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

[日期:2008-05-11] 来源:舒明武创意网  作者:舒明武创意网 [字体: ]

    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通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5920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913号小行星,已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选星”。213,是王选先生两周年忌日。让我们仰望星辰缅怀一代科技学人的光荣——

 

    “只要我们还读书看报,就不应该忘记王选。”213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院士逝世两周年纪念日。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在他的努力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并进入日本和欧美西文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小行星以“王选星”命名

 

    为了褒奖王选杰出的科研成就,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通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5920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913号小行星,已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 正式命名为“王选星”。

    1月31,九三学社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方正集团联合主办了“王选星”命名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命名仪式上说,用杰出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是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赞誉。“王选星”的命名,既是国际社会对王选所获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人们对王选的最好缅怀和纪念。“王选星”的命名不仅是王选的光荣,也是九三学社和中国科技、教育界的光荣,是炎黄子孙的光荣。

    参加命名仪式的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则表示,“王选星”的命名,是对我国出版界和科技界的极大鼓舞。这必将成为新的动力,激励人们继续沿着王选的方向,追随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据介绍,“王选星”的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根据惯例,小行星的发现者拥有命名权,但必须得到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批准。以人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旨在表彰被命名人士在科学、教育、文化、慈善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命名一旦获得批准,将成为天体的永久星名。 

    王选院士的夫人陈堃銶教授也在仪式上向主办单位赠送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选文集》(修订版)和《风范长存——怀念王选院士》两部书籍。陈堃銶教授表示:“感谢大家给与王选这样高的荣誉,这一荣誉不只是属于王选个人的,应该属于艰苦攻关的整个集体!”“‘王选星’将照耀和鼓舞着年轻一代继续创新,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印刷界人士怀念王选

 

    “如果说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我国第一次印刷技术革命的话,那么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就是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原国务委员张劲夫2002年曾撰文评价激光照排技术。

    “王选是中国印刷业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印刷走过的路永远不能忘掉王选的功绩。”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顾问沈忠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沈忠康时任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副组长,因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国家印刷的重点支持项目,沈忠康和王选有长达6年时间的接触。

    “王选是个非常有战略眼光和市场眼光的科学家。”沈忠康说:“我们过去的学者,特别是大学教授,都着眼于学术理论,重视写论文、评职称,科技成果很少能商品化、实用化。而王选走的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路子。作为大学教授,他的科研成果不是为了评教授评院士,而是为了改造一个产业。他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印刷业,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印刷业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化,王选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

    在中国印刷博物馆,陈列着我国最早的一台汉字激光照排机。中国印刷博物馆原副馆长魏志刚告诉本报记者,这台设备的创意构思和关键改进,王选起了很大的作用。魏志刚说,这台机器的生产厂家是当时的杭州通讯设备厂。当时报业印刷普遍采用报纸传真机,但报纸传真机的录影灯达不到激光照排的要求,为此王选创新地想到用激光代替录影灯,并想出了由四路激光代替一路激光的办法。在王选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中国人自己创新开发的第一台激光照排机终于问世。

    魏志刚提出应该从三个方面学习王选。一要学习他的创新精神。二要学习他产业化的经验。他不但创新地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而且发展经济实体,使这个成果产业化。三要学习他的思想品格。他几十年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坚持不懈地搞科研,还不断发现和提拔人才。

 

王选遗嘱全部内容首次公开

 

    1月底,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风范长存——怀念王选院士》一书中,首次公开了王选遗嘱的全部内容。据了解,20062月王选教授逝世后不久,夫人陈堃銶教授曾公开了王选遗嘱的部分内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王选遗嘱写于2000106,被确诊患绝症后的第三天,全文共8项。

    “我要带头推动‘安乐死’。”王选在遗嘱中写道。遗嘱第2项为:“一旦医生会诊确定已全面转移,并经中医试验治疗无效,医生认为已为不治之症,只是延长寿命而已,则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的妻子陈堃銶也支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很想得开,我们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这点恳请领导予以满足。”他要求死后“捐献我身上所有有用的东西,包括角膜,以挽救更多的生命”,“12小时内火化完成,就可以完全避免遗体告别、追悼会等我最最反对的程序”。

    王选对设立基金做了安排,遗嘱第5项写道:“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不得用公款为我设基金,除非我和陈堃銶自己的捐款,才可以考虑设基金,基金也不一定用我的名字命名。”

    王选对国家前途和年轻一代充满信心,遗嘱第6项和第7项中写道:“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我对方正和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遗嘱中还可以看出王选与夫人陈堃銶之间生死不渝的恩爱情感,遗嘱的第8项为:“我死后的财产全部属于妻子陈堃銶,我常说我一生有十个重大选择,其实我最幸运的是与陈堃銶的结合。没有她就没有激光照排。由她决定何时捐出多少财产。她对名利看得十分淡泊。”

  

推动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

 

    跟随王选院士身边长达8年之久的秘书丛中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王选老师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而北大和方正,正是他人生的两个基点。”   

    1954年,就读北京大学二年级的王选面临着分专业,数学、力学、计算数学,很多学生选择数学不愿和计算机打交道,而当年周恩来总理在12年科学规划里讲到几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这让时年17岁的王选投入到计算机硬件研究中。

    1975年,仅是北京大学一名普通助教的王选,提出攻研汉字精密照排。当时日本流行的是第二代照版系统,美国流行的是第三代照版系统,王选的这一想法让很多人吃惊,见诸媒体的一则消息写到当年有人对王选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研制中,王选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要由九百万个点组成,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汉字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经过研制,王选给出了解决办法,对这种关键性的、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使之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1979年,王选首次输出报版样张,标志硬件系统成功;1980年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样书《伍豪之剑》诞生,“北大方正”诞生。之后,由王选引领中文报业和印刷业技术革命的创新之举,使《人民日报》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这一发明,使中国新闻出版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1992年,王选和他的团队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王选院士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当代毕昇”。

 

附:王选语录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

 

  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要善于“延迟满足。”

 

  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做不成)时,最好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

 

  中国古代有句话,上士忘名,将名利彻底淡忘;中士立名,靠自己的成就把名立起来;下士窃名,自己不行就窃取人家的。我做不到上士,但是我不会为了立名而去窃名。

 

  一个好的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才能带领队伍。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我的座右铭是:“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伏枥老骥”最好用“扶植新秀,甘做人梯”的精神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骏。

 

  中国的知识分子“价廉物美”,但如果长期“价廉”,可能会不再“物美”,要在报酬上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

 

  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

 

(作者:左志红 涂桂林。)

 

2008-5-9录入



阅读:
录入:admin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
下一篇:广告语征集界拓荒者姚录岐
相关新闻 中外创新名人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