重要的问题上,正确配置资源以促进创新的生成。
说起创新,有一个很重要但很少被提及的问题,那就是创新在哪里发生,即创新地界。正确定义创新边界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创新,把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问题上,合理配置资源以促进组织创新。
传统观点认为,创新是个体思维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创新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个人的认知功能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最近关于创新地界的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合作过程,并且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互过程中。该模型的拥护者声称,将创新放在组织层面来考察和定义更为准确,而且也更有利于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取得“总体之和大于各个部分”的效果。该理论认为创新发生于群体交流、互动合作和头脑风暴等过程中。
更新的创新理论模型认为,创新是复杂系统中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发生于组织中的某(几)个独立的片段。在这个系统里面,个人、团队、市场、社会、技术和环境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不同的创新蓝图如何影响组织运作?对那些立志于提高组织创新的企业来说,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定义,以及对创新边界的定义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战略。
如果认为创新是个人的认知行为,组织就应该致力于将资源配置在员工的发展和培训上。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个人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并为组织的长期目标网罗最顶尖的人才。工具和方法的取舍必须依据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思考、问题解决以及理念产生。思维路线图或者理念生成软件就是其中两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认为创新是发生在群体或社会层面,那么团队设计和对于团队协作的支持则成为关键。团队头脑风暴,思维外化,以及用于团队协作的软件(如群件)是一些可执行该战略的有效工具。如果认为创新是理念的执行,而且存在于市场中,那么组织必须着力于信息搜集、市场分析和创新的系统化管理。相应的技术必须能支持知识管理和信息过滤,以及有效的流程管理。最近出现在组织层面的最典型技术应用是网页以及信息系统的应用,从而形成虚拟的理念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理念投资者可以自由买卖新的创意。尽管仍在初始阶段,但是它有很大的潜力让最好的理念浮出组织表面。
创新系统论则认为,组织的所有方面,甚至组织环境也能够影响创新输出。这种理论全方位考虑创新过程,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它所面临的挑战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十分复杂,有限的资源和其他组织限制中,很难确定哪种战略最有效。目前盛行的追求操作简单化的理念对于创新系统论的实施也构成很大的障碍。
为了帮助组织克服这些挑战,从复杂的输入中衍生出简单的解决方案,一些粗略的指导原则会使我们受益无穷。这些原则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创新系统应该聚焦于创新系统的哪些方面。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对整个组织做全方位、系统地观察和衡量。但是,公司的时间、预算和能力的限制阻碍了这种方法的推行。因而,我们必须找到突破点以便能够很好地预测创新输出。这些突破点因组织而异。但如果必须要选择一个,那么首推创新边界。创新边界在组织中存在于不同部门或者不同领域之间;在组织与客户之间;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混乱与秩序之间,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如果组织能够着力于这些创新边界,而不是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投资,会使它们受益匪浅。
我相信,这也是未来创新战略方法之所在。但坦白说,要在创新边界游刃有余还需要一段时间。上述针对创新边界进行资源配置的战略和现在大多数组织的架构和运行都是相悖的。在这些组织中的创新边界要么被错误地定义,要么落在无人问津的部门之间。除非该组织有一个开放灵活的团队执行创新战略,为发展创新服务配置资源这个职责通常落在领导层,而非整个组织的肩上。如何解决这个两难局面?也许设置一个首席创新官是一个解决方案,但现今仍未盛行。
除非有新的组织战略、架构和系统来支持更为复杂的创新模型,并成为主流,那么现阶段还需要将创新地界定义在一个由个人和组织构成的市场环境中。这种思路需要把上述前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想找寻更为简单的路线图?恐怕只是徒劳罢了。
(作者为世界第二大家具制造商海沃氏创意中心总监)
===================================
作家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